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理論體系的重構

2019-11-13 05:29:02楊郁娟
江漢論壇 2019年9期

摘要:偵查學視角對偵查詢問的研究從獲取證據、查明案件事實出發,以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為主要對象,強調偵查詢問的訴訟性和規范性,但忽視了偵查詢問與其他社交活動的共通性。從語用學視角來看,偵查詢問是指為了獲取案件線索和證據、證實犯罪,偵查人員與被詢問人在特定情境下實施的具有特定意向的社會交際活動。這一界定強調偵查詢問既要遵循法律規則也要體現社交原則,應根據具體的情境因素采取策略。語用學視角下的偵查詢問可以分為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和非正式詢問以及隱匿身份的化裝詢問等三種類型。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的實施要點包括:根據案件情況和詢問目的構筑語境、從提問功能的角度對提問方式進行分類、以特定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推動詢問順利展開、以即時觀察和分析為依據調整詢問策略。

關鍵詞:偵查詢問;交際身份;語用功能;語境;詢問策略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訊問/詢問取證方法的國際發展及其在我國的本土化應用研究”(18BFX075)

中圖分類號:D918.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9-0118-07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偵查詢問這一基礎性偵查措施,主流偵查學文獻定義大同小異,大都將其界定為偵查人員為獲取證據和查明案件事實,依法以言辭問答的方式進行的專門調查活動。這一界定強調偵查詢問作為偵查措施的特點和要求,著眼于正式偵查詢問的形式和程序,而對偵查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走訪、隱匿身份的化裝詢問等鮮有涉及。隨著心理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對偵查詢問實踐經驗的深入總結,研究者越來越注意到詢問場景的重要性,提出了與被詢問人建立良好的交流心理基礎、針對被詢問人的個性和心理狀態采取詢問策略等建議。偵查詢問逐漸從強調偵查人員以語言或特定行為對被詢問人施加影響,以實現主導和控制的方式,轉變為注重理解被詢問人的心理、情緒及語言行為,以更溫和的方式取得被詢問人合作的方式。

語用學是研究在特定語境中理解和使用語言的學科。語用學認為,人們的對話不僅僅是一個言語行為或交換、獲取信息的活動,更是一個包括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內的互動過程,說話者和聽話者都是有交際意向的主體,除了詞語和語法以外,思維方式、社會文化、社交規則、對話情境、交流雙方的身份以及與之相伴的施為資源等都是影響對話方式及效果的因素,應當被納入觀察和分析范疇。簡言之,以語用學檢視和重構偵查詢問的內涵、分類,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合理的詢問觀念、提出更具操作性的詢問方法和程序。

二、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的界定

在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是指在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與被詢問人在特定情境下實施的具有特定意向的社會交際活動。與偵查學視角下強調偵查詢問的訴訟性不同,這一概念突出了偵查詢問是一種具有特定意向的社會交際活動,強調了偵查詢問除了遵循法定詢問程序和規則外,還需要遵循特定的社會觀念、社交規則、對話情景、互動心理等方面的規范。

1. 偵查詢問既要遵循法律規則也要體現社交基本原則

日常語言哲學家格萊斯認為,在社交活動中人們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為了實現交際目的和效果,交際雙方的語言行為應當符合四個準則:質準則,即提供真實信息或有足夠證據證實的信息;量準則,即提供交際所需的適量信息;關系準則,即提供與話題相關的信息;方式準則,即清晰明確地提供信息。在偵查詢問實踐中,一方面,偵查人員應當盡力使自己的語言行為符合上述規則,例如,以簡單句式而不是復雜句式簡潔明了地提出問題、盡量不使用專業術語以減少被詢問人的認知負擔等。在隱匿身份的詢問中,偵查人員建構交際身份也需要透露適當信息才能取信于對方或者為展開話題做鋪墊。另一方面,偵查人員必須將上述交際規則與具體語境結合在一起才能正確理解被詢問人的真實意思。例如,被詢問人的委婉語是出于禮貌還是表示拒絕、被詢問人違反相關準則答非所問是因為理解有誤還是試圖掩飾。

