何冬玲 桂起權
摘要:將同一論與能力假說相結合,雖然可以解決現象意識在本體論層面給物理主義提出的難題,但是對能力假說而言,圍繞現象概念產生的各種質疑仍然層出不窮,能否有效回應這些質疑,成為評判我們對現象意識的物理主義辯護是否成功的標準。克里普克從現象概念的嚴格指稱性反駁同一論的合理性,從而動搖了能力假說的本體論基礎。洛爾從認識論層面割裂了能力與現象概念的聯系,并且否定能力在認識論上對現象意識的說明。因此,有關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以及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的關系研究,在能力假說對現象意識的還原中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現象概念;能力;物理主義;現象意識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9-0020-06
當代心靈哲學家普遍認同,現象概念能夠指稱現象意識或現象屬性。現象概念自然成為他們探討現象意識的核心元素。在對待現象意識還原的問題上,物理主義堅決反對現象概念和現象意識在本體論的獨立合法性,但對于現象概念的認識論地位則予以保留;反物理主義卻賦予現象概念獨特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地位,以此肯定現象意識是非物理的存在。基于物理主義的能力假說(the Ability Hypothesis)① 在認識論層面為現象意識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還原路徑,它主張現象概念和現象知識不是關于客觀世界的事實判斷,因而不能說明現象意識是非物理存在。
事實上,能力假說也可以從劉易斯的同一論獲得本體論層面的理論支持,即通過對現象概念或心理語詞的因果角色定義,將某一類心理狀態或現象屬性還原為相應的物理狀態②。同一論指出,心理狀態等同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呈現的狀態,心智就是大腦。劉易斯基于常識心理學和物理科學的分析,揭示出現象屬性與相應的神經生理狀態擁有相同的因果角色,所以現象屬性完全可以還原為相應的物理狀態或屬性。這樣一來,能力假說將面臨反對者圍繞現象概念所提出的兩個方面的質疑。一方面來自于同一論的本體論立場。克里普克(Saul A. Kripke)等反物理主義者通過現象概念的嚴格指稱性否定劉易斯同一論的合理性,認為如果現象概念嚴格指稱現象屬性,那么就會導致心物同一陳述是后天偶然的。另一方面來自于能力假說理論本身。由于現象概念策略認為能力與現象概念完全無關,能力不能充分說明現象經驗的具體內容和特征,因此洛爾站在現象概念策略的立場上指出能力假說存在三大困境。
在此,我們將站在劉易斯的同一論立場上,補足分析現象概念與能力之間的緊密聯系,論證能力假說對現象意識的還原是成功的,同時回應上述來自現象概念方面的反駁意見。首先,本文將分析反物理主義者對傳統同一論③的駁斥,澄清現象概念與現象屬性之間的非嚴格指稱關系,從而肯定劉易斯的同一論本體論的理論價值。其次,對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著重論述能力是如何以現象概念為中介,實現對現象經驗的指稱和識別的。最后,基于能力與現象概念的密切關系回應現象概念策略提出的質疑,充分說明能力假說對現象意識的物理主義還原是成功的。
一、嚴格指稱概念與同一論之間的矛盾
