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山西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藝術審美觀的變化,促使當代中國畫藝術家們主動創新藝術表現形式,嘗試運用裝飾語言來來展示藝術家思想感情與突出事物形式美感,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裝飾語言的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代中國畫藝術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提高了當代中國畫藝術視覺效果的層次性與藝術風格的獨特性,推動了藝術行業的快速發展。
裝飾語言打破了時空對當代中國畫畫面布局的束縛性與局限性,深層挖掘不同素材內在關系,實現了零碎創作素材的集中處理,通過主次劃分、內容調整等方式來提高了畫面布局的合理性與創作手法的統一性,優化調整不同形象組合方式,強調主觀意象,凸顯畫面意境,從而增強了其藝術效果。例如,山水畫家盧禹舜的構圖方法較為特立獨行,在創作《八荒通神》時,精心設計了恢弘壯大的場景,對畫中事物進行主觀化與主次化處理,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提升了繪畫氣質的個性化與獨特性。
許多畫家也學習借鑒了西方繪畫構圖技巧,比如,滿構圖、方構圖、平面構圖等等,其中工筆畫家張見將中國工筆畫唐宋傳統與西方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傳統相融合,形成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對對畫面進一步“提純”,僅以抽象線條與賦色表達內心情感世界,實現了線條顏色的完美交融,使不具具象的畫面呈現出返璞歸真的思想,提高了其美術作品的視覺裝飾性。
另外,還有少數畫家突破傳統中國畫構圖模式,在融合西方繪畫、現代文化以及裝飾語言等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畫面構圖,并取得一定成就。例如,工筆人物畫家何家英在黃胄、蔣兆和、王子武等畫家的影響形成寫意人物畫風格,借用穹頂式弧形構圖來創作了著名作品《秋冥》,將穹頂的弧線補充為完整的圓形,圓心所在正好對應女子太陽穴的位置,實現了藝術家心境與畫境的相通,同時,借鑒古代畫籃筐時以密集線條進行“編織”的辦法,以此來表現出毛衣的紋理,又加強了畫面疏密對比的關系,
傳統中國畫注重意境而輕寫實,以半藏半露為主,注重展示畫家的思想情感,而對畫作的結構或形式存在忽視心里,大多數會在結合畫家個人感受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描繪表現對象,突出表現其認為應該展示的表現對象的特點或本質。與傳統中國畫創作相比較而言,當代中國畫對表現對象的刻畫更為靈活開放,甚至擺脫了表現對象的表面特征來重點展示其本質特征,其表現結果更具吸引力。另外,受互聯網時代特征與中西方藝術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代中國畫畫家學習借鑒其它國家地區繪畫風格與畫面布局技巧的途徑更加靈活與便捷,開始嘗試適用平面裝飾來進行繪畫創作。平面裝飾也就是平面布局,側重于展示畫作顏色與內部結構的層次性,以凸顯表現對象特點為核心,而很少思考或運用光線色彩的變化關系。既可以適用歸納總結法來整理藝術元素,也可以利用點、線、面等的位置關系來優化整合物象形態,從而達到突出強調其所賦予的藝術形象的主要特點,從而提高了繪畫創作的代表性與獨特性。平面結構更加注重細節,通過精細化處理細節的方式來提高畫作的展現里與創作力,為畫家展示其繪畫技巧與發揮其想象創造力奠定了基礎。
