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寧夏黨校哲學教研部
馬克思理論本土化的歷程是我黨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我黨將馬克思黨建理論與我黨實踐路徑相融合的過程。在我國發展、改革、建設的歷史時期中,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著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始終把馬克思理論的真理同共產黨建設的社會實際、時代特征及歷史使命相融合。不斷努力促進著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中國化,構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馬克思黨建理論。進而以指導為基礎、以實踐為抓手,切實實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黨在推進馬克思理論本土化、中國化的進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總結了歷史經驗,使馬克思黨建理論更具實效性與發展性,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小康社會建成及民族復興更有邏輯性與規范性。
以科學的姿態看待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問題,不斷要求共產黨人做到以下兩個層面的任務。首先始終堅持馬克思黨建理論的真理,由于馬克思黨建理論擁有難以辯駁及無法制衡的邏輯正確,能夠有效揭示我黨構建與發展的根本規律,從而為我黨的構建,指明前進與發展的方向,由此可以說,馬克思黨建理論擁有難以質疑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其次,始終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并看待黨建理論的發展內涵。馬克思黨建理論并非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是在伴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完善,逐漸發展的政治指導理論。其一,從馬克思黨建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的層面,來分析,馬克思理論是在俄國與歐洲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思想理論,能夠有效揭示出俄國與歐洲黨政發展的基本性與根本性。其二,黨建理論形成于十九世紀的歐洲,主要反映了當時歐洲黨建工作的根本情況與基本規律。所以,在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共產黨人不能將其根據“當時”及“外國”的實際情況所得出的結論應用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應以我國基本黨情與實際情況加以發展。根據我黨領導集體的發展方針及黨建知識,應以科學合理的態度,看待并認識馬克思黨建理論,始終堅持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根本規律,不忘初心,謹記使命,將我國的黨情、國情與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方法論、指導論相切合,以此形成符合我國發展規律的黨建理論體系。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黨深入分析了教條主義的形成機理,及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本土化進程,提出要以“本土”出發,防范迷信經典、思想僵化等問題及現象的出現,進而使馬克思黨建理論成為與時俱進俱進、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黨建理論是以無產階級政權為根本,以社會經濟體系為源泉,從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層面上,論述社會發展規律與政黨建設原則的思想體系。所以,在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過程中,我黨應以科學、嚴謹地姿態結合黨建理論的思想理念與我黨在自身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系統地、有針對地構建出改善并增強我黨的制度構建、黨政領導及作風建設等構建工作,重點關注我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形成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黨建思想,以此破解長期困擾我黨執政及建設的現實問題,促使我黨能夠經受住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歷史挑戰,保持馬克思理論的行政本色。在新時代背景下,我黨所處的時代地位及歷史方位逐漸發生了深遠的改變,而在我黨發展的層面上,共產黨逐漸經歷了建設、深入、改革、鞏固的歷史時期,從奪取政權逐漸向長期執政、結合民生。長遠發展的執政階段轉變。而在外部環境層面上,我黨逐漸從被外部封鎖的政黨建設逐漸轉變為開放建設下的政黨建設。在歷史與外部環境下,我黨的建設工作已取得顯著的進展,全面提升了執政能力與領導能力,提升了風險抵御能力與防變拒腐的能力,進而使我黨根據民情、社情、黨情、國情、世情的外在表現及經濟多元化的發展問題,全面統籌并深化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思想理念與理論內涵,將其作為破解我黨實際建設問題的重要抓手,從而創新性地挖掘出馬克思黨建理論的哲學理念,提出了增強黨的倡廉建設和先進性、科學性建設的方略。逐漸構建出學習型、發展型的黨組織,使增強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的執政理念成為我黨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進而形成團結和諧、富有活力、清正廉潔、艱苦奮斗、改革創新、求真務實、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馬克思執政黨。從宏觀層面出發,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的實踐目的,是立足我黨自身構建工作,提升黨建實力,破解現實問題,深化黨建理論在我黨建設中的地位及作用,進而在認清黨情的基本前提下,將馬克思黨建理論的真理與黨建實際相融合,構建出全新的黨建機制。
