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妮/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現代警務體系的確立是從1829 年開始的,以英國倫敦成立現代職業警察隊伍為標志,迄今已經兩百年的歷史了。在發展過程中,各國根據各自的發展速度以及國情特點進行了警務改革。在不斷發展改進中,發達國家的警務改革模式日漸成熟,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是:德國的“柏林模式”、日本的“交番制”、英國的“睦鄰警察服務”等。我國由于歷史、體制等一系列原因,警務改革整體起步晚、工作發展相對緩慢,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1978 年至20 世紀80 年代末。這一時期,我國面臨最緊迫的任務是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在此背景之下,這個階段警務改革主要界定在,明確警察權在法律上的地位和作用、各級公安機關的恢復與建立、重新運用科學技術辦理刑事案件。
第二個階段:20 世紀80 年代末至21 世紀初。這一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很多新型犯罪不斷涌入,這是建國以來面臨的第四次發案高峰。單純靠“從嚴從快從重”方針已經不能抑制犯罪的新特點。新的法律、新的對策、新的偵查方式的發展成為必然趨勢。提高警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運用現代化的警用裝備迫在眉睫。因此,第二次警務改革的重點:提升公安教育質量、現代化警察裝備的運用、應急警務機制的初步建立。
第三個階段:21 世紀初至今。社會步入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警務的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在此大背景下,執法規范化、法定化,設定標準化執法模式成為重點。這一時期警務改革的內容集中在:警務執法規范化以及圖偵、網監、反恐、技偵等專業警種的成立。
新時期以來,各地警務改革不斷掀起熱潮,公安機關也在新形勢下不斷調整警務制度的轉變,不斷更新理念、進行創新警務的舉措。但是,我國所面臨的警務改革問題急迫且突出,主要表現在整體上進入信息化警務的時代,但不同地區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東、西部地區差距明顯,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區域內部發展同樣不平衡。有些地區的信息化警務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甚至發展到精細化管理的程度。而中西部地區部分省區的警務信息化還僅僅停留在信息化辦公的層面上,缺少情報信息驅動機制。
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在此次會議上提出,到2022 年基本建立起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現代警務管理體制和警務運行機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緊緊圍繞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斗力、解放和激發活力,努力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代警務管理體制。主要體現在: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聚焦公安政務服務便捷化。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絡和移動微警務等技術手段,大力推進“互聯網+公安行政管理”,優化服務流程、拓展服務渠道、簡化服務環節,積極構建公平普惠、快捷便利的民生服務平臺。
現代警務的理念決定了警務改革的方式。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尋求和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如何把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護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查閱資料后,對當前先進理念進行總結:主要有成本理念、效率理念、共贏理念等。這些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是通過推進警務制度改革,可以達到社會安定有序的效果,隨著各種矛盾減少,公安工作的壓力小,得到社會的認可更多。
二是通過警務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公安工作真正順應民意、為民服務、為民解憂、為民謀利。
三是通過警務制度改革,最大限度促進一警多能、科學用警。在最需要的地方使用有限的警務資源用,提高警務效能。
四是要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通過科學、實時、高效用警,有效提高民警的見警率、管事率和警務效能。同時,縮短辦案、辦事的時間周期,保證警務活動的高效運作、良性運轉。
五是各級公安機關和各警種部門通力合作、共同發展、共享資源、配合協作,提高各警種協同作戰、優勢互補的能力。
犯罪預防1983 年提出,“主動出擊,先發制敵”。它的宗旨在于限制、克服各種犯罪誘因,把它消滅在萌芽階段,提前消除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增加違法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的緊迫性。同時,對已經發生的犯罪行為依法懲處,維護社會的安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我國科技、經濟和教育都發展迅猛,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在維護社會生活穩定的過程中,值得高度關注的現象之一是同類型犯罪頻發。除了互聯網犯罪、經濟犯罪,還有一些暴力性案件,如果可以前置處理,可以挽回極大的人身和經濟損失。加強基礎建設,特別是對重點行業、重點人群、重點陣地的特情耳目和信息員隊伍建設成為重中之重,嚴密對犯罪分子“衣、食、住、行、銷、樂”等環節的監控。同時,加強對網絡社會的調查和控制,提高網上的反應和處置能力,從容應對犯罪活動日益智能化、高科技化、網絡化、專業化的特點趨勢。
在我國,打防結合的警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得以加強、警民合作意識更加順暢。但是,我國在治理犯罪方面,手段比較單一,打擊犯罪為主的理念依然存在;在犯罪預防方面,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依然處于較為基礎層面的試驗摸索狀態。結合英國警務改革的成功案例,我國現代警務改革中的犯罪預防應該有所加強。比如:提高犯罪成本,包括提高犯罪難度和加重犯罪懲罰后果。 降低犯罪收益,包括加強市場監管,減少贓物流通渠道和變現能力等,都可以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隨著公安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科技強警和信息化警務成為當代警務的指導思想。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警務改革更加突出創新性和實戰性。警務改革應當順應前沿警務科技的發展,給在遵循傳統的警務模式的同時,抓住機遇,迎接新的挑戰。通過科技手段將犯罪信息的收集、整理、歸類、總結和研判,為警務決策、高效處警和警務效能研判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與平臺。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新型犯罪頻發,特別是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經濟犯罪、計算機網絡犯罪、恐怖犯罪等頻發、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經濟犯罪,手段多樣,且經常和經濟糾紛交織在一起,加之形式多樣、變化快、手段趨于智能化等特點,科技手段已然成為作為現代警務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各個領域迅猛發展。
公安部提出科技強警戰略后,如何加強和堅持此準略是我們首先應當研究的。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將現代科技與公安機關業務結合,大力推進公安大數據和智慧公安建設。警務實戰化需求為契機,加強公安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精準突破關鍵性技術難題,實現信息技術與公安業務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
經過數年的努力,科技創新體系在各地公安機關初步建立,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究和科研人員,全警科技素質有了很大發展。同時,公安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強,公安科技應用更加深入,實現了長效增長和長遠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國力不斷的增強,公安科技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同時,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安全的期待增強,更加需要公安機關不斷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