同一論強調,現象屬性或心理狀態等同于相應的物理狀態,心物同一陳述與理論辨識相一致,它們都是后天必然同一的。但是,克里普克提出的模態論證則否定了心物同一陳述具有后天必然性④。傳統心物同一陳述認為,現象概念和物理概念都是嚴格指示詞,現象概念對現象屬性的指稱是直接和本質的。如果現象概念不是通過某種偶然的呈現模式確定其指稱,而是從本質上直接指稱相應的物理狀態,那么“疼痛”不僅僅是嚴格指示詞,而且它通過指稱對象(疼痛狀態)的本質屬性來確定其指稱。既然兩個概念(現象概念和物理概念)都是從本質上指稱同一個屬性,那么這兩個概念對同一屬性都是嚴格指稱,它們是必然同一的。這就是傳統同一論對心物同一陳述的論證。然而,根據模態論證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設想水不是H2O而是XY,或者C組織激發(疼痛狀態)能夠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存在,也就是說,“疼痛”對疼痛狀態不是嚴格指稱,疼痛≠C組織激發,C組織激發和疼痛可能在本體論上是兩種事物。克里普卡的主張似乎說明,同一陳述與同一性的必然性原則(principle of the necessity of identity)——由兩個嚴格指示詞構成的同一陳述是必然為真——相沖突,如此一來,反物理主義者就可通過現象概念與相應屬性之間的嚴格指稱關系駁斥心物同一陳述是后天必然的觀點。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反駁模態論證對同一論的質疑,那么能力假說就不能通過同一論獲得有效的理論支持。
當然,我們可以站在現象概念策略⑤的立場上對模態論證進行回應,強調現象概念僅僅具有獨立的認識論地位,沒有合法的本體論地位。作為一種嚴格指示詞,現象概念從本質上直接指稱物理屬性。表面上,現象概念指向現象屬性或現象經驗,而實際上,現象概念與物理概念同樣指稱某種物理屬性或狀態,它們僅僅在認識論層面相互獨立,即現象概念本身并不具有獨立的本體論地位⑥。
然而,采取現象概念策略化解現象概念的嚴格性問題仍然存在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現象概念和物理概念都是對同一屬性的本質指稱,它們似乎不能說明,主體為什么無法通過同一屬性的物理描述先天獲得其現象描述。如果兩個概念都是對同一屬性的嚴格指稱,那么這兩個概念應該是先天可相互推演的。但事實上,我們并不能先天知道,兩種概念共同把握了同一個屬性的本質。其二,現象概念作為一種嚴格指示詞存在的關鍵難題是:物理主義者必須面對并且解決屬性二元論者提出的各種反駁,特別是二元論者提出的一系列關于現象概念具有合法的本體論地位的論證。這在無形中大大加重了現象概念策略的理論負擔。其三,如果現象概念是不可還原的嚴格指示詞,那么現象特征與物理狀態之間的偶然聯系就會導致:心物同一陳述只是偶然為真。這一觀點充分體現在劉易斯提出的瘋狂疼痛和火星人疼痛案例中⑦。
以上分析表明,現象概念是嚴格指示詞的觀點給物理主義帶來了挑戰。一個合理有效的物理主義理論不僅需要解釋現象屬性或心理狀態,而且需要對現象屬性與物理本質之間的偶然關系(瘋狂疼痛和火星人疼痛的反例)做出說明。事實上,只要我們站在劉易斯的同一論立場上進一步闡釋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就能成功解決模態論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二、非嚴格性指稱的現象概念
模態論證反駁同一論的立足點是現象概念的嚴格指稱性,既然我們要捍衛心物同一論,那么研究的要點就是現象概念與其指稱之間的偶然關系。根據劉易斯關于心智的物理主義理論,現象概念是對占據某個因果角色的現象經驗或心理狀態的命名,它是描述由某種刺激普遍傾向于引起并且導致某種行為結果的狀態的概念⑧。簡言之,疼痛概念是對任何占據某個因果角色的狀態的命名,無論哪種狀態(神經生理狀態或者火星人的身體狀態)占據了相應的因果角色,它就是疼痛概念指稱的對象。這也說明,現象概念與物理概念不同。神經狀態概念(物理概念)是精細概念(grainless-concept),神經狀態事實上就是疼痛狀態,神經狀態概念直接指稱某種特定的神經狀態或疼痛狀態。而現象概念是非嚴格概念,它是一種粗概念(coarse-concept)。“疼痛”實際上指稱占據疼痛因果角色的任何一個狀態,也就是說它既可以指稱正常人的疼痛狀態,也可以指稱與正常人具有不同物理實現的主體的疼痛狀態,甚至能夠指稱不同程度的疼痛狀態。所以,現象概念本身與它所指稱的狀態之間不是先天必然的聯系,而是一種偶然聯系,這種偶然聯系是由相關的因果聯系(被指稱狀態占據了某種因果角色)決定的。