在不同類型的偵查詢問或者在不同的詢問階段,偵查人員需要優先考慮和遵循的規則可能不同。在偵查前期或案情不明、線索不多時,偵查人員需要隱匿身份走訪、漫談,以發現可能有偵查價值的信息。在非正式詢問和隱匿身份的詢問中,偵查人員應當重點關注的是社交原則。對有證據價值的信息,以正式詢問的方式予以固定時,偵查人員則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或形式,使詢問筆錄具有證據適格性。

2. 偵查詢問中應根據具體的情境因素采取策略

偵查詢問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交際身份(可能是其固有的社會身份之一,也可能是在交際過程中建構的身份)、交際場景、交際主題、詢問目的等。

(1)偵查人員應當根據交際身份采取詢問策略。在人們進入交際之前,都有靜態的和固有的社會身份,而進入交際活動之后,會有一個情境化的、動態的交際身份;交際身份可能是對話者在其眾多的社會身份中選擇其一的結果,如在母親、女兒、妻子、教師等社會身份中選擇以教師這一職業身份說話;也可能是虛擬了一種身份說話,如冒充警察實施詐騙。交際身份之所以對交際活動具有重大影響,是因為:其一,它具有交際情境的臨時性,取決于交際者根據當前情境和交際目的作出的選擇;其二,交際身份以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建構起來;其三,附加在該身份上的施為資源(權勢、威信等)能夠給該身份的擁有者帶來便利或使其社會價值增值。

偵查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的理論研究聚焦于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而非交際身份,而語用學視角下的偵查詢問則關注詢問中雙方的交際身份。交際身份研究對于偵查人員實施非正式詢問、隱匿身份的詢問非常有幫助,因為它“關注交際者為何選擇特定身份,如何將身份選擇與建構作為實現交際目標的手段,通過身份選擇與建構傳達什么樣的(說話人或聽話人)意義及取得什么樣的交際效果。①

(2)偵查人員應根據交際場景采取詢問策略。交際場景,包括交際的時間、地點、環境、在場人員等。偵查學理論也非常重視交際場景的影響作用,對詢問時間、地點及環境提出了基本要求,如在時間、地點的選擇上應盡量尊重被詢問人的意愿;應當選擇安靜、便于保密或其他讓被詢問人感到輕松舒適的環境等。但在偵查實踐中往往不具備挑選時間、地點和營造環境的條件,而不得不在嘈雜的街頭或警車內實施詢問。在非正式詢問或隱匿身份的詢問中,偵查人員的主動性和選擇范圍更小。偵查人員往往難以通過選擇場景來推動詢問順利進行,而只能適應現有的場景。這就要求偵查人員能夠了解場景要素對交際效果的影響作用,懂得如何利用現有場景要素推動詢問順利展開。在這一方面,語用學的研究有較大幫助,因為“語用學關注的就是如何將字面意義這種抽象意義和語境意義結合起來,說話人等交際主體根據語境條件去使用語言,傳遞字面意義以外的語境信息和語境意義,以及聽話人如何根據語境條件去獲取說話人希望傳遞的交際信息。”②

(3)偵查人員應當根據談論內容采取詢問策略。在正式詢問中,話題一般明確涉及犯罪、訴訟程序和法律責任等,這些問題常常超出被詢問人的日常生活體驗和認知。被詢問人也可能在恐懼或悲傷的情況下出現認知障礙,有時還可能會借助新聞報道、道聽途說等事后信息理解自己難以理解的犯罪以及由此帶來的法律問題,這些填補記憶空白或有助于合理化解釋的事后信息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記憶的一部分而被陳述出來。因此,偵查人員應將話題與被詢問人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等結合起來,才能分辨其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考慮到被詢問人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偵查人員應當將詢問內容分解成不同角度或不同層次的具體問題,并以適當的措辭、提問方式及提問順序展開交流。想要更好地運用這些特定語境下的語言技術,最好的辦法是將視線投向以特定語境下理解和使用語言為研究對象的語用學領域。

