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禮 郭曉慶
摘要: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不顧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呼聲,堅持獨裁,發動內戰。社會各界對于國民政府“拉壯丁”的野蠻行徑認識深刻。國民政府頻繁拉壯丁、不擇手段拉壯丁、壯丁成有價商品以及拉壯丁現象遍布國內各地,成為社會各界對拉壯丁的直觀印象。國民政府虐待壯丁、引發社會恐慌、販賣壯丁、制造人間悲劇、加速人口逃亡以及加劇官、兵、民沖突等社會惡果,是社會各界對拉壯丁行為的進一步解讀。通過拉壯丁對國民政府的政治腐敗、堅持獨裁內戰的政策進行嚴厲批判,從而達到社會各界的集體訴求。反觀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動員順應時代和平潮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由此可見,民心向背成為國共內戰勝負與新舊政權更替的根本因素。
關鍵詞:解放戰爭;國民政府;拉壯丁;多維省察
中圖分類號:K26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9-0104-07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推翻國民政府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仍是人心的因素起關鍵作用。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早已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① 徐向前也同樣認為:“人心向背的深度和廣度,是決定戰略進程和戰爭結局的一個根本因素。”②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因此決定戰局走向的是“人力”和“人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亦然。
1933年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頒布,成為政府征兵的重要政策依據。然而,國民政府除了正常的軍事動員之外,由于相關政策存在漏洞,再加上國民政府的腐敗等各種因素,導致非正常征兵現象層出不窮,拉壯丁開始出現。在全面抗戰階段,“國民政府兵役制的推行枝節橫生,弊端迭起”,應征壯丁逃役避役,基層役政人員徇私舞弊,虐待壯丁、買賣壯丁時有出現。③ 由于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緊迫性,暫時遮掩了國民政府拉壯丁的社會負面影響,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拉壯丁打內戰的行徑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最終形成了代表民眾合理呼聲的集體訴求。
目前學界有關國共兩黨的“人力”和“人心”研究關注較多,但主要側重于軍事動員和兵役制度兩大方面,依靠的史料也以官方檔案、上層人物回憶錄為主,對于反映民眾心聲的社會各界視野下的軍事動員則研究較少,恰恰從這個視角出發方能更好地洞察民心走向。④ 本文主要以解放戰爭時期為階段,通過考察社會各界對國民政府“拉壯丁”的認知,反觀國民政府失去民心和政權垮臺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印證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進而建立新政權的。
一、社會各界對國民政府“拉壯丁”的直觀印象
