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對于職業院校的老師來說,只有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水平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工匠精神,培養出更多高技能和素質的人才。
當前對于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主要轉變,就是要讓我們國家從當前的制造業大國向強國進行轉化。想要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就一定要引進和培養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才可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我們國家的習近平主席也曾經在重要會議上做過演講,他說到: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少年通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選擇。因此老師在教育體系中就顯得尤其的重要和關鍵。在現階段的高等職業院校,教育鐘老師也應該努力發揮“工匠精神”,教育出一批高技能、高素質的學生。
當前經濟的整體大環境的變革以及發展,會使得市場中各個企業的競爭也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對于每個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來講,也可以說是各個企業或者是公司人才方面的競爭。當前我國伴隨著改革開放意義及經濟發展的深入和加快,在很多方面以及領域都取得了非常注目的成績。但是很多企業在進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注重企業的利潤增長,而對于整體人才的培養卻沒有重視起來,因此導致市場整體的結構和環境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對于在高職院校教書的老師們來說,他們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技能以及素質培養,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長遠發展進行考慮。高校的老師是生產技術和技能的培訓師,高校也是人才培養和輸送的重要基地。因此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一定要將工匠精神和本身的實踐業務進行結合,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富有責任心和耐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經濟發展做出自己強有力的貢獻。
要增加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聯系,讓學生在學校的實訓當中就可以感受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社會未來的工作環境。根據相應的數據統計分析可以得知,在德國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企業都會在高校中進行實際的校企合作。因此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也要增強校企合作的發展,讓企業引領學生在未來社會中應該掌握的工作技能和經驗。
老師其實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老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體現自身的高素質和高技能,對學生整個身心的發展和技能培養形成重要的影響。之外針對高職院校進行各方面的師資培訓也是必須要進行的,同時要加強高職教師政治的教育以及教學理論的提升。通過教師與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對學校人才進行培養和技能素質的全面提高。
對于各個高職院校而言,相應的科目以及教學課程也要跟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變化和具體的市場經濟要求產生相應的改革。對課程的研究以及標準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針對相應的教學模式做出創新和變化。在進行高校教學活動中以學生作為學校學習和活動的主體,同時也可以對于當前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進行運用,來將學生的實訓內容進行真實有效的表達,通過相應的考核機制建立對學生的實訓和知識學習進行考核,形成有效的技能動態的追蹤考察,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督促學生學習。
所謂的經驗,其實是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和教學中逐漸總結和積累出來的。甚至有些經驗還是某些老師或者是學生犧牲了某些東西為代價而產生的,因此對于經驗來說是非常珍貴的。要進行教育經驗的尊重和理解,首先就要對經驗進行培育。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教書育人,這是老師的本職工作,長時間的教育工作必定會給自身的教育經驗進行累積,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育經驗也在逐漸的累計和增強。
雖然教育的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但是如果該經驗只是某一個教師的個人經驗的話,那么他就會依賴于這個教師的肉體而存在,如果這個教師不在教育行業進行教學或者是去世消失了,那么該教師的教育經驗也就會隨之消失,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的老師來說,一定要將教育經驗進行傳授,重視經驗的傳承。因此師徒制度要進行實時的推進和注重。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之下,有很多人會認為教育經驗是否具有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想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就必須要首先關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改革我們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看法。如果要是將原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全盤的破除重新改革,那么對于經驗的傳承來說,必然會成為改革當中的重要阻力。但是對于教育的發展來說,它是不斷循序漸進的。因此不管進行怎樣的教育改革,我們都必須要重視教育經驗的重要性,也要將教育經驗進行傳承。
積極的推行共享、創立共贏體系,才能讓師徒制度進行最大的發揮。對于老師來說要善于并且樂于和其他教師進行經驗的分享,這樣才有利于教學經驗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實現共贏的局面。
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行發展和增強。對于一名人民教師來說,教育水平是其主要核心技能。通俗的來說就是要會教,同時要能把學生教會。但是很多老師的教育課程以及教學進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對這項能力進行偏離。
有很多老師在進行教育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來的。要教會學生所考的內容,而不是為了教導學生而實施的教學,也就是說老師更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生整體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這是嚴重偏離教師本職工作和技能的一項事情。
因此,對于老師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能力本位的構建和提升,將自身的課程和評價都作為教師的重要技能水平來進行發展和增強。對于老師而言,不僅要將自己的課堂水平進行提高,同時也要將相應的理論實踐課程進行開展,全面提升老師的核心教學水平和能力。
當前,我們國家對于很多高職院校的老師在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是先進行理念的教育,然后在對教師進行技能水平的培訓。這也就會導致很多教師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就已經了解了非常多的科學教學的概念和理論。這也就說明這種教學思路和培訓方式制式能夠讓教師形成“相應的教育觀念”,而不能真正地將該教育觀念轉化成自身的教育理論。
其實對于教育而言,真正的認識和教學思路應該是先進行技能的培訓和實施,最后根據具體的實踐對相應的理論進行總結。只有擁有了相應的技能,在對技能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會發現相應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對問題和不足進行改善,不斷的充實自身的水平和理論基礎。
其實對于教育來說,本身也沒有必須的特定法則來追尋。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教育雖然有一些固有的定論或者是方法,但是他們在運用的過程中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場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很好的使用,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些方法理論運用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具備相應的判斷力。這就要求老師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時對于各種方法進行靈活的掌握和提升,達到能夠進行“自我輸出”的境界。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老師必不可少的,同時也對于老師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努力學習和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