當主體處于某種明確以及強烈的疼痛狀態中,我們通常都認為(除了某些懷疑論者)是某一種狀態(C組織激發)占據了疼痛因果角色,并且將這種狀態稱之為“疼痛”。現在,假設主體處于一種非現實情況中,某種完全不同的狀態——V膨脹狀態——占據了現實情況中的疼痛因果角色(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與現實情況一致)。如果“疼痛”是嚴格指示詞,那么主體能夠很容易地區分出疼痛狀態在非現實情況與現實情況是不同的,并且得出自己在非現實情況中沒有處于疼痛狀態(C組織激發)的結論。然而,主體實際上并不能分辨出現實情況中的疼痛狀態與非現實情況中的疼痛狀態有何不同,至少在缺乏實驗研究的情況下無法進行區分。二元論者可能會指出,如果在現實情況中占據疼痛因果角色的是非物理狀態(現象特征或現象屬性),那么主體就能夠區分兩種不同情況。但我們認為,無論占據疼痛因果角色的狀態是物理的還是非物理的,這都與主體能否區分兩種不同的情況(現實情況中的C組織激發與非現實情況中的V膨脹狀態)無關。這說明,現象概念是非嚴格指示詞,它與相應屬性之間是一種偶然關系。
承認現象概念與其指稱之間的偶然聯系不會影響心物同一陳述的必然性。疼痛狀態與神經生理狀態是同一個狀態,而非兩種狀態,所以神經生理狀態等同于疼痛不是偶然同一,而是自我同一⑨。神經生理狀態就是疼痛狀態,它們不僅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是同一的,而且在其他世界中也是相同的。而現象概念與其指稱之間的偶然關系是指,現象概念只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指稱具有某種因果角色的狀態,在其他世界中可能指稱不同的狀態。例如,我們通過非嚴格概念“疼痛”指稱C組織激發,而火星人通過“疼痛”指稱V膨脹狀態。但是盡管如此,地球人與火星人的疼痛都是占據相同因果角色的狀態——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因果角色。所以,心物同一不會受到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的影響。
承認現象概念不是嚴格指示詞,意味著承認現象概念在不同的情形中可以指稱不同的屬性或狀態。也就是說,“疼痛”指稱任何占據疼痛因果角色的狀態,無論這種狀態的物理基礎是否相同。由此我們就可以對瘋狂疼痛和火星人疼痛的案例提供合理的說明。對于大多數正常人而言,疼痛就是占據相應因果角色的狀態,但是瘋子或怪人的疼痛狀態并沒有占據相同的因果角色。然而這并不說明他們沒有感覺到疼痛,只表明他們是不同于大多數正常人類的極小部分例外。而地球人與火星人的疼痛具有相同的因果角色和不同的物理實現。也就是說,雖然火星人與地球人具有完全不同的內部結構和物理基礎,我們仍然能夠根據疼痛的因果角色說明他們都處于疼痛狀態中。
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解除了模態論證給心物同一帶來的威脅。現象概念指稱任何占據某種因果角色的狀態,而不是嚴格指稱相應的物理狀態。所以,“疼痛”概念指稱任何擁有疼痛因果角色的狀態,無論這種狀態是地球人的生理物理狀態,還是火星人的某種身體狀態。心物同一陳述是必然為真的,現象屬性與物理屬性之間是一種自我同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象概念就像穿針的絲線,懸掛在這條絲線上的銀針就是它指稱的屬性或狀態。這條絲線可以懸掛許許多多的銀針,而這些銀針代表了不同情形下占據相同因果角色的屬性或狀態。所以,現象概念不是針對某一個屬性例示的指示詞,而是對某一類現象屬性的指稱。我們可以通過現象概念指稱這條絲線上懸掛的任何一個屬性例示,但是它絕不僅僅只代表這一個例示,火星人和地球人的疼痛也只是“疼痛”絲線上懸掛的眾多銀針中的其中一員。因此,反物理主義者強調的偶然性,僅僅存在于現象概念與相應指稱之間,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使能力假說的同一論本體論基礎更加穩固。