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蔣介石政權不顧全國人民期盼和平的愿望,不斷挑起國共沖突,最終導致全面內戰的爆發。當時毛澤東就作出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的預測,“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⑤ 毛澤東之所以認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根本的原因在于國民政府不得民心,典型體現在國民政府征兵不順,導致社會上“拉壯丁”的現象頻發,飽受社會輿論爭議。
1. 頻繁拉壯丁——“征丁如火如荼”
由于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不斷失敗,導致正規軍數量斷崖式下降,為了盡快補充兵員,不僅多次制定并修改兵役法,從制度上保證兵源供給的“合法性”,而且為了強制老百姓當兵,還規定了基層縣、鄉、保、家的兵額比例和數量。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除了正規軍隊隨意征兵,就連基層的保安隊、警察局也要補充壯丁,征丁次數越來越多。1948年1月27日深夜的無錫地區,縣長徐淵若動員全縣鄉鎮保甲長、自衛隊、警察等挨戶捉丁,因為名額不夠,第二天又繼續搜捉一夜,“以致人心惶惶,輿論嘩然!”⑥ 1949年廣東中山地區,“單是專區方面征上前線共三次,還有省保警初每保一兵,大環分五保,負責五名剛辦妥,今又奉令兩保一兵,至今還未周年,中山已經共征兵五次矣。”⑦一年未滿就已征兵五次,民眾反感與日俱增。
2. 不擇手段拉壯丁——“征兵災”
因為老百姓主動為國民政府當兵的人數極少,壯丁逃亡十分普遍。為了補充兵員,不僅采取欺騙的方式,“政府最近采用騙術,以達到抓丁的目的”⑧,而且還采取強制手段,見到壯丁隨便就拉,以至到了“習以為常,毫不見怪”的程度。⑨ 國民政府各地強拉壯丁的方式主要分兩類:軟拉和硬拉,當時的《新聞天地》雜志對此作了詳細的考察:
軟拉壯丁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其一,招募法。用錢收買壯丁當兵,“向壯丁(其實不一定壯,只要是一口丁)說明給若干錢,召去當兵而已。如答允則送至某地,準入不準出,錢找鬼要”。其二,贈餌上鉤法。以推薦工作為名誘拐壯丁,“向壯丁偽言介紹工作,或有貨在船上請其搬運,先繳力費,壯丁隨其上船后,即入牢籠。”其三,坐車釣魚法。以拉三輪車夫為主要目標,“雇三輪車至某僻靜處,車夫索價若干,決不還價,抵目的地時,取出手槍脅迫而去”,該方法為先軟后硬。硬拉壯丁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其一,討債法。“三五豬仔頭向壯丁聲言索還欠債,推推拉拉呼嘯而去。”其二,突擊檢查法。此法需找一些壯漢以檢查身份證為由拉壯丁,“以迅雷手段,檢查壯丁身份證,若無則拉之即去,若有則云需另換亦架之而走。”其三,打架法。即所謂碰瓷法,“用力向壯丁一碰,繼而大罵丟那媽,壯丁不服,雙方開打,擁來大漢數人,拉之而逝。”其四,麻袋裝豬法。該法則為公開綁架,“在僻靜處,見壯丁獨行,以閃電動作,用大麻袋將‘豬仔從頭套入,三數豬仔頭扛起就走。”⑩ 基本上將國民政府拉壯丁的手段詳細地描述出來。
3. 壯丁成為商品——“壯丁市價”
國民政府強制拉壯丁,導致社會民眾普遍反感與抵制,為了避免被征,便四處拉關系,花錢運作,找替身上前線,導致壯丁成為一種販賣商品,價格越漲越高。有打油詩對此作了形象的描述:“警士按戶寫壯丁,商民一見心內驚。寄語本保責任者,用錢問說是否行?”{11} 將征兵當作一門生意,由此可見國民政府的黑暗和腐敗。
至于壯丁價格,各地根據壯丁身體條件、供需矛盾、城鄉位置等情況,價格也有區別。例如1947年福建泉州的壯丁價格:“在鄉村為一丁百萬元,作一次付訖。而城市內則須六七十萬元”。{12} 而有的地方壯丁價格高達500萬元,“甲:人老珠黃不值錢,年紀輕,畢竟還是值錢的。乙:何以見得?甲:按諸市價,壯丁每名價值五百萬元。”{13} 1947年安徽桐城的壯丁價格更加不同,“鄉下的壯丁費,每次至少也要二三萬元”,而找替身當壯丁價格更高,“出價買去當壯丁的人,價錢是有二百萬元,三百萬元不等”。{14} 在浙江南部地區半公開販賣壯丁,“目前價格每名約二百萬元。”{15} 由此可見,國民政府對老百姓的剝削無以復加。