從理論內涵的角度出發,執政能力與先進建設并非對立分開的,而是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過程。在學科建設與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將黨建工作具體劃分為執政領導與自身建設兩個組成部分。假如說執政能力是黨政領導的重點內容及內涵,那么先進性則是自身建設的內涵與內容。從理論層面來分析,先進性建設是我黨獲得社會大眾擁護與認同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我黨發展的執政基礎,只有全面增強自身的先進性構建工作,提升黨的先進性,以馬克思黨建理論為根本,才能有效增強執政的有效性與實效性。所以增強執政能力務必要求加強并改進自身建設,增強黨員與黨組織的執政能力。而提升先進性則需要以執政能力作為基礎,通過提升執政建設基礎,才能增強我黨的執政能力與領導水平,為我黨的執政建設與先進性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因此可以說加強先進性,必須要將其與執政能力相融合,以此提升我黨治軍、治國、治黨的能力。通過結合馬克思黨建理論基礎,能夠有效發現,執政能力與先進性是黨建理論的根本思想。1951 年,馬克思便明確指出政黨先進性的指導理論,即共產黨與其它政黨相區別的地方是:首先在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的背景下,共產黨人能夠堅持并強調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不分階級的利益。其次,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歷史斗爭中,共產黨人能夠代表所有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并以改善社會大眾生活與政黨執政能力和領導能力為目標。因此可以說加強執政能力與先進性是我黨“內化”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歷史目標,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成果。而從實際層面來分析,黨的先進性與執政能力同我黨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及思想構建相比較,執政能力與其它黨建工作并非平行獨立的關系,而是貫穿、圍繞、統帥的關系。其中黨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作風構建、組織構建與思想構建等黨建工作必須深入圍繞我黨的先進性與執政能力來展開,以此才能有效將馬克思黨建理論進行本土化改造。其根本原因在于,先進性與執政能力是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核心與基礎,是統領黨建理論的邏輯主線,因此在本土化與中國化的改造過程中,我黨必須以執政能力與先進性作為標桿,將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黨情及民情的黨建工作,全面地融入到馬克思黨建理論之中,使其真正地統籌我國的黨建工作。
黨建理論的本土化與中國化的基本路徑是如何實現本土化的過程。在我黨不斷加強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同時,成功探索出兩條黨建理論本土化的路徑。首先是全面應用黨建理論的方法、觀點及立場,全面分析我黨的建設實際,引導我黨開展基于我國國情、黨情及民情的黨建理論體系。其次以傳統文化與民族的方式詮釋、理解黨建理論的思想內涵及理論基礎,從實踐工作中總結出發展經驗,以此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上。根據馬克思理論的基本思想及內涵,能夠發現,馬克思黨建理論有別于其他黨建思想的主要特征,在民族性與文化性。由于馬克思黨建理論是植根于歐洲文化及民族的,是從資本主義經濟的層面上,對無產階級的命運進行思考與分析的思想理論體系。因此,可以說馬克思理論是在文化與民族等層面上與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體系及意識形態相差異的思想理論。所以在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的過程中,我黨應以我國基本的傳統民族文化為抓手,從文化形態上,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維植根到黨建文化體系中,使其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從而使共產黨員及社會大眾能夠更深入、更全面、更具體地了解到馬克思黨建文化的先進性與人文性。根據相關理論調查顯示,我黨的黨建理論是以馬克思理論、唯物史觀、辯證方法論為基礎的,以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實際、黨政執政目標、依法執政為前提的,在黨建理論的本土化與中國化改造中,主要以我國基本國情、馬克思黨建理論的理論內涵及邏輯主線作為媒介,以此深化并推進馬克思理論中國化的進程,然而在倡廉工作、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及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可能面臨著教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挑戰,使馬克思黨建理論難以全面而深入地滲透到共產黨員的思想理念中,因此以傳統文化為抓手,落實黨建文化建設,通過增強黨風建設與作風建設,提升馬克思黨建理論的根本性、先進性與實效性。而在實踐層面,我黨在切實實現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兩條發展路徑。首先是強調科學看待黨建理論的發展要求及應用基礎,通過文化環境的轉變,將馬克思黨建理論與我黨的自身建設工作相結合。其次,賦予世界馬克思理論中國特色,將馬克思理論視域下的黨建經驗理論化、馬克思化,進而實現黨建理論的有效創新。而在哲學維度上,將黨建理論從抽象發展為具體,從理論發展為實際,努力實現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目標。
無論是增強黨的作風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倡廉建設還是執政能力與先進性構建,我黨在推進馬克思黨建理論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過程中的落腳點與出發點都是以社會大眾為核心的。所以,我黨在自身建設的同時,應始終保持鮮明的前進方向,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直為社會大眾所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