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華 周 敏/遵義師范學院
關于父教缺失,目前學術界并沒有一致的界定,名稱也各不相同,有學者稱之為“父親缺失”,指由于分居、離婚、死亡等原因導致的兒童缺少父親的關懷、缺少父愛的現象。還有學者稱之為“父親缺位”,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參與很少甚至沒有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筆者采用父教缺失這一稱謂。所謂父教缺失,是指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的父親對孩子教養責任的缺席和缺乏。所謂缺席,意即不在,是一種“物理性”缺失,比如因為父親去世、跟媽媽離異、在外地工作等沒有父親或父親很少在身邊而導致的父教缺失;所謂缺乏,意即不足,是一種“功能性”缺失,比如,父親雖然存在,但卻因早出晚歸而經常見不著面、陪伴在身邊卻只顧玩手機、看電視、缺乏交流等而讓孩子感受不到父親教養的存在。男性與女性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存有差異,因而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共同呵護和教育。父教缺失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世衛組織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 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后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智力是心理活動的基石。父教缺失導致的不良教育環境會影響幼兒的智力發展。
抽象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問題解決是思維的最高層次。一般情況下,父親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能夠比較理性的看待問題。父親在陪伴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嚴密的邏輯思維、宏觀地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思維模式。因此,父親的指導能夠讓幼兒的思維變得更加縝密、邏輯嚴謹,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另外,父親比母親具有更好的問題解決能力。父親在陪伴幼兒的過程中,自己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有助于提升幼兒專注力,使幼兒學會理性地去解決復雜問題,這對于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缺失了父愛,缺少了父親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容易三心二意,不專注,無法理性思考,難以全面看待問題,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從而影響了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是指自控能力強,對外界刺激能做出恰當的反應,不會輕易出現言語和行為過激的情況。父教缺失的幼兒更容易出現過分焦慮、膽小等消極情緒。在父愛缺失的環境中,幼兒缺乏父親的關愛和指導,面對外界環境時容易焦慮,情緒不穩定。在有些父愛缺失的家庭中,母親為了彌補這種缺憾會對孩子過于溺愛,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這種性格的小孩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能吃苦,性格嬌氣、懦弱,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傊笎廴笔б鬃層變撼霈F情緒不穩定等情況,影響情緒的正常發展。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社會的基本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父教缺失的幼兒在性格方面問題較多,具體表現為孤僻、自卑、粗暴、偏激等性格特點。父教缺失的幼兒會因為自己家庭結構不同于其它小朋友的家庭而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難以輕易相信別人,不能融入集體生活。缺失父愛的幼兒容易受到其它幼兒的嘲笑,不愿意與其它幼兒接觸,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長期的自卑和孤僻會讓他們的社會認知出現偏差,對陌生人表現出較強的戒備和敵意,考慮問題不全面,做事容易偏激。部分父教缺失的幼兒傾向于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容易形成粗暴的性格。
父教缺失的幼兒適應能力差,在面對陌生環境時容易出現反應過激、過分排斥等現象。父教缺失的幼兒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愛見陌生人,不愿意與外界接觸,在社會交往中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從而導致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強??傊?,在父教缺失的環境中,幼兒容易形成對外界事物的錯誤認知,使他們面對外界刺激時做出不恰當的舉動,不利于幼兒適應能力的培養。
家庭結構的完整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前提和保障。而多數父教缺失的現象是家庭結構不完整造成的。因此,夫妻要努力學習相處之道以維系家庭的穩定和完整。對于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家庭來說,從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夫妻雙方應共同讓步,彼此妥協,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離異家庭滿足復婚條件的盡量復婚,恢復家庭結構的完整性,給幼兒必要的父愛。對于已經離異且已無法恢復的家庭來說,父母應該構建合理的探視制度,讓父親與孩子充分交流和溝通,盡量使孩子明白:雖然父母分開了,但給予她(他)的愛并沒有減少,以盡量彌補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傷害,讓幼兒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助于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
通過學習,父親需要認識到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帶給孩子的傷害,從而承擔起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愿意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玩著手機。長年外出打工的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少,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給與孩子各種力所能及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溫暖;如今的通訊設備如此發達,平時可以經常打電話、發視頻給孩子,與孩子增進感情,并對孩子的正當需求給予恰當滿足。給孩子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也是父愛的表現。
通過學習,父親需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有些父親對孩子要求甚高,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出現任何差錯,非打即罵,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愛的溫暖;有些父親對孩子太過溺愛,無原則滿足孩子所有要求,讓孩子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同樣感受不到父愛的溫暖。因此,父親應該時時保持學習的態度和精神,與時俱進,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第一,幼兒教師應給予父愛缺乏的幼兒更多的關愛與鼓勵。當幼兒在家庭中缺乏父親的陪伴時,老師應該給予他更多的愛與關懷,去彌補幼兒缺失的父愛,從而幫助他們消除自卑,克服困難,增強自信心,積極融入幼兒群體,實現自身全面發展。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多提問這些幼兒,在做操、玩游戲、完成任務時盡量鼓勵他們遇到挫折時要勇敢面對,不畏困難,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對于他們的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更多的愛與溫暖。老師還可以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他們有機會打開自我,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融入到團體之中。第二,幼兒園可以舉辦男性參與的社會活動。幼兒園中女教師多,她們事無巨細的教育方式過于陰柔,缺乏男教師的陽剛之氣。因此,幼兒園可以舉辦男性參與的社會活動,邀請一些有愛心的男性志愿者、公益組織參與其中,讓這些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男性的關愛,讓志愿者們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愛。
綜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僅要提供物質支持,更需要給與幼兒足夠的心理關愛。缺失父愛會嚴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幼兒心理、智力、認知能力、行為方式等方面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充足恰當的父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