4. 拉壯丁現象遍布國內各地——“亂抓壯丁”
至1948年,國民政府日暮途窮,為了盡快補充兵源,象征意義的抽壯丁形式也廢棄了,開始在各地亂抓壯丁。1月,徐州市區連續亂抓壯丁十余天,“這一次‘征兵并不按照法定手續辦理。既未宣布名額,也不舉行抽簽。不問免役緩役,也不論弟兄幾人,更無所謂是否‘中簽,就是不分皂白地亂抓一氣。”{16} 2月份的南昌開始“不寧起來”,政府當局不僅動員原本不符合條件的高中生去參軍,到了夜間則直接捉拿壯丁,“幾個雄赳赳的槍兵會同各保保甲長,挨戶捉拿,拿捉停當,即將該批裝入預備好的汽車,一直開往不知去向”{17}。同時期青島市內有武裝軍人強抓壯丁500余人,“沿途大抓行人,凡青年壯丁,不問青紅皂白,均被裝上大卡車,載赴碼頭。”{18} 至6月份青島亂抓壯丁的現象依舊存在,“被抓壯丁中有山大學生二名、憲兵、海軍軍官及警察多名,此外人力車夫力夫被抓者甚眾”,白天在市區無差別的公開強抓壯丁,使得人人自危、謠言四起,罷工、罷市不斷出現,以致有人感嘆道:“整個社會因‘戡亂而愈亂”。{19}7月,廣州城也公開亂抓壯丁,抓人的對象“起初是抓鄉下人,近來連學生亦不能幸免”;抓人的地方“多在長堤、海珠橋和河南一帶繁盛的街道上”;抓人的時間“不分晝夜,隨時都可以發生”。{20}
二、社會各界對國民政府“拉壯丁”惡果的呈現
1. 虐待壯丁——“叫苦連天”
壯丁在被抓的過程中常被恐嚇、捆綁、毆打、殺害等不人道對待,毫無人格尊嚴。有人感嘆道:“各級地方干部,往往親自破壞政令,把壯丁當作囚犯的罪行宣判,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兵役法規是中國政府訂的。”{21} 為了懲治逃跑壯丁,不少軍官命令下屬虐待壯丁,“用繩索以五人相連捆縛,稍一移動,即遭毒打,并以紅墨水在每兵背上衣服大書‘兵字,以防潛逃”。{22} 國民政府對壯丁的虐待,成為老百姓不愿主動為國民政府打仗的重要因素。
壯丁被抓之后的待遇也非常差,對此有上海媒體做過相關報道:他們被捉去之后席地而臥在稻草上,每天吃的是六谷粉和山芋塊同煮的糊羹,再加上體質虛弱感冒受涼,患病的壯丁日益增多,而“那些不顧人道的任職者,就把大家所有的藥物,完全傾倒在一只大鍋子里,合并熬煎,然后再一碗一碗分給他們吃。”{23} 結果可想而知,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有民謠為證:“說優待,真優待,七八個人半碗菜,一碗飯細細看,沙子稗子占一半。”{24}
2. 引發社會恐慌——“人心惴惴不安”
國民政府強制征丁,在社會上引起了民眾極度恐慌。1946年在上海地區市民一聽說政府查戶口就已嚇的如驚弓之鳥“以致人心不安,社會浮動”{25},鄉下百姓更是不安:“日來鄉下均人心惶惶,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甚至弄得鬼哭神號,大有慘目傷心之慨”。{26} 1947年的重慶也是如此,“最近方知道政府要征兵了,他們惶恐萬分,有的準備搬遷到鄉里去,他們以為搬到鄉里就可以逃避了”。{27} 1948年天津市公布征兵抽簽的消息之后,“人心惴惴不安”,“以致壯丁觀望不前”。{28}
對于征丁引發的社會恐慌,有許多民謠給以詳細生動的呈現,例如《壯丁愁》:“說起征丁我好愁,保長威武勝王侯;三兄四弟他不征,偏要抽我獨丁丁。”{29} 再如《壯丁謠》:“東躲藏,西躲藏,好像是只黃鼠狼,我的天呀,田里的莊家怎么樣?夜黑頭,要緊防,半夜闖進家,屠夫捆豬羊。”{30} 上述民謠形象呈現了國民政府拉壯丁造成老百姓恐慌的集體記憶。
3. 買賣人口——“販賣壯丁”
國民政府兵役制度早在抗戰時期就已漏洞百出,表面上是征兵,其實已演變成販賣人口的勾當,更有人認為販賣壯丁甚于販賣黑奴、婦女等行為,已成為國民政府的獨有現象,“獨有販賣壯丁,倒是中國人的獨占事業,非歐美人所得競爭。”{31} 販賣壯丁主要存在于南方沿海省份,在福建泉州“仍有經營‘人牛公司者,一度禁絕,而今后有蓬勃現象。”{32} 尤其在廣東地區販賣壯丁較為普遍,社會上稱之為“販賣豬仔”。有媒體揭露說:“豬仔頭發展到抗戰軍興時,更為活躍,因為戰時征兵急,而良好的兵役制度又變了質,弄得弊端百出,所以給兵販子,也就是豬仔頭,多了一條財路。”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征兵急如星火,兵役制度的弊端愈加顯現,致使“征兵機構平素既未認真執行,今以政府催丁火急,也只有出乎利誘強拉一途,藉此交差,于是豬仔頭大顯身手。”{33} “豬仔頭”甚至公開在廣州等市區劫掠成年男子,導致街頭巷尾,人人談“豬”色變。
