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琛/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了促進民族融合,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主題教育成為新時期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也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筆者曾赴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調研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問題,結合內地高校的實際情況,對于如何更有針對性、時效性,以及科學合理地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的主題教育活動,有以下幾點思考:
(1)做好頂層設計,搭建工作平臺,增強制度建設。作為學校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施行和評價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如學工部、學生處、校團委等首先要根據國家在促進民族團結民族融合上的大的方針政策及上級單位要求,結合高校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計劃與目標,制定符合要求的主題教育活動方案,把握住大方向;其次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通過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相關的多個職能部門聯動,如學生處,教務處、就業辦等,力爭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局面;第三應制定相關章程制度,保障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主題教育活動中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2)重在落實,基層單位根據實際開展活動。除了完成學校指定的主題教育活動之外,各學院分團委及班級也可根據學院、年級、專業和班級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并促使活動能落在實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可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著手,一方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營造濃厚的民族融合的文化氛圍,一方面深化文化認同,注重家國情懷,增進學生對學校的感情,增強其對學校和班級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3)加強高校輔導員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主導性。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參與者與主要執行者,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主題教育活動中輔導員應力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如政治理論素質、民族政策知識及實踐能力素質,才能更好地把握、詮釋好主題,將更多關注放在主題教育活動的思想引領和建設上。
(1)突顯教育重點,促進交流融合。在確定主題教育活動的主題時,要有針對性:一是樹立少數民族學生的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二是營建尊重包容、互信互愛、共同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三是避開誤區,在開展少數民族主題教育時要認識到求同存異不等于強化差異,民族風俗不等于信仰活動。
(2)以生為本,實現教育主題的系統化。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既要考慮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性,也要考慮到教育內容的時效性。這就需要化零為整,打造縱橫一體的系統化主題教育。橫向就是指根據時事政治開展鮮明主題的形勢政策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等,鋪陳所有學生并可多次開展。而所謂縱向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期間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設計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如新生適應教育,職業規劃教育等,以此來提高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
(1)優化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形式。盡可能的規避采用單一的、重復的主題教育方式。主題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最終呈現的效果與活動形式是否多樣、設計元素是否新穎有很大聯系。內地高校在開展少數民族主題教育時,不僅需要理論的內涵,也要有實踐的外延。各種主題講座之外,可結合內地風土人情,既豐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給了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和適應融入內地生活的渠道,以期達到1+1>2的效果。
(2)顯性灌輸與隱性滲透相結合。理論的宣傳宣講、文件的學習研討等都是顯性灌輸的具體做法,亦是各高校在開展少數民族專題教育時最普遍的做法之一,但在內地高校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傳統的顯性灌輸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會讓某些少數民族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隱性滲透的方法則通過開展一些能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特長的活動,如藝術歌舞,素質拓展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以自我需要為中心,在增強少數民族學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時,也將意識形態教育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
(1)抓好校內宣傳陣地,緊握時代脈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須要與黨和國家宣傳的主流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的。作為學校主題教育的主要陣地,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內的校報、校園網、廣播臺、宣傳櫥窗等多個校園媒體平臺的作用。利用它們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時刻與祖國的發展共呼吸,同命運,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發展始終與黨的路線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傳遞青春正能量。
(2)以新媒體為媒介,充分掌握大數據時代的主動權。不論是在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進行宣傳,還是后期的活動反饋總結時,內地高校都應發揮高新尖技術的發展優勢。根據“微時代”的特征,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傳陣地。在工作實際中,利用工作QQ群、微博、微信、易班等高校學生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動態及需求。線上線下相結合,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新媒體搭建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有特別需求的專業培訓等互動平臺。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在利用社交媒體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目前,內地高校并沒有可供參考的完善的主題教育活動的評價體系,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教育這一部分,或由于評價方法的單一,或由于評估指標的局限,在評價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不公平和不科學的現象。為了使主題教育的效果可呈現,更直觀,同時又不能落入重形式而輕內容,重治標而輕治本的舊窼,構建一個客觀合理科學的主題教育評價體系十分有必要。
根據主題教育的進程,這一評價體系可分為前期可行性評價,中期反饋性性評價和后期整體評價??尚行栽u價是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前,了解清楚少數民族學生對主題的認知、喜好、要求等,根據實際情況,對于活動的可行性進行判斷,做出更合理的方案。反饋性評價是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對活動的開展進行必要的督導和指引,同時根據活動的效果進行及時地調整和修正整個主題教育的進程。整體評價是在活動結束后,對主題教育的亮點,不足以及活動開展前后學生的變化等進行評估。
以開展主題教育為抓手,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正確政治立場的引導,使其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新形勢下掌握少數民族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在內地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將進一步促進民族融合,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五個認同”,并最終助力他們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