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娜 滕麗梅 梁 媛/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及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及文化傳遞媒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中國電影走出國門,宣揚中國文化,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外國電影涌入中國,擴寬中國人民的視野,接受國際化思想觀念啟發,對人們生活帶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因此電影字幕翻譯成為了傳遞中外文化的重要手段。《哈利· 波特》作為一部魔幻電影,翻譯難度較高,對字幕翻譯的要求則更加嚴格。本文欲從功能主義目的論出發,探索電影字幕特點的同時,研究目的論指導下電影《哈利· 波特》字幕翻譯特點技巧,以期能夠為未來的電影字幕翻譯提供借鑒,使電影字幕翻譯朝著專業化發展。
翻譯目的論由漢斯·弗米爾提出,于20 世紀70 年代得到發展,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該行為有特定的目標受眾,必須經過各方協商來完成。目的論根據翻譯的性質(包括目的性、交際性和跨文化性)和必須考慮的因素(包括需要譯文的原因、譯文接受者、使用譯文的環境等)提出了翻譯時應遵循的原則: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以及忠實性原則。當然目的性原則是最高法則。翻譯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電影字幕大致分為兩類:語內字幕和語際字幕。語內字幕是將影片話語轉化為同語言文本;語際字幕是將其轉化為目的語。字幕翻譯通常是指語際字幕的翻譯。字幕翻譯應能做到在時空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傳遞原文信息,同時實現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轉換。字幕翻譯屬于文學翻譯,著名影視翻譯家錢紹昌認為“影視語言既含一般文學語言的要素,但也有自身的特點: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首先,電影字幕翻譯必須與畫面對白同步,屏幕停留時間較短,因此必須精練簡潔,不用復雜晦澀的結構。其次,電影目標受眾為普通大眾,因此必須通俗易懂,使用大眾化、通俗化的語言。最后,電影中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字幕翻譯必須與原文風格一致,充分表現不同人物的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態。電影字幕翻譯亦有其自身特定的目的:字幕翻譯是為了電影的宣傳與推廣,使電影能夠被不同語種的人理解;電影是現實及文化的反映,對電影字幕進行翻譯有利于文化間的傳播及交流。
咒語是魔法電影翻譯的一大難點,精準傳神的翻譯能夠很好的表達出魔法電影的奇特效果。根據目的性原則,魔法類電影字幕翻譯應充分表現出其整體的魔幻特色,傳達出原作具體目的。在J.K 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中,巫師們只要有了手中的魔杖,就可以念出咒語施展自己的魔法,以達到咒語效果。但咒語的翻譯方法還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哈利· 波特電影字幕咒語翻譯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使用四字結構,短促有力,朗朗上口,并且達意傳神。四字格有3 大優點:從內容上講,它言簡意賅;從形式上講,它整齊勻稱;從語音上講,它順口悅耳”本文根據不同情境時原文本想要達到的不同目的,將以下咒語翻譯分為三類:
1、意譯法
很多英文魔咒是來自拉丁語詞根,咒語本身意思是部分寫在字面的,如“Expecto Patronum”這個咒語,前一單詞看到“expect”“期望”,后一單詞有“patron”,在信仰術語里是“守護神”。因此完全可以猜到此咒語意思是召喚守護神,翻譯為“呼神護衛”。 “Lumos”字面在拉丁語中為 “光”,魔法效果也是在魔杖尖端點亮一點光輝,因此直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意譯為”熒光閃爍”,更有利于大眾讀者理解與接受。再如“Expelliarmus”中“expell”有“去除”的意思,“arm”含義為“武器”,翻譯為“除你武器”,亦是采用此種翻譯方法。
2、音譯法
“Wingardium Leviosa” 咒 語 本 身很容易猜出,前一單詞有“wing-”“翅膀”,后一個看得到前綴“levi-”,其意思與“輕、升高、漂”有關,例如“leviatate”(使漂浮空中)。雖然咒語具體意思明確,但仍不適合采取意譯法,電影中有部分劇情詳細介紹了羅恩“奧”音發音不對時,赫敏糾正羅恩如何發音,因此簡單譯為四字詞就顯得不太合適,只能根據特定情境目的,順應劇情翻譯為“羽加迪姆、勒維奧薩”。
3、綜合法
綜合法即把同一個咒語既音譯又意譯,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如“Alohamora”和“Portus”,分別譯為“阿拉霍洞開”和“門托斯”。前者作用是開鎖,后者是把人轉送到別的地方。再如,“Avada Kedavra”是最可怕的咒語,殺人于無形,翻譯為“阿瓦達索命”。此種翻譯方法既能翻譯出原咒語代表的含義,又能加入某些漢語中比較陌生的元素,保持魔法類電影咒語的魔幻感及神秘色彩。方夢之把應用翻譯的實踐原則分為“達旨、循規和共喻”。漢語的“旨”有“意義”、“目的”的雙重意義。綜合法更好的詮釋了一語達兩“旨”的效果。
《哈利· 波特》中出現了很多與現實世界區別很大,甚至現實世界中根本沒有的人物、地點,為此,字幕翻譯應同樣傳達出原文的神秘色彩,忠實于原文。一些簡單且無特殊含義的人物名稱采用音譯法,如“Albus Dumbledore”譯 為“阿 不 思· 鄧 不 利多”,“Gryffindor”譯為“格蘭芬多”。而哈利·波特初次進入魔法世界的車站則直譯為“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保留其獨具的特色。Voldemort 在原文中時為邪惡力量的化身,譯文采用綜合法,用“伏地魔”進行翻譯,其中“魔”字揭露了該人物的邪惡本質。
1、對話翻譯“情境化”
根據目的論三原則,字幕翻譯應遵循忠實性原則,原文和譯文間應注意語際連貫。譯文需與原文邏輯一致并傳達出原作的風采神韻,表現出相應的特點和風格。《哈利·波特》電影字幕翻譯對話時根據具體情境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征、性格特點、說話語氣等要素進行“情境化”翻譯。
(1)口語化風格。對話一般具有口語化特點,電影字幕翻譯對話時也應與原特點保持一致。例如期末哈利和赫敏坐火車時的簡短對話:
Hermione: Feels strange to be going home, doesn’t it? (要回家了,感覺很奇怪吧?)
Harry: I’m not going home. Not really.(我又不是真的要回家,那才不是我的家呢。)
此處“吧”、“呢”等語氣詞不僅表現了口語化的特點,也表現出了赫敏與哈利說話獨具的孩子氣、天真與稚嫩。
(2)神秘感色彩。Hagrid:It’s abo ut in vault you-know-which. (就是那個金庫里的那個東西。)
這是海格領著哈利到古靈閣巫師銀行提款時說的一句話,其中“youknow-what”及“you-know-which”乍聽讓人不知所云。但當時的具體情境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對于哈利·波特而言,也充滿著好奇,觀眾更是急于知道金庫里到底裝有什么東西,此處為原作特效,不宜進行過度解釋,采用異化的方法保留原有懸念,增加了神秘色彩,易使觀眾困惑好奇,急于尋找答案。
電影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獨特的翻譯類型,有其自身特點及翻譯的方法與策略。在進行電影字幕翻譯時,既要遵循翻譯基本原則,又要照顧到電影字幕自身的特點與要求,能夠在目的論指導下,根據翻譯目的,使譯入語讀者感受到原文同樣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