三、能力與現象概念的關系
心靈哲學家普遍認同,現象概念是描述并且指稱現象屬性的獨特概念,但是他們對現象概念如何指稱現象屬性,以及現象概念的一般特征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⑩。其中布賴恩·洛爾(Brain Loar)對現象概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認為現象概念擁有指稱和識別現象屬性的本質特征。現象概念是一種識別概念,其識別本質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人稱視角、不局限于特定的例示、擁有識別能力以及視角化特征{11}。其中第一人稱視角、不局限于特定的例示以及視角化特征都說明了現象概念在不同情形中對現象屬性的指稱。在這里,洛爾深刻地指出現象概念的識別本質特征,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并沒有將現象概念與現象屬性之間的指稱關系局限在嚴格性上,而是把現象概念看做是一種直接指稱概念(direct denotational concept),割裂了能力與現象概念的關系。我們認為,現象概念具有的識別本質充分貫穿于我們對現象經驗的能力說明中,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現象經驗的能力解釋充分體現了現象概念的識別本質。根據能力假說的觀點,主體知道某種現象經驗是什么就是掌握了相應經驗的分辨能力——記憶、想象或識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主體關于現象經驗的識別能力是以現象概念為基礎的,能力假說沒有明確否定主體在現象經驗中獲得了相應的現象概念。雖然劉易斯在相關論述中沒有對現象概念做出特別說明,但是在我們看來,主體知道某種現象經驗實際上就是通過現象概念進一步獲得對這種經驗的分辨能力。
其次,無論是記憶、想象還是識別能力,都是在主體對現象屬性或經驗的概念化基礎上形成的。當瑪麗第一次看見色彩時,她會形成這種色彩經驗的概念,從而把色彩經驗及其對應形象儲存在自己的記憶中。一旦其他人談論或者描述這種色彩經驗,瑪麗不僅知道他們談論的是哪種色彩,而且能夠在頭腦中想象或重現這種色彩。由此可見,現象概念擁有識別傾向或識別能力的本質。反過來,只要主體掌握了某種現象經驗的識別能力,他實際上也就擁有了相應的現象概念,或者說知道了現象概念與現象屬性或經驗之間的指稱關系。
最后,主體在現象經驗中形成的記憶、想象或識別能力足以說明他獲得了相應的現象概念。基于我們對現象概念的識別本質的分析,現象概念擁有識別傾向或識別能力。只要主體掌握某種現象概念,他就擁有了非還原的識別能力。這種識別能力直接指向相應的物理屬性或現象屬性,主體不需要對現象概念的識別傾向或能力進行解釋。所以,現象概念具有的識別本質與能力假說對現象經驗的解釋是一致的,關于現象經驗的能力解釋已經充分說明主體掌握了相應的現象概念。
能力假說與現象概念相結合能夠對知識論證{12}給予有力反駁。杰克遜試圖通過強烈的知識二元論直覺得出存在現象事實的反物理主義結論。他針對瑪麗的案例詰問:如果瑪麗在色彩經驗中仍然獲得新的色彩現象概念,這些現象概念構成了她關于色彩經驗的新描述,這是否就說明瑪麗獲得了新的現象事實知識呢?我們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所有的現象事實都依隨于物理事實。無論是現象概念還是相關的分辨能力,都不會改變主體對客觀物理世界的認識。這種物理主義觀點在劉易斯那里得到了充分闡釋。劉易斯指認,如果兩個世界是物理同構的,并且它們擁有的基本屬性或關系都與現實世界相一致,那么這兩個世界就是絕對相似的。因此,主體對客觀世界的選擇依賴于相關的物理事實和命題知識,與其他非物理的知識無關。由于瑪麗在黑白房間里已經掌握了所有色彩經驗的相關物理事實和知識,這些物理事實和物理命題知識決定了相應的客觀物理世界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當瑪麗第一次看見色彩時,她擁有了相關色彩的現象概念,并且掌握了分辨這種色彩經驗的能力。但是現象信息是副現象的,瑪麗在色彩經驗中獲得的現象概念不足以說明現象屬性具有獨立合法的本體論地位。也就是說,即使主體獲得了相應的現象概念,由這些現象概念構成的陳述也只是關于能力的陳述,而不是代表客觀世界的事實陳述。現象概念不會影響能力假說對知識論證的反駁。
