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祿/1.武縣教師進修學校;2.平武縣教育研究室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隱性知識是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的,通俗地說就是在教材中沒有直接表述的,但又包含在教材內容中的不易發現的知識,也就是常說的‘既在課本內,又在課本外’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來說,隱性知識其實是顯性知識的一種深化與概括,是近些年來高考歷史試試卷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發掘隱性知識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對于教材內容不求甚解,缺少信心,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的知灌輸。而通過發掘隱性知識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歷史觀,對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比較于高中階段的其他課程,高中歷史內容涉及面廣而且概念化內容多,如果教師沿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就會給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總結,并從中找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教材中把一些生動、有趣的隱性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一些歷史人物的外號、性格特點、以及歷史人物的生平等等,這些內容都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或者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結合歷史教材把一些歷史資源、文物圖片進行當堂播放,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歷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的高考也開始呈現出‘非課本化’特點,所謂的非課本化特點就是利用歷史考試,來測試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對歷史試題中所隱藏的信息進行發掘與應對,培養學生知識內化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2015 年至今,歷年高考試題中有許多題目所考查的并非是教材里的標準答案,而是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是否有深入的發掘和認知,考查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中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內容講解之外,還要積極地引入一些新穎的歷史觀點、歷史概念,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達到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目的。
英國著名歷史教育家溫斯頓·倫納德· 斯賓塞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只有經過認真而細致的回顧,這樣才能夠看得更遠。”與其他高中階段的課程相比,歷史內容源遠流長,而且整體的結構環環相扣,但受限于篇幅和一些客觀原因導致許多重大的歷史性事件,以及歷史現象的原因及過程無法被體現出來。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教材中的隱性知識進行深入發掘,才能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通過對歷史事件中的隱性內容進行深入性的發掘和探索,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認知歷史、了解歷史。此外,把各個階段中的歷史事件的脈絡理清,從而構建成為一個完整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同時,為學生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歷史教材中對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并未從洋務運動的角度進行分析,但實際上洋務運動對于民族資本主義起到了誘導與促進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這一隱性內容發掘出來,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理解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還可以深化對《洋務運動》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由因探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重視結果。眾所周知,歷史學習講求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無論是何種前因,其結果通常包括了以下三種:即成功、失敗或者成敗摻半。例如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通過教材里就能夠有所了解,例如清朝的洋務運動失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還有一些歷史事件的結果就沒有那么明確,例如孫中山先領導的辛亥革命,以及國民革命運動就是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需要師生共同合作在教學中發掘出其中的隱性內容。例如說國民革命運動成功地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統,并給帝國主義予以沉重打擊;其失敗的原因則是體現在未能夠全面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自國民革命運動后我國仍處于封建與帝國主義侵略的環境下。但教材中未有具體說明,所以教師要把隱性知識對學生講解。其次,講結果的原因。歷史事件的成敗都是有原因的,這些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都能夠為后人的為人處世提供參考、借鑒。雖然有一些歷史事件在歷史教材中有著完整的敘述,例如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以及國民革命運動等等,但仍有許多歷史事件的成敗原因未有完整的介紹,例如一次鴉片戰爭、二次鴉片戰爭、義和團等等,這些事件就是重要的隱性內容。所以教師要通過不同的視角來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探索,例如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由當時中外聯合絞殺與資產階級內的矛盾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歷史就是由全人類構成的一部發展史,其包羅萬象的內容和價值觀也使得歷史具備了明顯的多面性。由內向外的發掘模式,則是以某個歷史或者人物為基礎,運用多視角、多方面的方式來對事件以及人物本身進行理性分析。(1)歷史事件背景的多面性。歷史事件所處的背景與其成敗間的關系可分面以下幾個部分進行分析:歷史、政治、經濟、對外關系和主觀原因等等。許多歷史事件原因可以把它分為內、外因,主、客因等等,但是在教材中由于篇幅或者其他原因無法進行全面分析。為了能夠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有一個深入性了解,教師就可以把這些歷史事件中的隱性原因引入到歷史課堂中。例如教師在講解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失敗時,由于教材中沒有把失敗的原因完整敘述,所以教師要運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2)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多面性。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中對許多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講述過于片面性,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曲解歷史內容。所以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實際情況,把教材里沒有展示的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利用不同的思維和視角進行發掘,幫助學生能夠用直觀、具體、客觀的方式對待歷史事件與人物。例如教師在講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近代史上對我國進行侵略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知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給我們這個國家帶了屈辱、苦難和災難,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客觀的角度上也幫助我國擺脫了閉關鎖國的政治格局,對于我國的經、政方面走向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大量的不平等條約,甚至在中日甲午海戰里堅持“避戰求和”的方式保存自已等等,但從另一個觀察點來看李鴻章也通過洋務運動為實現我國工業現代化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除此之外,在外交方面李鴻章也堅持維護國家利益,最后把義和團挾持朝廷來作為理由平息事件。
綜上所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使得人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綜合素養變得越來越高,歷史學科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不僅肩負著文化傳承的責任,而且對于人才的培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除了要把“生本理念”融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以外,還要深度發掘教材里的隱性知識,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構建一個良性、高效的歷史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強化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為學生今后的歷史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