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淇/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
一個民族的語言常常要放在到這個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人們可以從一個民族的詞匯系統中發現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詞匯作為語言中最容易受到時代與社會影響的基本要素,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揭示了該民族的文化內涵。
常敬宇認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且本身載有民族文化信息,隱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孟子敏把文化詞語定義為具有文化意義的詞或短語。將文化詞語分為三大類:以感情色彩分為兩類,即褒義詞和貶義詞;以風格意義分為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意義轉化或消失之后產生文化意義的文化詞語有24 類。楊德峰認為文化詞語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詞語,或與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的詞語,包括歷史、地理、政治制度、人物、文藝、服飾、飲食、節令、習俗、禮儀、器具、建筑、成語、其他。張高翔認為文化詞語特指那些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能直接從字面上了解其含義,具有固定文化附加意義的詞語。并把文化詞匯分為四類:物態文化詞語;制度文化詞語(政治法律制度類、經濟制度類、社會文化制度類);行為文化詞語(禮儀類、習俗類、節令類);心態文化詞語。大多學者將文化詞匯分類等同于文化分類,認為制度文化詞語是用來標記相關社會制度的,與社會產生各種關系,多數分類中制度文化詞語多是人生禮儀交際類、社會制度類、歲時節日類、行為規范類等等。本文主要研究文化詞匯中的具有文化差異的行為詞匯,采用張高翔先生的分類,從文化詞語的下屬分類“行為文化詞語”進行研究。
行為文化詞語就是記錄文化行為的詞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行為文化是指人類社會通過約定俗成所形成的民俗習慣,以禮俗、風俗、民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文化詞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漢語中有許多語言現象的詞語,其語義內涵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是生活在某一地域的人們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所共同認可的合乎情理的行為規范和規約。行為文化是人類通過約定俗成所形成的社會風俗習慣,它不具有強制性,成員是否遵守其形成的行為習慣全憑自愿,它以禮俗、習俗、節日等形式表現出來。如“打圍”又叫撒圍或狩獵,也稱打獵。是鄂倫春族人狩獵的方式,鄂倫春族有結伴打圍的習俗,為了獵取大量的獸肉做為食物儲備叫做“打菜圍”,還有“打紅圍”是指用來交換或出售生活用品。
行為文化詞語具有極強的交際性,不通用于書面,而通用于口語交際中。行為文化詞語的文化意義不能從詞匯本身上看出來,而是蘊含在詞匯的附加含義當中。如“穿小鞋”的文化意義并不是“穿小號的鞋”,而是指“在背后使壞點子整人”的意思。“拍馬屁”也不是指“拍馬的屁股”這一行為,而是指“諷刺那些善于諂媚奉承、專門討好別人”的人。
行為化詞語蘊含著獨特的文化信息,所形成的行為模式具有約定俗成性,社會成員自愿遵守,不具有強制性。主要反映在:禮儀、節令、地方民俗等方面。
《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的道德規范,在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繼承下來。
“鞠躬、留面子、禮尚往來、走人情、拜把子”等詞語反映了人們通過約定俗成的方式所共同認可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待人處事的行為規范或法則。“抓周”指嬰兒周歲那天擺上各種象征物品,讓嬰兒隨機抓取并以此來推測嬰兒未來的興趣喜好。“滿月禮”指嬰兒出生至滿月時,親朋好友送禮慶賀,主人家設宴款待客人,舉行嬰兒剃胎發,抱出門游走等儀俗。婚嫁禮儀行為文化詞語如“說媒”指通過媒人說合結成姻緣,壽禮行為文化詞語如“做壽”一般指五十歲以上的人過生日,“壽誕”指做壽時主人置辦宴席招待賓客。又比如“花甲、紅包、拜天地……”