此外,能力與現象概念的關系也不會對能力假說造成過多的理論負擔。現象概念策略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它不能從認識論到本體論對現象屬性進行徹底的還原,而現象概念就是它深陷窘境的誘因。與此相反,能力假說完全沒有這種困擾。我們從劉易斯對現象屬性的還原論證中清晰地認識到,現象屬性是現實存在的,而現象概念是功能可定義的,它指稱任何擁有相應因果角色的狀態,所以現象屬性通過其因果角色可還原為相應的物理狀態。這說明,現象概念雖然擁有獨特的本質和獲取方式,但是它不能說明現象屬性是獨立于物理屬性的存在。現象屬性依隨于物理基礎,現象概念和能力也不能改變客觀世界的物理基礎。表面上,這些現象概念似乎構成了相關現象經驗的命題陳述,實際上這只是關于主體的分辨能力的陳述。因此,對能力與現象概念關系的分析,既增強了能力假說的理論說服力,又不會對其產生任何消極影響。
四、對現象概念策略方面質疑的反駁
對于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以及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關系的補足說明,充分表明能力假說對現象意識的還原是切實可行的。關鍵是,能力能否如現象概念一樣解釋客觀世界的現象方面與物理方面存在的認識論差異?以洛爾為代表的現象概念策略{13}者就此提出三點質疑:(1)分辨能力不能表達和傳遞某些涉及具體內容的現象經驗;(2)能力僅僅是主體形成現象概念所涉及的某一個認知因素,無法具體說明現象屬性或現象經驗對主體產生的認知影響;(3)能力僅僅說明主體可習得如何運用某種獨立的現象概念,它與現象經驗之間不存在直接密切的聯系{14}。下面我們將逐一進行反駁。
關于第一點質疑的立足點是,通常我們把某種現象屬性或現象經驗描述為“××是什么樣子的”。當我們關于榴蓮味道的表達是“如果榴蓮不具有這種味道,那么Q”的條件陳述時,能力并不能說明條件陳述“榴蓮事實上具有這種味道”擁有的獨特內容。換句話說,能力并不能像指稱現象經驗(這種味道)本身的語詞一樣在條件陳述中指向擁有獨特內容的現象經驗。然而,能力假說的支持者從未否定現象概念或心理語詞指稱現象經驗。他們不僅肯定現象經驗(現象屬性)是現實存在的,而且強調可以通過某些語詞或指示詞指稱這些現象經驗。
能力假說同樣可以將涉及某種現象經驗是什么樣子的條件陳述表述為關于能力的陳述。站在能力假說的立場上,“知道榴蓮的味道是什么樣子”就是“能夠記憶、想象或識別這種經驗就是榴蓮味道的經驗”。關于榴蓮味道的條件陳述“如果榴蓮不具有這種味道,那么Q”,可以表述為“如果我不能記憶、想象或識別這種經驗就是榴蓮味道的經驗,那么Q”。這說明,能力可以表達涉及具體內容的現象經驗。能力假說對現象經驗的解釋不是將指稱現象經驗的現象概念還原為關于能力的陳述,而是強調主體關于現象經驗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分辨這種經驗的能力。
關于第二點質疑的核心思想是,現象概念是謂述概念,而能力作為主體形成現象概念時涉及的要素并不能對客觀世界進行謂述判斷。能力充分體現了主體對現象概念的掌握。主體知道某種現象經驗是什么樣子不是他獲得了某種現象事實或命題知識,而是掌握了分辨現象經驗的能力。也就是說,能力不是主體形成現象概念時的某種認知參與,而是主體通過現象概念進一步形成的相關現象經驗的知識。能力既不是對現象概念的取代,也沒有否定現象經驗的存在。雖然能力假說將我們關于現象經驗的判斷陳述還原為相關能力的陳述,但是這種還原解釋仍然支持現象概念對現象經驗的指稱。