4. 制造人間慘劇——“家家戶戶愁壯丁”
國民政府強拉壯丁導致社會悲劇大大增加。1947年在昆明,貧民獨生子楊春發被拉壯丁,其母和其妻雙雙餓死,“軍警將楊拉去,結果妻母絕糧,卒至餓死。{34} 1948年徐州“西關有一家,新婚的晚上,新郎被抓去了,新娘跳河自殺。”{35} 在青島,亂抓壯丁的國民黨部隊每到一處,“商家閉戶,市民四散奔逃,秩序大亂。”以致于嚴重到市民看到軍人就發抖的程度,更不可能去反抗,“孑孑市民,看見軍人就發抖,還有哪一個人敢扭‘抓丁份子呢?”{36}在上海,有工廠五人全被嚇跑,有一批壯丁集體逃跑最后跳火自殺,還有的被抓壯丁發了瘋,“從街首到巷尾,家家戶戶莫不議論紛紛,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像大難臨頭似的焦急不安”。{37} 國民政府拉壯丁導致老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不斷出現。
5. 加速人口逃亡——“他們不要瞎子去當兵”
被抓壯丁的慘狀加速民眾逃亡的數量。1947年在山西和內蒙古等地,因為傅作義部隊強拉壯丁導致老百姓紛紛逃亡,僅右玉一縣在12月4日至8日,“有商民一千五百名逃離縣境。”{38} 1947年在廣東汕頭,許多壯丁逃亡香港,“在一周之內,為了躲避壯丁而逃往香港的竟有三四千人之多。而他們為了逃亡,沒有旅費,竟把妻兒賣了來充旅費;這真可以說是家破人亡了。”{39} 壯丁被抓后,死亡或失聯人數極大,存活幾率很低。例如出川壯丁三百余萬,回川者僅萬余人,1947年四川省參議會議長向傅義在川康聯誼社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說,曾指出:“出川補充壯丁確為三百五十八萬人,編余人數極眾,而得返四川者為數僅萬余人,其他的都流亡于京滬一帶。”{40} 很多不愿逃跑的壯丁,為免遭征用,往往采取自殘的方式逃避,將眼睛弄瞎是較為常見的手段,因為“他們不要瞎子去當兵”。
6. 官、兵、民沖突加劇——“一片反戰聲”
由于國民政府拉壯丁不得民心,導致社會沖突不斷,遭到一片反對之聲。首先是采取和平的手段躲避征丁,不少民眾采取“合法”的方式防止被拉壯丁。由于國民政府兵役法規定獨生子女、未育兒女等壯丁可以依法免征,這給很多人提供了“法理依據”。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伯叔方面無子嗣生育,在它兄弟中擇一人過繼伯方或叔方,它乃認為獨子,更有本人兄弟數人,業已分家,各立門戶,因它本人尚未生育兒女,它便認為獨子”。{41} 此種情況在社會上普遍存在,某個地區合格免役緩役如有100名,而申請符合條件的老百姓卻達到數百人之多。
其次,更多情況下老百姓采取暴力手段抵制征丁。1946年在華中地區,“政府軍士兵厭戰情緒極濃,每多臨陣逃跑或不愿前進”,國民黨部隊為了強制壯丁打仗采用機槍督戰,引發士兵自相殘殺,“以數十輕機槍組成,置于前線部隊之后,強迫衛鋒,阻止敗退。結果士兵調轉槍頭向之射擊,互相殘殺者達數十名。”{42} 9月在呼和浩特,傅作義部隊關閉城門大肆抓捕壯丁,7日,激起眾怒,壯丁“將保長殺死。豐鎮亦發生打死下鄉征兵之傅軍二人。”{43} 1947年在上海南匯征丁過程中,引發軍民沖突,“農民即起而示威,手持鋤頭竹杠與軍警發生沖突,軍警向群眾開槍,農民大憤激,一千二百余人舉行示威,并企圖襲擊縣府,結果軍警開槍,群眾死亡數十人,一個青年被捕。”{44} 1948年4月7日,國民黨軍隊某連長帶一連士兵在咸陽車站,趁天黑人少之際,抓起西北工學院學生二人,后西工學生多人前來交涉,“不料尚在談判之時,該連士兵竟向群眾開機槍掃射,發彈百余。”{45} 頓時社會秩序大亂,學生紛紛逃命。
三、社會各界對國民政府“拉壯丁”的批判
1. 對國民政府政治腐敗的揭露——“何以要征丁?”