(4)偵查人員應當根據詢問目的采取詢問策略。偵查學習慣于從查明案件事實的角度概括詢問的目的,即查明何時、何地、何物、何情、何人、何故等基本案件要素。這種高度概括的方式容易使偵查人員形成模式化的認知或粗線條的詢問策略,難以適應偵查取證和快速反應的需要。語用學關注交際情境和交際意向的作用,有助于將詢問目的具體化。例如,通過正式詢問讓被害人或證人完整、連貫地說出某個事件或信息,起到固定證據的作用;與現場周邊群眾漫談,了解他們對犯罪案件或被害人的看法、議論,從中發現可疑的偵查線索等。偵查需求或詢問目標越細致,對實施詢問策略的指引作用也就越明確。

三、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的類型

從語用學的研究視角出發,以詢問規則、交際雙方的身份、場景、交談內容和目的等情境要素為依據,偵查詢問可以分為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公開身份的非正式詢問和隱匿身份的化裝詢問等三種類型。

1. 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

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是指偵查人員公開偵查人員的身份和詢問意圖,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被害人、目擊者或其他與偵查相關的人員展開交流活動,并制作規范詢問筆錄的詢問方式。其強調的是被詢問人知悉偵查人員的真實身份,明白自己的陳述有可能作為證據在訴訟中使用;偵查人員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完成核實個人基本信息、宣讀權利義務、如實記錄詢問過程以及雙方簽字(或蓋章)確認筆錄真實性和完整性等手續,同時確保詢問過程中沒有實施暗示、誘導、脅迫等違法行為。在實踐中,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最常見的形式有:其一,接處警或現場勘查中的首次詢問,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情況以便為采取緊急處置或下一步偵查活動提供依據。在很多時候,偵查人員需要再次詢問這些被詢問人,以擴充信息或核實信息;其二,經過一定的偵查工作,就特定事實或信息進行詢問并制作規范筆錄,起到固定證據的作用。此時的詢問通常是已經取得被詢問人的同意和配合——至少是形式上的配合。

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的特點有:第一,詢問以遵循和體現法律規則為主,即根據法定的語言方式、證據規范、詢問程序等實施詢問,確保詢問筆錄的證據適格性。簡言之,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規范化程度較高,需要偵查人員充分了解法律對詢問程序、筆錄形式等的規定,并有條理清晰、言語精煉的表達能力。在特定情況下,實施詢問的目的甚至只是以被害人陳述或證人證言的證據形式呈現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使該案件事實成為規范化的證據;第二,詢問將受到警察身份所固有的施為資源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語用身份可以成為一種施為資源,是因為交際身份所對應的社會身份固有一定的行為規范、權利、義務和社會影響力等;同時,在通常情況下,具有權勢或更多施為資源的一方無需刻意調用其影響或力量,因為根據一般社會規范,只要交際一方意識到對方的身份,也就認同或接受了對方的影響或力量。雙方的話語方式以這種默認的影響或力量的存在為前提。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中,偵查人員身份上附加的法律實施者和國家機器代理人的權勢可以讓偵查人員順利地爭取到被詢問人的配合,但也可能使被詢問人因為畏懼而退縮,降低表達意愿或過于順從。當這種配合和順從并非完全自愿時,被詢問人可能會出現答非所問、以委婉語表達拒絕等行為;第三,被詢問人的身份及其訴訟地位等相對明確,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的內容和目的也比較明確,也就是說,偵查人員對詢問過程及其效果有一個大致的預期,如被害人一般不會抗拒或隱瞞,且由于親歷犯罪,大都能對犯罪過程有所了解;現場目擊者應該能夠看到相關人、事、物,但可能由于觀察和記憶有誤或者有思想顧慮而導致陳述與事實不符等。因此,一旦對方的訴訟角色基本確定,偵查人員就可以根據偵查專業知識或工作經驗對詢問內容、方式以及被詢問人陳述的真實性、充分性等作出大致的判斷,即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的規則性、規律性較強。

2. 公開身份的非正式詢問

公開身份的非正式詢問,是指偵查人員公開其警察或偵查人員的身份和意圖,在犯罪現場周邊或犯罪嫌疑人可能居住、活動的地區內與相關人員展開語言交流,但無需制作正式筆錄的詢問方式。其典型表現形式是排查走訪,常常與摸底排查、視頻偵查等措施結合起來使用,用于發現可疑人、可疑事、可疑物等。在實踐中,如果非正式詢問中的被詢問人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且需要作為證據使用,應以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予以固定。