此外,主體關于現象經驗的判斷陳述也不是關于客觀世界的謂述判斷,它只是一種分辨能力的展示。基于能力假說和劉易斯的同一論本體論,物理知識是關于客觀世界的完整描述。客觀世界在本質上是物理的,現象屬性實際上就是物理屬性,我們的客觀世界只存在物理事實和物理知識。現象屬性依隨于相應的物理基礎,現象信息既不能解釋也不能影響我們對客觀物理世界的認識。所以,只有物理概念構成的命題陳述才是關于客觀世界的謂述判斷,現象陳述不能代表某種基本事實的存在。
第三點質疑的關鍵在于,能力只是主體知道了如何運用一個可獨立理解的語詞(現象概念),而很多現象概念往往不是通過學習就可獨立理解和掌握的語詞。設想主體跑步時,體驗到自己的膝關節具有某種獨特的感覺。但是知道這種感覺經驗是什么樣子并不是主體學會了如何運用現象概念指稱這種感覺,而是通過現象概念對物理狀態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內容進行具體描述。
根據我們對能力與現象概念的關系分析,主體關于現象經驗的分辨能力是在現象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反之,能力也體現了主體對現象概念的掌握。所以,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與此同時,現象概念與現象經驗之間是同時呈現的關系。由此可得,以現象概念為中介,能力與現象經驗之間同樣存在密切聯系。
能力、現象概念與現象經驗之間的關系表明,能力不是單純體現主體知道如何運用現象概念,而是主體在掌握現象概念的基礎上所展示出的分辨現象經驗的能力。知道某種現象經驗是什么樣子就代表主體掌握了記憶、想象或識別這種經驗的能力。而分辨能力的掌握實際上表明主體已經掌握了相應現象概念的運用。能力假說對現象知識的能力解釋不需要取代或否定現象概念。例如,“主體跑步時體驗到自己的膝關節具有這種獨特的感覺”,等同于“主體能夠識別出(想象或記住)這種經驗就是自己跑步時膝關節的感覺”。因此,能力可以從認識論上充分說明和解釋某種現象經驗是什么樣子。
五、小結
現象概念具有非嚴格指稱性,它與其指稱之間是一種偶然關系,這種非嚴格性既消解了模態論證的質疑,又強化了心物同一陳述的說服力。因此,有關現象概念的非嚴格性分析為心物同一陳述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同時也進一步說明能力假說擁有堅固的本體論基礎。當能力假說在認識論層面遭受現象概念策略提出的詰難時,我們通過能力與現象概念之間的關系分析成功回應了這些挑戰。我們認為,只要主體掌握了相應的分辨能力,他同樣也獲得了與之相關的現象概念。以現象概念為中介,能力、現象概念與現象經驗三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無論是對客觀世界的現象描述,還是闡述主體是否知道某種現象經驗,能力都足以進行充分的說明。由此可見,能力假說對現象意識的物理主義還原是完全可行且成功的。
注釋:
① David Lewis, What Experience Teaches, in D. J.Chalmer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281-294.
② 文中所談論的與能力假說相關的同一論都特指劉易斯的同一論觀點,即一種心物類型同一與功能主義相結合的觀點。參見David Lewis, An Argument for the Identity Theory,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66, 63(1), pp.17-25; David Lewis, Psychophysical and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in D. J. Chalmer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88-93.