傳統中國畫色彩以黑白為主,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水墨畫,而忽略了其它色彩,雖然這打破了世間萬物自然規律,降低了自然規律與時間規律對所有物體的消極影響,突出了其最基本、最核心顏色,突出了事物最本質色彩,甚至對不同色彩進行相應的轉換,促進了其獨立性與自主性,用不同的顏色來指代畫家不同的心情,營造了單純真實而又簡潔明了的意境,由此可以看出裝飾性是中國畫與生俱來的屬性。傳統中國畫創作以畫家個人感受與人生價值觀為基礎,以單一純碎的顏色來展示不同的表現意向。當代中國畫更加追求個人情緒的宣泄與思想的展示,主動借鑒民間繪畫以及西方繪畫技巧與方法,大膽適用顏色多樣的色彩,提高了繪畫色彩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以展示個性與自由追求為目標,符合新時期人們審美價值觀,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來詮釋不同顏色混合之后的色彩,提高了其畫作的審美性與獨特性。
年畫是我國傳統中國畫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按著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其中以彩色年畫居多,例如,全國聞名的濰坊年畫,線條粗放,造型簡括,色彩強烈,多用紅、綠、黃等原色,通過強烈的顏色對比來強化視覺效果。濰坊年畫藝人孫建平創作了布藝年畫,采用人工制版,固定顏料,使色彩及明亮度特別加強,分量厚重沉著,加固了整體質量,增加了藝術品位,提高了藝術效果。另外,胡永凱將中華文化的內在韻味和西方文化的外在張力有機地融會,把傳統東方繪畫的線條美與現代繪畫的色彩美巧妙的結合,造型簡捷,線條流暢,色彩層次豐富,具有獨特的中華文明特征和強烈的民族藝術魅力。又比如,《尋夢》創作者胡明哲善于顏色的運用,在學習借鑒西方繪畫色彩理論的基礎上潛心鉆研,用紅色、白色以及藍色等色彩創作出《尋夢》,通過靈活搭配不同顏色與準確掌握不同顏色的對比度來提高了畫作的整體色彩的層次感,利用幾何徒刑來調整畫作整體布局,提高了畫作裝飾的平面化與色彩層次的有序化,進而形成了獨特的畫作布局風格。
巧用肌理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空間,賦予當代中國畫新的形式美與內涵美。當代中國畫家提高了對材料性能與美感的要求,并根據當代人們審美標準來調整材料選用標準,無形之中擴大了繪畫材料的來源途徑。當代中國畫家根據其繪畫風格、藝術感受以及繪畫內容特點等來選擇最恰當的繪畫材料,展示肌理藝術特色,其中繪畫顏料更加多樣,包含了植物顏料、礦物質顏料、丙烯顏料、水彩顏料等等,繪畫載體也實現了宣紙到布、墻面、纖維紙等的轉變。
例如,當代女畫家陳子就沒有使用宣紙進行創作,而是選用皮紙等此啊聊,她繪畫創作的《花語》《流年》等作品深受人們喜愛,看似自由散漫,實則肌理清晰,用于傳統白描相似的方法來進行藝術創作,用不同形狀與色彩的線條來展示人物體型外貌,摻雜一小部分的涂繪,從而突出了繁與簡的對比,塑造了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肌理有多種表現手法,促使藝術家們根據其創作風格與創作目標來對畫作進行特殊性的數據,比如,噴灑少許水、揉搓紙等等,以此獲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增強了畫作的獨有魅力。例如,羅寒蕾創作了《小雨初歇》、《紅辣椒》、《秋色》、《暮歸》等作品,其文秀、儒雅、工致的畫風,更能看到通過作為抒發社會群體意念的媒介及藝術家自身個性情感外露與宣泄的載體,給予者對思念鄉土與尊重勞動人民的感情,同時,其創作的《別遲到》等作品也運用了大量的肌理表現手法,突出現代人們服飾的美麗與獨特,注重展示細節之美。此外,《書香門第》的創作者鄭力通過揉搓紙張的方式來獲取不規則的冰裂紋,并根據這些冰裂紋來進行藝術創作,加強了畫面感與凌亂感,擔憂凸顯了古典氣息與層次感。
充分認識到裝飾語言對提高當代中國化創作水平的重要意義,通過提高裝飾語言在中國畫結構、色彩、肌理等方面中的運用效果來增強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活力與動力,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精神的融合,促進了美術事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