公開身份的非正式詢問具有如下特點:其一,公開身份的非正式詢問的規范性比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的規范性略低,但是,一方面,偵查人員仍以警察的身份出現,言行必須符合警察的職業規范和道德標準;另一方面,為了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偵查人員必須避免脅迫、暗示、誘導等詢問方式,偵查詢問的法律規則仍然是偵查人員必須遵循的主要規則;其二,由于公開身份,偵查人員仍然可以利用身份帶來的影響或力量,但是,由于不必宣讀權利義務、逐字逐句地記錄陳述內容以及以簽字或蓋章確認陳述內容,程序性或儀式性的缺失可能會淡化身份影響力,被詢問人的認知負擔或心理壓迫感有所減輕,便于其回憶出完整信息,或者以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作出陳述。因此,在非正式詢問中,被詢問人的回憶和陳述可能會更充分。另外,在非正式詢問中,偵查人員也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便于其觀察和利用詢問場景,采取多種策略對被詢問人施加積極的心理影響;其三,非正式詢問的內容和目的多種多樣,有時較為具體,如現場視頻反映出了犯罪嫌疑人出入現場的路線和方式,偵查人員在現場周邊圍繞該嫌疑人的體貌特征、活動方式等展開走訪;有時,詢問的目的和內容則比較寬泛,如在現場周邊排查走訪發現可疑人、可疑事時,詢問可能是漫談式的,偵查人員需要對陳述內容及其偵查價值進行即時分析,靈活調整話題和交流策略。這一特點對偵查人員的即時分析和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外,在非正式詢問中,偵查人員必須率先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以幫助被詢問人理解提問的含義、目的或確保談話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

3. 化裝詢問

化裝詢問是指偵查人員隱瞞自己警察或偵查人員的身份,以某種方式建構虛擬身份與被詢問人展開語言交流,從中獲取有偵查價值的信息的詢問方式。化裝詢問常常與跟蹤守候、控制下交付、誘惑偵查等秘密偵查措施交織在一起。由于不能使用警察身份帶來的施為資源,也無需形成規范證據,化裝詢問幾乎完全遵循社交規則展開,偵查人員必須遵循特定情境下社交活動的語言規則和互動原則才能完成詢問任務。

首先,由于化裝詢問在外觀上是一種常規的社交活動,它必須依據合作、禮貌、照顧對方顏面及其他社交原則展開。化裝詢問中不必特別遵循法定程序和形式,一方面是因為法律對秘密方式的詢問沒有作出規定,另一方面,在化裝詢問中,偵查人員必須使用大量的語言策略,如以特定語言行為建構虛擬身份并取信于對方,或者讓對方認為(或誤以為)提供信息有利可圖。而且,偵查人員還常常不得不以尚未查實的偵查假設作為共知信息構筑交流語境。這些語言策略在本質上具有欺騙性、誘導性、暗示性甚至威脅性,但只要這些策略沒有違背社會道德規范或造成民事侵權,就是可接受的。其次,在化裝詢問中,偵查人員必須根據情境因素和偵查需要等選擇或建構一個交際身份與被詢問人展開交流。其中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選擇交際身份;二是如何建構交際身份。對于第一個問題,偵查人員不得不兼顧隱蔽身份、意圖與有利于促進交流的雙重需要。為了隱蔽身份和意圖,偵查人員應當選擇在當前場景下最常見的身份,如商場里的顧客、校園里的學生或學生家長、公園里的休閑市民等;為了促進交流,偵查人員應當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接近被詢問人,并選擇最有可能獲得回應的起始話題,如寒暄、問路、咨詢業務等。對于第二個問題,建構交際身份的方式包括:使用特定稱呼(以特定的稱呼來稱呼自己或對方)、選擇特定語體的語言(如書面語言或口語)、采用特定的語言種類(如外語、普通話或方言等)、確定某種敘事風格(如夸張、簡潔、含蓄、試探、自信、謙卑等),使用特定的副語言(語調、語速等)、運用話輪轉換規則把握互動方式和互動節奏,等等。再次,為了隱蔽偵查意圖,化裝詢問中往往不能直接出現與犯罪或偵查有關的信息,因此,詢問內容與偵查目的常常具有間接聯系,偵查人員需要轉換角度提出問題,如根據先后發生的事件的關聯性確定時間、詢問單位管理制度推測特定人員的活動情況等;有時,偵查人員需要提出一些并無偵查價值的問題作為陪襯或混雜,以掩飾偵查人員的真正目的。如何在交流中不動聲色地獲取信息,需要偵查人員結合交流場景的性質、特點以及雙方交際身份等綜合考慮。