國民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在拉壯丁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以基層官員與土豪劣紳互相勾結為典型表現。吳尚澤曾在四川璧山接龍鄉從事農推工作,親眼目睹很多強拉壯丁的殘酷事件,該鄉征丁工作人員有時將路過者捆綁,押解到鄉公所;有的在結婚之前被捆松鄉公所,最后在逃跑時墜江溺亡。鄉鎮保甲人員與土豪劣紳之所以公開干如此勾當主要是攫取經濟利益,“經濟上的意外收獲,不得不違法拉充額,以應付上司,而利貪污。”吳尚澤進一步指出國民政府基層制度的腐敗才是強拉壯丁不斷造成人間悲劇的根源,“鄉鎮保甲制度,實為擾民的基礎機構,人民的一切痛苦所由生。現在的鄉鎮保甲長,雖然是所謂‘民選的,但仍為土豪劣紳所把持,其為害民生,尤有甚于往昔的。而憲政自治單位的縣政治機構的腐敗,實為鄉鎮保甲不能健全的主因。縣政治機構的腐敗,又要歸罪于因循茍且,敷衍塞責,貪贓枉法的政治風氣。”{46}
在蘇州沙溪,當地百姓模仿唐詩《春曉》創作了一首反映國民政府亂抓壯丁的詩:“春眠不覺曉,處處壯丁逃。夜來敲門聲,被捉知多少。”反映出老百姓“一份無奈以外,更有反對內戰,渴望和平以及對國民黨反動政權深惡痛絕的態度,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客觀描述。”{47}
有的地方拉壯丁表面上是公平抽簽,實際上則弄虛作假,“鄉里抽壯丁對外說是用抽簽的辦法確定,實際上是鄉長和一些人秘密商議確定”。{48} “這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形式,實際上凡被應征的壯丁,都是些無權勢窮苦的人家。”{49} 國民政府基層官員總會想出非常妥當的方式,不會抽到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由各保長不動聲色地制定兩個人,由保內攤出安家費,表面上仍然舉行一個抽簽的儀式,庶幾不負推行政令之責,對人對事均能兩全其美,其結果是皆大歡喜。”{50} 時人指出:“國民黨政府大小官員,趁征兵壓迫勞苦大眾,榨取人民血汗,無所不用其極。”{51} 基層政府、鄉鎮保甲長、土豪劣紳三方互相勾結,強拉壯丁,危害一方。
雖然國民政府也認識到征兵過程中的腐敗現象,并時有打擊,“最近各地加緊征兵,為防范保甲長,及有關機關對征兵舞弊起見,政府曾申令有舞弊情事發生嚴刑處分在案。”{52} 例如第二戰區司令部曾電令各部隊嚴禁虐待壯丁,“非特影響建軍抑且遺譏外邦,殊堪痛懼,希迅即轉飭所屬對各級接兵干部各須勤加告誡嚴厲禁止,不得再有以上干犯軍法,敗壞軍譽情事發生為盼。”{53} 但大都流于表面,而至令行禁不止。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官方更多的是對強拉壯丁的行為采取默許和縱容的態度。咸陽地區強拉學生壯丁,后學校罷課,并向西安綏靖公署交涉,但該公署“一面封鎖新聞,一面從事拖延”。{54} 在青島市區,被抓壯丁家屬,聯合至國民政府十一綏區請愿,綏區政府則堅決否認部隊亂抓壯丁,“本區未悉抓丁事,既有此事,定嚴行查究”。{55} 不僅如此,還找各種借口搪塞,“反謂奸匪造謠,或者說是聯勤部失竊,或說是捉拿竊犯,檢查身份證等歪曲的解釋。”對此表態,民眾是反對的,認為:“部隊在肘腋之下,亂抓壯丁,當局猶推諉不知,誰能相信?”{56} 老百姓對國民政府逐步失去信心。愛國華僑陳嘉庚曾批判福建地方官員在征丁過程中胡作非為,“這兒的鄉保長,偏不聽,依然是‘夤夜抓壯丁,‘冒名頂替,‘濫捕沒有中簽者”。{57}
國民政府拉壯丁給中國人民的身心造成雙重傷害,產生的罪惡罄竹難書。有百姓回憶說:“三年的解放戰爭,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之所以頃刻間土崩瓦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黨兵役政策的反動,不得人心,因失道寡助所致。”{58} 國民政府政治的腐敗淋漓盡致體現在拉壯丁現象上,基層官員借拉壯丁貪污受賄、以權避役、殘害壯丁等行為,進一步加速了國民政府的垮臺。
2. 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批判——“應先停止征兵征糧表示和平決心”
