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鋆 喻生華/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高校德育教育“六重六輕(重單向傳授,輕雙向交流;重理論灌輸,輕行為實踐;重教育形式,輕實際效果;重強制說服,輕啟發誘導;重共性教育,輕個性引領;重包辦代替,輕自我教育)”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高校德育發展新要求,其中,高校德育生態化就較好的滿足了這一點。
1935 年英國植物學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既包括有機復合體,也包括系統環境中的全部物理要素,二者的功能在系統中具有統一性,環境對有機復合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生態系統的內涵,心理學家布朗芬· 布倫納于1979 年提出了關于個體發展的生態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著人的發展,并以此提出了影響人的發展的鳥巢狀環境結構模型,該模型把人比作鳥,處于鳥巢的中央,周圍包括生活場所、學習場所、工作場所等大小不一的各類環境。具體來說,這種環境結構包括以人為中心依次向外展開的四個子環境系統,分別為:微系統(microsystem)、中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lsystem)和宏系統(macro system)。強調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各因素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影響著個體發展。個體生態系統圖如下:

圖1 學生個體生態系統
學生個體生態系統圖解說:每個個體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離不開自己生存的生活環境圈。與學生個體直接發生聯系的外界體系稱之為微觀系統,比如學生身邊的同伴,老師,父母親等。隨著個人生活環境的變化,微系統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中系統是指各個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以及相互關系組成的一個與學生個體有間接關系的生態體系。比如,老師與家長交流了學生在校的學習表現情況,父母有時就會對自己小孩的看法發生改變。如果直接的聯系是較強的積極聯系,那么,發展可能實現最優化。
外系統是指跟個體看似沒有聯系,但卻對自身成長與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比如,父母的工作單位環境,個體雖并未直接參與,但偶爾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宏系統指的是個體所處的大生活環境圈。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宏系統就既包括那些看得見的聯系,也包括那些看不見的聯系,既包括近的聯系,也包括遠的聯系,千絲萬縷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這就是宏系統。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涵蓋了大學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就業生涯教育等諸多要素。隨著高校德育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德育工作中的諸多問題也日益凸顯,具體表現在德育目標空洞化、德育理念功利化、德育途徑單一化、德育方法機械化、德育評價片面化。
目標是行動的燈塔,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德育目標的空洞化,將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實際開展。德育目標的確立,應結合自身實際,分階段、分步驟制定可操作性的具體目標。實現德育目標的科學化、系統化,切記成為“高大尚”的一句空洞口號,一紙空文。
理念是內在行動力量的源泉。高校德育理念應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生態環保,永續發展的新理念,著重關注學生內在的、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而非外在的、片面的、短暫的價值需要。
途徑是架起目標到終點的橋梁。俗話說得好,條條道路通羅馬。德育教育的途徑,不因僅限于課堂上的理論灌輸,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社會的現實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
科學的方法是打開知識文化大門的金鑰匙。方法挑選得好,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的德育教育更專注于填鴨式的滿堂灌,方法太過于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需求。力求道德教育方法藝術化、科學化、信息化,達到潛移默化,藝術熏陶的效果。
評價的力量在于言之有理,言之有德,言之有情。德育工作者在傳統的德育評價方式中,一方面評語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另一方面,在格式上又具有固定化,模塊化,內容上具有教條化,片面化等。德育評價立體化更注重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
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德育生態化建設,關系到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水平,關系到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心”指以人為本理念是德育生態中最為核心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不動搖,需要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和優秀的工作隊伍。一是要切實加強高校黨委對學生德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司其責、社會協同配合德育生態機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面聯動,落實到位。二是要注重高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選拔政治素質可靠、思想作風過硬、具有較高學歷層次和較強管理能力的人才,探索以專職思政教師為主導,各部門黨總支書記、思政輔導員、心理教師為引領的專兼結合模式,)強化引導,拓展宣傳,努力建設一支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政治堅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德育生態工作隊伍。
“兩化”指外化轉為內化、內化轉為外化。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原理,堅持認識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的觀點。教師德育生態觀的講授,校園文化的感染等都可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德育生態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和綠色出行,低碳經濟,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等環境意識。學生再將內化為自己的德育生態觀,來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做好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真正主人,這才是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臺”指校園硬件建設平臺、軟件建設平臺、實踐建設平臺。德育生態化建設的內容很多,涉及到學生的方方面面。根據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德育生態化系統是一個結構龐大,內容豐富,體系復雜的生態德育工程。校園硬件建設平臺,主要包括學校的基礎建設,完善校園規劃,合理劃分功能區,一屋一磚,一草一木,一路一燈都將展現校園文化特色。校園軟件建設平臺,側重于校園文化建設,校訓、校風、班風、學風等都將成為這個學校的代名詞,時代的印記。校園硬件建設平臺是為學校看得見的外在物質添磚加瓦,而軟件建設平臺則是學校內在看不見,具有影響力深層次的文化力量。校園實踐建設平臺則是檢驗高校學生理論學習實踐的一個平臺,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基地等都將是校園實踐建設平臺的重要內容。
“四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隱性與顯性相結合、思政與專業相結合、現實與網絡相結合。
高校就是社會的一個小縮影,高校德育生態化環境是一個關系復雜、內容龐大的體系,諸要素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德育生態工作,影響和制約著德育生態的工作目標和效能。
1、堅持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高校德育生態化教育應充分優化和整合校內校外兩種資源,實現學習場所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學習載體從課本“有字之書”轉向社會“無字之書”,積極開發利用好校外優質社會實踐資源,建設好沒有“圍墻”的學校,為大學生搭建通往社會、通往大自然的橋梁。
2、堅持隱性與顯性相結合
高校德育生態化顯性教育是一種有形的,外在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種公開的資源,有意識的把理論學習、談話、開會等內容,采用注入式的德育方法直接施教與教育對象。而隱性教育則是一種無形的,內在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有意識的創設一定的社會環境、活動場所、文化氛圍,對教育對象進行無意識的,間接的,無形的,熏陶式,滲透式教育。二者在德育生態化教育過程中各具特點,相互獨立,互為補充。
3、堅持思政與專業相結合
高校德育生態化主講渠道,思政教師要擔負起來,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輔導員,黨支部書記等政工干部要擔負起學生德育生態化教育的全過程,做好學生思想政治的引路人,知心人。專業課任老師,心理咨詢老師等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以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自由發展為己任,始終保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心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4、堅持現實與網絡相結合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溝通與學習工作的一種重要渠道。然而,現在網絡道德水平日益下滑,網上網下“兩張皮”。高校德育生態化建設應堅持網上德育與網下現實德育相結合的原則,牢牢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要求每個人都應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自覺踐行網絡道德規范,增強網絡安全意識,保證網絡秩序正常運行,構筑牢固的網絡道德“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