四、語用學視角下偵查詢問的實施要點

偵查學理論大都從實施步驟的角度縱向切入偵查詢問的實施要點,通常包括準備階段(了解案件情況和被詢問人信息、確定詢問人員、選擇適當的詢問時間、地點等)、建立友好關系階段(如以得體的人身形象和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特定的語言或行為安撫被詢問人情緒、解除證人的思想顧慮等)、詢問階段(先以開放式提問獲取廣泛信息,再以閉合式提問解決歧義、模糊或矛盾等)、結束階段(詢問有無補充和致謝等)以及分析審查階段(依據一般情理和邏輯、陳述內容的一致性及能否與其他證據相印證等,分析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充分性)。對偵查詢問進行清晰的階段性的概括有助于幫助偵查人員,尤其是工作經驗不多的初級偵查人員快速掌握詢問程序和方法,也有助于實現偵查詢問的規范性。但是,這樣的概括也存在明顯局限性:其一,這樣的詢問步驟主要適用于公開身份的正式詢問,而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詢問和化裝詢問則基本不適用。在非正式詢問和化裝詢問中,很難事先了解被詢問人的信息、很難對詢問時間、地點等進行選擇;其二,建立友好關系在所有類型的詢問中都很重要,它是獲得被詢問人配合的心理基礎,也是正確理解被詢問人陳述內容的必要條件,但是,偵查人員建立友好關系的努力并不僅僅存在于詢問之前或詢問之初,它應當貫穿于詢問始終,即偵查人員應當根據詢問過程中被詢問人的心態、情緒的變化而調整建立良好關系的方式和策略:其三,對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和充分性的分析應當與詢問過程融合在一起,即偵查人員應當在過程中而不是在結果中確認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和充分性。綜上所述,由于偵查詢問有不同的類型,它們的實施背景、目標和基本方式都不相同,從實施步驟的角度進行理論分析,有助于實現規范性但容易造成某種程度的僵化,失去適應不同情境和偵查需求的彈性。因此,應當避免以前后相續的步驟式的操作規范闡釋偵查詢問方法,應對其進行橫向切割,提煉出若干實施要點,由偵查人員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

1. 根據案件情況和詢問目的構筑語境

在偵查詢問中,要盡可能多地了解案件情況和被詢問人的個人信息、選擇適當的(物理意義上的)詢問場景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了解語境的作用和構筑適宜的語境。

(1)選擇時間、地點,營造交流場景。在正式詢問中,偵查人員應盡量兼顧方便被詢問人、保守秘密和便于被詢問人展開回憶選擇時間、地點以及營造交流場景。例如,我國香港警方對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采取“家居錄影”的方式固定證詞。家居錄影室位于普通居民小區,內部陳設也與一般家居環境一致,詢問之前先讓被害人在室內休息、玩耍片刻,以便減少陌生環境帶來的心理壓力;詢問在被害人與接到報案后就一直照料其生活的社會福利署工作人員之間展開,警察在隔壁的監控室內通過閉路電視設備觀察并記錄整個詢問過程,通過耳機指導社會福利署的工作人員調整或追加詢問內容,以便使詢問內容滿足訴訟需要。這樣的詢問場景無疑對獲取真實、充分的信息非常有利,也有利于保護被害人隱私和保障其心理健康。