③ Ullin T. Place, Is Consciousness a Brain Proc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6, 47, pp.44-50; David M. Armstrong, A Materialist Theory of the Mind, London, Routledge, 1968; Joe Smart, Sensations and Brain Process, Philosophical Review, 1959, 68, pp.141-156; Herbert Feigl, The “mental” and the “Physical” (Excerpt), in D. J. Chalmer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68-72.
④ Saul 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Excerpt), in D. J. Chalmer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329-333.
⑤⑥{14} Brain Loar, Phenomenal States(Revised Version), in Peter Ludlow, Yujin Nagasawa, Daniel Stoljar (eds.), 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Essays on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Frank Jacksons Knowledge Argument, The MIT Press, 2004, pp.219-240, p.22, p.236.
⑦ 劉易斯設想存在一個怪人,他感覺到疼痛時就像我們正常人類一樣,但是他感受到的疼痛擁有不同的因果角色。當正常人處于強烈的疼痛感覺時會大喊大叫,而強烈疼痛僅僅導致怪人雙腿交叉并且打個響指。所以,怪人的瘋狂疼痛表明,疼痛與其因果角色是可分離的,它們之間只是一種偶然聯系。而火星人可能擁有完全不同于地球人的組織結構或物理現實。他的大腦和身體內部可能是某種復雜的導線和管道裝置,而不是神經組織細胞。因而當正常人類的手指被針刺導致C組織激發時,火星人身體內部的導線和管道會發生膨脹和熱交換,從而引起他大喊大叫。簡言之,火星人完全缺乏正常人類處于疼痛時的相應身體狀態(物理狀態)。參見David Lewis, Mad Pain and Martian Pain, in Ned Block (ed.),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216-222; David Lewis, Postscript to “Mad Pain and Martian Pain”, in Lewiss Philosophical Pap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130-132.
⑧ David Lewis, Reduction of Mind, in Samuel D. Gu-ttenplan(ed.),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4, pp.412-431.
⑨ David Lewis, Mad Pain and Martian Pain, in Ned Block (ed.),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218.
⑩ 斯托爾查、萊文、帕皮諾、查爾莫斯、列文、懷特和尼達-盧莫林等圍繞現象概念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站在物理主義立場的哲學家采取現象概念策略,把現象概念看做與物理概念相互獨立的概念體系,承認它們之間存在認識論層面的缺口,但是否認本體論缺口的存在;反物理主義者堅持現象概念在認識論和本體論層面都擁有特殊的地位,所以現象屬性是不同于物理屬性的獨特存在,屬性二元論才是對現象意識的合理解釋。參見Martine Nida-Rümelin, Grasping Phenomenal Properties, in Torin Alter and Sven Walter (eds.), Phenomenal Concepts and Phenomenal Knowledge: New Essays on 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vid Chalmers, Phenomenal Concepts and the Explanatory Gap, in Torin Alter and Sven Walter(eds.), Phenomenal Concepts and Phenomenal Knowledge: New Essays on 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 Brain Loar, Phenomenal State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4, Action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Mind, 1990, pp.81-108; Brain Loar, Phenomenal States (Revised Version), in Peter Ludlow, Yujin Nagasawa, Daniel Stoljar(eds.), 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Essays on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Frank Jacksons Knowledge Argument, The MIT Press, 2004, pp.219-240; Brain Loar, Transparent Experienc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Qualia, in Q. Smith, A. Jokic (eds.), Consciousness: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Brain Loar, Qualia, Properties, and Modality, Philosophical Issues, 2003, 13, pp.113-129.
{12} Frank Jackson, Epiphenomenal Qualia, in D. J. Chalmer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275-280.
{13} Michael Tye,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the Explanatory Gap as a Cognitive Illusion, Mind, 1999, 108(432), pp.705-725; Joseph Levine, Materialism and Qualia:The Explanatory Gap,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3, 64, pp.354-361; William G. Lycan,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MIT Press, 1996.
作者簡介:何冬玲,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114;桂起權,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