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震來/山西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提到書法藝術,離不開書寫工具和材料,我國社會進入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文字的形體及書法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從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到后來的楷書,主要是依賴各時代人間的傳播、推廣,才形成龐大的書法藝術體系。書法是古代社會官民一體的文化活動,各階層、各種職業均助推了書法藝術的進步。
第一,封建帝王的書法在我國古代書法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他們出身于王宮貴族,從小接受皇族文化的熏陶,使帝王書法家人才輩出。書法具有一定的政治實用性,是統治階段的政治工具。例如:甲骨文又叫“契文”,龜獸甲骨上的符號作為古人祭祀、占卜常用的文字,帶有極深的神學色彩。秦始皇時期的“書同文”,統一文字小篆,體現了封建帝王的集權主義思想。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相同的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而小篆的發展促進了各個民族的融合以及古代政治生態的穩定。第二,“學而優則仕”思想,使古代很多達官顯貴成為杰出的文化名人,書法是我國古代文官制度的一項重要構成。各個朝代均成立了負責編寫史冊、謄抄詔令、管理典籍、掌管文書、文化教育等書寫部門,衍生了史官、長史、禮部等官職。大量的公文書寫工作對書寫水平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具有審美性、實用性的書寫,也是文官人才選拔的重要考核指標。古代文官不僅僅是政治部門,也成為素質較高的書寫人才培養中心。第三,在封建帝王的書法筆跡中,可從側面反映我國的古代文化。帝王的社會地位盛極一時,其好惡直接影響當時書寫風氣,引來學子紛紛效仿。在以帝王書風為主的書壇中,統治階層對書法的干預,一般引發兩種結果:一是像被唐太宗極力推崇的王書,發展成為唐朝及后人的金科玉律,達到壟斷的目的。科舉取士,書法技巧是學子步入仕途的名片,形成了“尚書”的社會風氣,推動了古代社會文化的發展。二是明清帝王對趙董書風的偏愛,成為當時“臺閣體”、“館閣體”發展的溫床。其中,“館閣體”是清朝政府的官方書體,因風格秀麗、辨識度高,既具有莊嚴的政治性,又具有良好的實用性。但是,千篇一律的風格從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書法家審美個性的發展。正如一位史學家所說,“在中國的古代,官方統治階層的意志對書法活動一直造成較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其一,字書字樣是各個朝代制定政策的基礎,如《說文解字》、《倉顏篇》等;其二,名家楷模的風格通常受到整個社會的尊崇,進而形成了一種書法時尚。其三,應制。指的是書法精美,而藝術價值不高的種類,如官楷。清朝的碑學思想,表明了文化的發展應獲得統治階層的支持,例如:碑學的興起,主要由居高位的阮元等居高位的人物提倡。又如:清朝乾嘉時的大興文字獄,讓士大夫開始關注治學手段,研究史冊的學者加入了官僚階層,促進金石學、文字學的發展,對書法藝術風格產生重要影響。
書法是用特定的載體、工具進行漢字書寫的一門藝術,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字體韻味,并影響書家、觀者的審美情趣。隨著工具材料的逐漸完善,使人們的書寫風格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提升了社會整體的書法藝術水平。同時,書法技藝的成熟,對書寫工具、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分析書寫的材料、傳播形式可知:工人階層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商朝的甲骨文,筆峰挺拔、刀鋒之趣十足。由于用刀將字契刻于龜甲/獸骨上,刻時多采用直線,即便是曲線,也是由很多短小直線構成。筆畫粗細勻稱、起收筆直、中間粗兩側細、收筆多尖、露鋒起筆、瘦挺勁利,充滿了豆體感。后來,在商周時代,青銅冶鑄技術的興起,催生了金文,尤以商末周初之際,金文的象形程度極高,且首尾出鋒,筆畫流利豐潤,幾乎沒有了甲骨文中的斷隙現象,這 主要與青銅器的冶煉技術發展關聯較大。到了秦漢時期,鋼鐵、采石、冶煉技術發展迅速,石料加工極為方便,促進了魏碑、隸書字體的發展。例如:漢碑化篆而來。加之,碑文在經歷了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淋等外力作用,字體必然顯露斑駁的痕跡,具有厚重滄桑之感。在鐘鼎碑石在社會上普遍發展后,一種輕軟的新型書寫風格產生了,這是古代中國書法歷史的又一次變化。由于造紙術逐漸得到改進,書家嘗試用熟宣、竹紙、蠶繭紙,便于人們書寫楷書、草書。宋代趙構皇帝在《翰墨志》中說道:“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可見,紙是體現筆毫運行狀態的最好載體,妙筆佳紙,天作之合。而且,書寫紙的類型多種多樣,盡管馬王堆的帛書、漢瓦《千秋萬歲》等作品的書寫材料沒有被后來的書家沿用,但是,也為古代中國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更多的表現空間。
論古代中國典籍的出版,體現了美觀、大方的特色,雕版印刷重視恰當地選擇字體,并進行文字的美化處理。隨著印刷技術的提高,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加快,印刷術起源于拓本,經過多道工序,運用紙墨,椎拓成白字黑底的碑帖,這樣,就復制了文字的真實形狀。但是,印刷費用高昂,工作效率偏低、工作量大。所以,元朝的王禎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術,即木質活字印刷術,還撰寫了《造活字印書法》,從此,活字印刷技術開始大規模投入生產。社會底層人也可以擁有更多臨摹名家字貼的機會,促進了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明朝末年,徽州的書畫商人王越石非常出名,他經常在我國的江浙一帶地區書畫市場,與當時的董其昌、張丑等鑒藏家結交朋友。書畫古董商們與鑒藏家之間的博弈,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全面提高了社會的鑒藏水平。明清的私家藏書社會風氣濃郁,得到了鹽商一些商人階層大量的財力支持。私人書院的成立,促使系統、正規的書法教育活動廣泛滲透于普通大眾百姓的生活,當時的世代,已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民學書的良好風氣。古代商業的牌匾也源自于書署(“榜書”)。依據西晉時期衛恒書法家在《四體書勢》中有“六日署書”的說法,這里的“署書”即為一種專門題字的書體,叫做“擎案大字”,也就是現代人們提到的“招牌書法”。很多時候,古代店鋪上懸掛的招牌、匾額等,也采用“書法”與“雕刻”融合的手法。商業招牌的發展,在向人們宣告一些商業信息的同時,也對人們形成了強烈的書法藝術的影響。同時,商業書法既在書法創作上與廣告設計上略有區別,又獨具一定的藝術價值。兩者的高度整合,與古人的視覺接受形式與書法審美習慣完全相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觀摩,讓書法藝術散發更大的商業價值。
另外,還有降臣、畫家、遺民、醫生等各行業的人,均在某種程度上對古代的書法藝術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明清時期的“揚州八怪”,他們的書法與繪畫技藝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傅山、冒辟疆等很多明朝的遺民,他們高風亮節的書法造詣,給當時的民眾產生重要影響。清朝的王鐸,他是一位降臣,卻依靠自身高超的書法技藝,得到了新統治者的認可,而且,他的書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文化傳播作用。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傅山的《傅青王女科》等,均對后世的書風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總之,人們思想中習慣將書家視為一個固定的身份,即書法家。但是,從古至今,對書法藝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們涵蓋社會各個階層。每種藝術文化的發展,均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產物,正因不同身份的群體共同負擔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任務,才使得現代文化藝術繁榮昌盛。我國的書法藝術傳承數千年,取得了非凡的成熟,是所有書法愛好者的智慧、創造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