(2)明確詢問雙方的交際身份及相互關系。偵查人員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被詢問人在詢問中的交際身份及其附帶的施為資源。在公開身份的詢問中,偵查人員的交際身份與其職業身份同一,偵查人員應當注意這一身份對詢問的影響,被詢問人可能基于壓力而認真思考、客觀陳述,但也可能因為無法明確拒絕而以答非所問、含糊其辭等違反相關準則的方式破壞交際效果。偵查人員應當以特定的語言行為或非言語行為強調或淡化這一身份;而在化裝詢問中,偵查人員虛擬的交際身份的施為資源并不優于被詢問人(為了獲得被詢問人的理解或支持,有時會故意建構一種處于劣勢的交際身份),偵查人員不得不考慮以能引起對方興趣或注意的話題開啟對話,或者利用對方的社會身份、職業等所固有的權利、義務、行為規范等,促使對方展開對話。與對話雙方身份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雙方身份的相互關系,如一次性交際的身份關系(如問路中的對話雙方)、有權勢差別的身份關系(如警察與一般社會公眾)、有法定權利、義務約束的身份關系(如買家和買家、教師與學生、物業與住戶等)、有情感交往或相對長期固定的身份關系(如同事、同學關系等)。偵查人員應當注意根據身份關系(包括交際身份關系和社會身份關系)采用詢問策略。

(3)了解一般性知識和傳達特定的共知信息。個體的一般性知識的范圍和程度差別很大,偵查人員眼中的一般性知識——偵查專業知識就超出了普通社會公眾的一般性知識范圍,在這種雙方知識基礎不同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誤解或理解障礙。被詢問人的一般性知識的范圍和程度可以從事先了解到的被詢問人的個人信息(如籍貫、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等)進行判斷,也可以在交談中根據對方使用的詞語、語體以及服飾、神態、出現的場合等作出判斷。無論如何,偵查人員不能以自己的一般性知識作為詢問的背景和基礎,而應當以被詢問人的一般性知識為依據組織語言并分析其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充分性。除了一般性知識以外,交流雙方還需要有共知信息,即與交談主題有關的特定信息,例如,在排查特定體貌特征的人時,簡潔而準確地描述已經掌握的該嫌疑人的體貌特征,以便被詢問人思考和回憶等。

2. 從語用功能的角度選擇提問方式

對于偵查詢問中的提問方式,偵查學理論主要依據語法和句型結構提出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兩種類型。前者獲得的回答信息量少但簡單明確;后者獲得的回答信息量大但內容蕪雜,需要偵查人員甄別或追問。這種提問方式的分類法看似簡潔明了,但其實并不利于提高詢問質量。另一種常見的觀點是將提問方式與詢問步驟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封閉句式和開放句式的分類,并提倡漏斗形的提問方式,“以開放性問題開始,逐步聚焦于每個話題,最后以封閉性問題結束,并且封閉性問題應當作為補充提問的手段,只有當證人在對開放性問題的回答沒有包括偵查所需要的相關信息時才能使用。”③ 這一方法在理論上有助于實現交流的充分性,但在實踐中何為“偵查所需的相關信息”常常是模糊的,即偵查人員希望獲知的信息與被詢問人能夠提供的信息之間、偵查人員認為有偵查價值的信息與真正有偵查價值的信息之間,可能有差距或錯位。在我國的偵查詢問實踐中,偵查人員會根據對案情的了解大致確定詢問主題和順序,如果認為詢問對象的回答不清楚或不充分會加以引導、施加壓力或反復提問④。換言之,依據句式結構分析提問方式很難改變頻繁打斷被詢問人的自由陳述、詢問過多簡短的是與非的問題的現狀。