傳統節日大多是為了紀念英雄人物、懷念祖先或遠方親人,表達對神靈的崇拜等,一般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如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漢族文化中“除舊掃塵”“貼春聯”“放爆竹”“拜年”;元宵節會“觀燈”“猜燈謎”“吃元宵”;端午節人們會“劃龍舟”“吃粽子”“掛艾草”;中秋節會“賞月”“慶團圓”;重陽節則會“登高”“賞菊”“飲菊花酒”。傣族的潑水節,會“跳孔雀舞”;歌節是壯族人民的節日人們會“搭歌棚”;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人民會舉行傳統的“男兒三項游藝”來慶祝豐收。
民俗是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它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的風俗習慣,具體可分為生產民俗、衣食住民俗、飲食民俗、社會家庭民俗等幾個方面。生產民俗包括諸如“擊鼓挖地”“梯田”這樣的農業民俗,也包括“打圍”“布魯”這樣的狩獵民俗,還包括“米闊魯”“菜牛”這樣的畜牧民俗;衣食住民俗包括少數民族的服飾民俗,烏孜別克族的“朵皮”等民族服飾;飲食民俗更是多種多樣,如蒙古族的“打油茶”、錫伯族的“全羊席”等等;社會家庭風俗像“貼面酒”、“三月三”、“走坡”、“丟包”這樣的風俗比比皆是。
行為文化詞語的文化意義不能簡單地處理為涵蓋在色彩意義之中,留學生在學習時不要忘了行為文化詞語的文化意義具有“隱含性”,主要指“文化意義多與字面的意義無關,與原來的意義無關。”在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更不能忽視具有隱含性特征的詞匯文化意義的教學,要讓留學生充分掌握詞語的隱含的文化意義,讓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漢語文化詞匯非常龐雜, 有大量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教師教學中要注重選擇體現交際文化的詞匯,具有中國特色的、反映中國時代變化的,不影響兩國人民友好關系的詞匯。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國籍進行文化詞匯的選擇性教學,利用學生學習中的正遷移,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和使用。
漢語的詞匯異常豐富,除了一般性的意義以外,還有著復雜的聯想伴隨意義。比如講龍文化時,采用語義聯想法引出“龍宮、龍王、龍體、龍袍、望子成龍、龍生九子”等和龍有關的詞語。通過對“龍”的適當延伸,進行詞語的聯想和詞義的推測,運用頭腦中的記憶組塊,對字到詞進行系統的聯想。這種策略在擴展詞匯量的同時,對相關的詞匯有所了解,一能使學生在點滴中了解淺層易見的中國文化,在日常交際中做到學以致用。二能在文化的逐日積累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
文化課是留學生較為喜歡的課程之一,例如京劇專題的文化課,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了解到京劇的起源和發展,在臉譜體驗環節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進行制作和交流合作。但是在上文化課前卻普遍存在著學生非常感興趣卻聽不懂相關術語更是不理解詞語詞義與行為的聯系。過于輕視文化詞語積累和詞匯教學,多數的詞匯教學存在于綜合課中,以生詞、語法、課文、練習為基調,將生詞揉進綜合課程之中,只講解本課的生詞,偶有出現習俗行為文化詞匯或帶有民族性的行為文化詞匯,只停留在在文化意義的表層,并未系統地談及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如若加強文化詞匯的教學,文化課內容自然更為留學生所接受,激發對中國文化、對漢語的學習熱情,詞匯的變化更能體現社會的言語變化,通過重視對詞匯的教學,學生在詞匯量、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等細節進行滲透和學習行為文化詞語,可以使留學生避免進入單純記憶詞匯的誤區,讓外國學生了解漢語詞匯的形成與發展,構建全面的詞匯系統,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學習漢語詞匯時,大多數外國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認為詞匯認識越多越好,忽略了詞匯的真正交際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外國學生并不能正確地運用他們所學到的詞匯,往往在交際中鬧出不少所謂的“笑話”,特別是那些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行為文化詞語。因此,要真正學好漢語,除了掌握一定的詞匯量,還必須對一些特定文化詞語,主要是反映中國人的行為規范的行為文化詞語進行系統的學習,這樣才能正確地應用到跨文化交際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