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艷/西安財經大學
大學的文化主要體現和凝聚著大學的傳承精神,并且涵蓋著大學的價值取向、信念目標、理想追求和人文情感,諸如教育和管理之類的大學文化在滲透、滋養和培養大學師生的日常行為準則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教育就像深埋地下的美酒,對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歷久彌香。建立良好的大學文化對大學在培養人才,文化傳承和創新以及促進學校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具有實際的作用和意義。
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現代社會中,各種情況和因素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祖國棟梁不僅深受時代發展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受特定情況的阻礙。大學生位于社交和文化環境(即大環境)與校園文化環境(半環境)相遇的聚集區,就其包涵格式而言,這兩個環境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但是就其內容來深入分析,其中還是存在大量的不同之處。首先,他們影響和與學生合作的方式有所不同,比如,社會大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現實的、實用的,多樣化的或世俗的。而學生在“象牙塔”似的校園次環境中,將導致學生在性格養成的過程中帶有強烈的理想性、方向性、單一性和先進性。高校應采取科學的方法和制度,適宜的協調兩個環境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以鮮明的文化特征優化和改善校園文化環境,進而不斷優化和提升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以學校為發展中心,以校園為主體空間,提供高質量的人文教育和課外活動。并且通過積極實踐的校園文化活動方式,加強全體師生對國家民族的愛國主義、對社會對學校的集體主義榮譽和屈辱教育等校園文化建設,還要將大學專業學術風格建設、教材內容意識形態的文化建設加以相互改善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優雅的科學活動,構建積極進取、誠實守信的生活方式,培養具有現代企業精神和科學文化理論以及綜合實踐技能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在一個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中,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深入探索建立校園文化精神的全新思路。比如舉辦各種特定情況下的娛樂活動。意在通過校園文化,將學生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文化體育娛樂和道德素質融為一體,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融為一體,將積極教育與潛意識教育融為一體的方式,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讓大學師生都可以在充滿活力的穩定和諧的環境中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校園文化是的導向作用,就意味著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正確而堅定的政治方向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為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其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創新亟需要一批具有道德、智力和身體發展全面能力的人力資源保障。而這種創新的綜合型應用人才培養首先必須在校園中構建牢固而正確的政治方向。因此,管理者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時,必須牢記這一原則,并在該原則的指導下進行以下一系列活動。
比如,通過為政黨和公眾舉辦的基礎知識競賽,開展師生對于時事政治講話和座談進行廣泛的參與,使其對黨的歷史、國家的基本國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通過系統地組織和深入學習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精神,使大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實踐現代化的新情況和新成果;還可以通過進行社會訪談和調查,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教育學生的重點,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保障校園文化的創建以黨的政策和原則為基礎,沿著正確而堅定的軌道平穩前進。
在建設國土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我國共產黨和政府希望現代青年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奮學習、艱苦奮斗的全新一代人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校園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大學管理者應加強學生學習英勇模范的行為,并通過社會中的先進人物模范的言行來鼓勵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比如,學校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開展解決公共問題的主要任務的各種志愿服務,還可以開展“愛心工程,希望工程”活動,對大學校園樹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風格,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大學校園中,學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研究上。并且為了更好地配合其中心工作的完成,校園文化建設應與學生科學和專業發展相結合,可以舉辦多個主要獎項,包括大學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育,為大學生組織科技發明,科技創新和課程設計競賽的教育,還可以根據大學生的積極思維特征,舉辦一些關于科學和工程專業學生的狹義知識的百科全書知識競賽等特殊的研討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最大程度的促進大學校園中學生學習風格的建設,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專業認知,創造濃郁的校園文化建筑氛圍和良好校園學習風氣。
在大學校園中充分發揮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娛樂作用,在這里主要是指建設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和藝術成就。當一個大學生具有很高的美學和藝術成就時,他們的氣質和態度都會不由自主的與大學中要求的大學生行為準則相匹配,并且還能增加學生對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愛好和校園文化藝術效應,校園管理者有必要在這種文化娛樂活動中利用大學生對美的認知來培養大學生的情操,比如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我們可以計劃開展不同類型的藝術節活動,舉辦種類不同,水平參差的各類文化表演;還可以通過開展歌唱、舞蹈、書法、素描、攝影等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的藝術成就和審美愛好,讓學生在藝術的海洋里潛移默化的構建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三觀。
大學生在校園的工作重點是建立以校園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學術風格。由于純粹的娛樂活動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在現代條件下,校園文化的發展需要向更高層次,更多領域擴展和提升。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大部分大學生已經普遍開始感受到社會市場中即將要面臨的沖突和日益嚴重的挑戰。最重要的是,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是“進大學=金飯碗=高忱無憂”的時代,他們從自身的實力、經驗和經濟可持續性方面感受到了來自社會上的嚴峻就業競爭與壓力,并且在這種強制的壓力下,大學生具有的學習科學和文化知識的緊迫性和責任,將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性的探究型學習。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大學校園管理者應著重教育學生逐步朝科學的就業方向發展,注重對他們的自我修養和文化素質提升。
比如,加強校園科學技術的學術活動研究,為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更多知識和運動提升充足的知識保障,并且,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創造濃厚的校園科學技術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風格。在這種類型的校園藝術節和科學技術節活動的開展中,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科學技術講座和各種學術活動來擴展自己的知識認知;還可以在科研和創新團體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科學技術協會,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多媒體視聽設備,網絡高科技信息傳播平臺,激發校園的學術氛圍,讓校園文化建設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在大學進行文化活動的構建過程中,管理者應積極對師生創造有利條件, 在積累和創造校園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對學生文化教育進行最大程度的繼承、研究、整合和創新。利用“信息時代”東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更為全面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