語用學從功能的角度對提問進行的分類頗有裨益。從提問功能的角度看,提問可以分為創建會話的提問和促進對話的提問。⑤ 創建會話的提問,是指偵查人員為獲得更多信息而引入新的話題或啟動自由陳述。它可以是開放式的提問,如“請談一談你對XX的看法”,也可以是閉合式提問方式,如“請描述一下犯罪嫌疑人的外貌”。也就是說,偵查人員不必刻意考慮句式結構,這將大大減輕偵查人員組織語言的思維負擔。同時,創建會話的提問甚至不必拘泥于疑問句式,如“我們在你家里發現了大量的現金”、“出租車司機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我們看到你跟他說了幾句話”等陳述句式在已經構筑起交流語境的情況下完全能夠起到創建會話的作用。促進對話的提問,是指持續推進話題的提問,如需要進一步了解的細節、澄清此前對話中的矛盾信息、詢問特定詞語的含義等。常見的形式有:澄清疑義,如“你說你認識他很久了,請問你什么時候認識他的”;尋求解釋,如“你說他是大廈保安,為什么你會認為他是大廈保安”;明確目標,如“你記得他的車牌號碼嗎”、“他是外地口音嗎”,等等。關注提問的功能而不是提問的句型結構有助于偵查人員采取靈活、自然的談話方式(尤其是在非正式詢問和化裝詢問中),將注意力從如何組織語言轉向自己的語言會對被詢問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例如,“我覺得你還有很多話沒有說”的陳述句式可能比“請告訴我們你所知道的全部情況”更有效;再如,“為什么”的提問可能傳遞出質疑甚至譴責的含義——特別是對有行為瑕疵的被害人而言(如“為什么你要把錢給他”、“為什么你要開門”等),因此,應當慎用“為什么”的句式提問。

3. 以特定的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推動詢問順利展開

如何在詢問雙方之間建立友好關系一直是偵查學理論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但是,過于強調偵查需求和警察職業特點的研究視角很難提出富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議。例如,精明能干的警察形象可能制造出值得信賴的感覺而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基礎,但是警徽、制服、槍支等權勢的象征也可能在偵查人員與被詢問人之間制造隔閡,讓處于緊張狀態的被詢問人更加緊張。這種根植于一般社會知識的認知和心理反應很難通過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輕易緩解,正因為此,盡管理論上一直強調友好關系非常重要,但實踐中它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環:在英國,對PEACE詢問模型的實踐調查結果顯示,40%的詢問沒有建立友好關系環節;對系列嚴重犯罪案件(如殺人案件)中的證人詢問的調查結果同樣如此,友好關系非常薄弱,詢問人員過多地控制詢問的方向和進度,而不是以被詢問人為中心實施詢問。⑥

針對這一現象,語用學中的觀點頗具啟發性。語用學以特定語境下的語言為研究對象,認可交際過程中友好關系具有臨時性和場景性,對合作和禮貌原則、維護面子或威脅面子的語言行為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偵查人員掌握一些人際修辭方法。簡言之,語用學視角下的研究可以更務實地指導偵查人員快速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基礎,并在交際過程中持續性地維護這種關系。針對實踐中常見的疑難和語用學的相關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仔細傾聽或者至少顯示出仔細傾聽的姿態(如適當進行眼神接觸或避免多余肢體動作等),以此展示對被詢問人的尊重;(2)在每一輪會話之間做簡短停頓;(3)不要過多地提出以“是”或“不是”作答的簡短問題,因其有可能讓被詢問人產生受到質問的壓迫感,也會限制被詢問人的回答范圍;(4)盡量不打斷被詢問人的陳述,而以點頭示意、眼神接觸、手勢等肢體語言鼓勵其繼續陳述;對其中的矛盾、含糊或難以理解的信息,可以稍后再詢問。在化裝詢問中,應當注意這些矛盾或含糊、難以理解的信息是否因為一般性知識或共知信息不一致造成,如果是,需要謹慎表達自己的不解或疑問,以免對方質疑偵查人員的交際身份;(5)不要多次提出同一問題,確有必要再次詢問時,應當改變角度提問,以免被詢問人受到暗示、誘導,或者暴露真實的詢問目的;(6)在正式詢問中明確告知被詢問人可以回答“不知道”、“不確定”,并且不要對“不知道”、“不確定”的回答表示不滿或失望;(7)在正式詢問中,在詢問開始前解釋詢問的大致流程和耗時;(8)適當透露偵查人員無關緊要的個人信息或與被詢問人有共通性的信息,這些信息有助于幫助偵查人員擺脫抽象的或模式化的警察形象,建立起個體化、具體化的人物形象,從而拉近與被詢問人的心理距離;(9)對被詢問人的情緒、身體狀態或職業、生活中的困難表示關心和理解,并表達給予幫助的意愿;(10)對可能形成壓力或引起焦慮的問題放在詢問中、后期提出,或者在交換信息、提出相關外圍問題等鋪墊之后再提出;(11)在正式詢問中,不要以任何言語、表情或肢體動作評價詢問對象的陳述內容,以免起到暗示或誘導的作用,或影響被詢問人的心態和情緒。在化裝詢問中則正好相反,需要對被詢問人的陳述內容作出調侃、反感、好奇等反饋,以此推動詢問持續進行;(12)不要使用抽象的概念(如農村人、知識分子等)或以具有相對性的概念(如多與少、高與矮、好與壞等)提出問題,因為人們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區分標準會有差別,并且這種差別很容易被忽視,以至于雙方使用同一概念但其實含義并不相同;(13)盡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否定疑問句、選擇疑問句等,以免暗示、誘導或限制被詢問人的回答。