國民政府強拉壯丁發動內戰,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和批判。有讀者給《風下》雜志寫信表達了自己反對抽壯丁的觀點,“戰爭結束,世界和平,各國軍民都紛紛復員,為什么我的家鄉還實行要抽壯丁呢?”該雜志編輯部明確回信說:抽壯丁的“目的是為了要內戰,國民黨內的好戰份子,他們還是想一黨獨裁,不要包括各黨派的聯合政府真正實現,所以他們要打共產黨。美國想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當然也不希望中國實現民主政治。”{59} 國民政府違背民意打內戰,沒有人愿意充當炮灰,只得拉壯丁。有民謠對國民政府抓壯丁打內戰作了生動刻畫:“抗戰八年剛大勝,又遇老蔣抓壯丁;白天保長門上要,黑夜‘中央來推門;抓的抓來搶的搶,人財兩樣都撈光!”{60}
社會各界對于國民黨違背民心拉壯丁發動內戰理解不了。有成都市民痛苦的反問道:“日本已經投降,為啥子還要抽壯丁呢!”{61} 很多人呼吁國民政府停止拉壯丁,有人批判說:“如果一日不停止拉丁,中國便一日不像一個國家,雖有新的憲法,還是等于無用。”{62} 有人提出質疑:“當局口口聲聲要安定,要安定社會秩序,現在這個樣子,真不知是在‘戡亂還是‘添亂?”{63} 對于廣東地區大量壯丁不愿打內戰逃亡港澳問題,有人指出:“也該想想人民對政府怎樣了呢?家鄉的生產將由誰來干呢,似乎不應該怪責老百姓對政府的法令的冷淡”,為了拯救這些逃亡壯丁,促進家園發展,作者進一步呼吁:“我看政府得考慮停止抽丁了,否則人民的怨恨與憤怒,只有與日俱增的!”{64}
社會名人對于國民政府拉壯丁打內戰也持批判態度,抗日民族英雄高志航母親公開號召國民政府空軍人員反對內戰,“號召政府空軍人員立刻退出內戰,不要再為統治當局送命。”政府當局禁止記者隨軍,主要是怕暴露士兵厭戰行為。九三學社發表時局聲明,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內戰,褚輔成、王卓然、許德珩等人發表聲明,“任何一隅的內戰,皆為違反民意”,要求政府立刻停止內戰,停止征糧征兵。{65}
四、結語
解放戰爭是國共力量轉換的一個分水嶺,主要原因不僅是雙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實力的對決,更重要的是民心向背。有人指出國民政府堅持內戰無意和平是喪失民心的根源:“政府沒有和平誠意者居多”,即使不被共產黨打敗,國民政府一貫獨裁專制也長久不下去,“國民黨專政二十年,國家成了這種樣子,就是不被共黨打敗,也沒有顏面再干下去。”{66} 毛澤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國民政府陷于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絕境,“這種局面,是中國人民長期奮斗和國民黨長期作孽的結果。”{67}
國民政府征兵不得人心,反觀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動員則深得民心的支持。老百姓眼中的解放軍,他們是“國家獨立的先鋒,是民族自由的前導,也是人類解放的強矛。”{68} 解放軍呈現給老百姓的是“真好”、“幫助人們”、“嚴守紀律”、“有禮貌”、“勇敢”等良好的印象,和國民政府的低劣形象有天壤之別。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與遍布各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成為獲取民心支持的重要保證,“耕者有其田”成為廣大老百姓“保田反蔣上前線”的動力來源,使全國人民更明白認識到“人民解放軍和他們是怎樣的血肉相連,人民解放軍的利益就是他們的利益,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就是他們的勝利。”{69} 土地改革進一步使中國共產黨擁有更加雄厚的群眾基礎。
翻了身的老百姓深刻懂得,只有拿出自己的力量消滅蔣介石反動派才能解除“三座大山”的壓迫,保衛革命成果。老百姓踴躍參加解放軍“到前線去立功”就是最直接的表現,各個解放區出現了送丈夫、送兒子上前線的熱潮。在冀晉豫解放區,“一個緊接一個,一批緊接一批”掀起群眾性參軍熱潮,“到五月底的統計,已經有十萬人涌進了主力,超過該區擴軍預定總數的兩倍。”在其他各個解放區也有成千上萬的翻身青年參加了解放軍,“這種如火如荼的參軍運動,不但遍及于各個解放區,而且在蘇中蔣后戰場也放出了無限的光彩”。廣大農民紛紛表示:“共產黨幫我們出了氣,翻了身,我們一定要保衛勝利果實”。{70} 除了參軍作戰,老百姓還是運輸、救護、供應補給、生產等后勤戰線上的主要力量。