4. 以即時的觀察與分析為依據調整詢問策略

詢問過程中對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充分性進行即時分析有助于偵查人員全面了解被詢問人的情緒、心態、個性,從而及時調整詢問策略。當前,偵查學理論研究側重于結合肢體語言進行分析,但肢體語言分析標準未經統計學驗證,作為一種判斷依據彈性太大,偵查人員很難掌握。語用學以理想化或典型化的交流合作原則為參照,以對話是否違反合作原則、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哪個準則等情景會話分析幫助偵查人員聚焦于值得關注的交際行為,從而養成從過程而不是從結果中尋找答案的意識和習慣。

違反質準則的信息包括明顯不符合日常情理、邏輯的信息、前后矛盾的信息、與已知證據不一致的信息,以及偵查人員根據自身經驗或認知認為不真實的或缺乏證據的信息;違反量準則的信息包括不能滿足交際需求或未能滿足偵查人員預期的信息;違反相關準則的典型表現形式是答非所問;違反方式準則的語言行為則常常表現為含糊其辭、邏輯混亂、啰嗦重復等。上述現象的出現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偵查人員必須重點關注,要么在后續的詢問中予以明確,要么在事后查找相關證據。因此,準確地說,違反交際原則的行為并不總是能讓偵查人員直接判斷出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和充分性,但它們是一種“標記行為”,起到提示作用,提示偵查人員及時追問、調整詢問策略或展開其他偵查活動,以查明其真正含義及原因。

五、結論

語用學研究一般社會交際原則、交際情境因素及其影響,在這一視角下重構偵查詢問的概念、分類及其實施要點,將有助于形成更具實踐價值的偵查詢問理論知識體系。在偵查詢問領域,還有很多需要結合語用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如何提高偵查人員結合具體情境建構交際身份的能力、交流主題對詢問策略有哪些影響以及如何根據交流主題采用不同的詢問策略等。無論如何,轉變研究視角以及由此帶來的理論體系的重構將對偵查詢問理論和實踐注入實用的新鮮血液。

注釋:

① 陳新仁:《語用身份論——如何用身份話語做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33—34頁。

② 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頁。

③ 方斌:《論偵查詢問中的交流技巧——以證人和被害人為中心》,《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1期。

④ 莫然:《認知型偵查詢問模式實證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⑤ Gavin Oxburgh, Trond Myklebust, Tim Grant & Rebecca Milne(2015), Communication in Investigative and Legal Context,Wiley Blackwell, p.22.

⑥[英]卡文·奧克斯伯等主編:《偵查的語言技術》,楊郁娟、莊東哲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122頁。

作者簡介:楊郁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與反恐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38。

(責任編輯? 李? 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性欧美在线|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久操视频|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高清免费毛片| 色视频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成人欧美日韩|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国产99精品久久|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色综合日本|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www.亚洲国产| 久久综合色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91青青视频|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 日韩午夜伦| 国产在线小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九九香蕉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123欧美字幕| 综合亚洲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日本影院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亚洲激情99|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视频大全|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2021国产在线视频| 青青草久久伊人| 欧美精品1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