中國共產黨不僅深受廣大國內老百姓支持,海外華人華僑和外國人也給以大力支持和宣傳。1947年美國紐約一群華僑曾捐款解放軍,“為反對賣國獨裁貪污腐化勢力,特自動發起募捐慰勸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計共捐得美金四百四十元。”{71} 這樣慰勞解放軍的行為在國共內戰時期較為常見。外國人認為解放軍“愛戴人民,也贏得了民心”,外國記者們的通訊、特稿“對于人民解放軍也無不稱贊推崇”,評價他們是“真真好而軍紀嚴明的軍隊”。{72}
國民政府的強制征兵通常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拉壯丁”、“抓壯丁”、“抽壯丁”、“捉壯丁”等,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反映出民眾普遍抵制國民政府征丁的思想和不愿意為國民政府打內戰的心態。而對于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和平潮流的軍事動員,老百姓則發自內心地支持,踴躍參軍,自愿當兵,“年輕的參軍上前線,年老的動員自己子弟參軍上前線”,他們紛紛表示“我要和老蔣拼命去”。{73} 一名親身經歷內戰的解放軍老兵回憶說:為共產黨打仗是“自愿的,一起報名的”,“沒有一分錢也愿意打仗,都不怕死,都愿意死”。{74} 從這個層面來看,國民黨失去民心導致政府垮臺,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建立新政權也就水到渠成。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頁。
② 魯林、陳德金主編:《紅色記憶:中國共產黨歷史口述實錄(1921—1949)》,濟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483頁。
③ 龔喜林:《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研究之回顧及展望》,《軍事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
④ 學界有關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人力研究,齊武、魏宏運、徐暢等人從基層視角驗證中共八路軍贏得民心發展壯大的事實。莫子剛、張燕萍、龔喜林、隆鴻昊、蘭雪花、柳德軍等人從不同內容和不同地區考察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出臺與實施。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學界探討中國共產黨軍事動員的成果較多,例如李里峰的《土改與參軍:理性選擇視角的歷史考察》(《福建論壇》2007年第11期)、齊小林的《職責與顧慮:華北解放區參軍動員中的村干部心態》(《河北學刊》2015年第4期)、王友明的《論老解放區的參軍動員——以山東解放區莒南縣為個案的分析》(《軍事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張學強的《淮海戰役期間沂蒙解放區的參軍動員》(《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7期)、魏喆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人力動員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年第6期)等,然而對于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軍事動員尤其是“拉壯丁”研究,目前僅有潘瑞英的《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壯丁征兵制度探析——以綏遠為中心的考察》(內蒙古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對綏遠地區國民政府壯丁征兵制度進行了考察,還需深入全面探討。
⑤{67}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7、1411頁。
⑥《暫募志愿兵以代壯丁之緊急呼吁》,《蘇訊》1948 年第87—88期。
⑦《一年內征兵五次 壯丁多叫苦連天》,《大環月報》1949年(復刊1)第1期。
⑧{27}{38}{40}{61} 《征兵災!》,《民潮》1947年第5期。
⑨《強拉壯丁犯死罪》,《現代農民》1945 年第8卷第5期。
⑩{33} 羅柏特:《“豬仔頭”大鬧廣州》,《新聞天地》1949年第84期。
{11} 如癡:《打油詩》,《冀光半月刊》1946年第2卷第4期。
{12}{32} 《壯丁市價》,《茶話》1947年第11期。
{13} 東:《壯丁市價》,《論語》1947 年第139期。
{14}{26} 《捉壯丁:孤苦伶仃,買壯丁:二三百萬》,《新上海》1947年第68期。
{15} 李振周:《壯丁的市價》,《觀察》1947年第3卷第2期。
{16}{35}{63} 苗XX:《徐州亂抓壯丁》,《觀察》1948年第4卷第1期。
{17} 凌之上:《南昌亂抓壯丁》,《觀察》1948年第4卷第1期。
{18}{55}{56} 郭萍鳴:《青島亂抓壯丁》,《觀察》1948 年第4卷第1期。
{19} 江南燕:《亂抓壯丁》,《時與文》1948年第3卷第10期。
{20} 王兆和:《廣州亂抓壯丁》,《觀察》1948年第4卷第20期。
{21}{57} 司馬大夫:《福州壯丁災》,《禮拜六》1948年第131期。
{22}{53} 《嚴禁虐待壯丁·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亥江務二代電》,《革命政治旬刊》1946年第6卷第1期。
{23} 老丁:《抽壯丁》,《天海》1946年新1期。
{24}{30} 呂懷:《壯丁謠》,《持恒學友》1948 年第4期。
{25} 方秋筆:《上海市的征兵問題》,《申報》1947年5月10日。
{28} 《關于征兵的幾點建議》,《天津市周刊》1948 年第6卷第12期。
{29} 吳前仁:《抗戰七年歸來又要拉壯丁了》,《活路》1946年第1卷第4期。
{31} 采真:《販賣壯丁》,《禮拜六》1948年第124期。
{34}{44} 《一片反戰聲》,《民潮》1947年第4期。
{36} 劉培仁:《青島亂抓壯丁》,《觀察》1948年第4卷第18期。
{37} 平:《家家戶戶愁壯丁》,《青年知識》(重慶)1947年第16期。
{39}{62} 《拉壯丁何時才能夠停止》,《現代婦女》1947年第8卷第5期。
{41} 《免緩役申請不明者多》,《針報》1946年第55期。
{42}{43}{65} 《一片反戰聲》,《民潮》1946年第3期。
{45}{54} 徐平:《把學生抓做壯丁》,《觀察》1948年第4卷第9期。
{46} 吳尚澤:《從拉壯丁的故事談到政治》,《現代農民》1946年第9卷第2期。
{47} 陳秉鈞、樂琦:《沙溪民間傳說故事》,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24頁。
{48} 龔金牛編:《從窮孩子到財政廳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
{49}{58} 政協鳳臺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州來古今》1987年第2輯。
{50} 朱伐:《抓壯丁的故事》,《大地》(周報)1948 年第105期。
{51} 政協湘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湘潭縣文史》1985年第1輯。
{52} 《誘騙案層出不窮 念頭轉到壯丁身上》,《粵聲雜志》1947年第1期。
{59} 施璧欽:《為什么國內還抽壯丁》,《風下》1946年第47期。
{60} 宇生金:《肥鄉翻身謠》,《北方雜志》1947年第2卷第1—2期。
{64} 梁琛:《壯丁逃港澳問題》,《中山華僑》1947年第6期。
{66} 壯丁:《政府應先停止征兵征糧表示和平決心》,《現代農民》1949年第12卷第2期。
{68} 道:《老百姓眼里的解放軍》,《竹秀園月報》(復興版)1949年第28期。
{69} 默涵:《人民解放軍與土地改革》,《群眾》1947年第42期。
{70}{73} 陳凌:《保田·反蔣·上前線:普遍解放區的參軍熱潮》,《正報》1947年第2卷第3期。
{71} 《慰勞解放軍》,《群眾》1947年第43期。
{72} 《外國人看“人民解放軍”》,《南洋(吧城)》,1949年第44期。
{74} 黃大林,男,90歲,湖北省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照耀村一組村民,2019年1月28日訪談,訪談人潘大禮。
作者簡介:潘大禮,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郭曉慶,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