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丕爾在《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指出:“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
目前學界對于成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歐陽翠鳳的 《成語·文化·外語教學》、李坤的 《漢語成語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 、林鶯的《跨文化交流中漢語成語含義問題剖析》 、孫永蘭的 《試論漢語成語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 、王靜的 《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成語》等文章主要以《漢語成語大辭典》中收錄的萬余條成語為研究對象,從跨文化交際及教學的角度研究成語的文化內涵,沒有關注留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成語。高光烈的《以3000詞為基礎的成語教學》主要討論對外成語教學中的教法,側重于語義和語體教學。
本文試在先賢研究的基礎上,以漢語教材中出現的成語為研究對象,以留學生為研究對象,著重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教學文化因素的導入問題。
中國的成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且數量龐大,僅一部中型詞典——《新華成語詞典》就收錄成語8382條。但在漢語教學等級大綱中的8822條詞語中成語僅140多條,占1.6%左右。現行的對外漢語教材中所收錄的成語數量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僅三年級《現代漢語高級教程》上、下兩冊書就收錄了近200條的成語。北京大學出版的“博雅漢語”由初級到高級八本教材收錄成語近400條。
成語學習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難點,很多留學生在使用上也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而且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強調成語的意義和用法,卻忽視了成語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這不失為一種缺憾。
隨著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已發展到新階段。它不再僅僅是言語教學,還擔負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如2012《國際漢語教師框架標準》中就明確指出了作為一名合格的漢語教師,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積淀必不可少。由此可見,文化已經成為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給予重視。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了解中國文化也是他們學好漢語的重要標準。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還不太明顯。但到了中高級階段,漢語學習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管是詞匯學習、語法學習,還是在口語、寫作方面,具有相當的文化知識對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成語來源多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豐富多彩,所體現的民族特色與傳統鮮明突出,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如下情況:學生漢語水平不錯,但卻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而造成交往中的誤會。
成語是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產物,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它來源廣泛,有來源于神話、寓言;有來源于歷史故事和傳記;有來源于文學作品;還有近二百條來源于信仰文化。數以萬計的成語體現著數千年來文化的內涵及民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是對外漢語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
物質文化,包括器皿、工具、服飾、飲食、建筑及其他中國特有的事物,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基本方式。在學習漢語初期,留學生們就會學到“餃子”、“包子”、“元宵”、“月餅”等傳統的中國飲食。老師在處理這些生詞的時候,一般都會導入相應的節日文化。
而漢語成語中的物質文化更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在學習“對牛彈琴”或“濫竽充數”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地導入中國傳統樂器文化。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鐘、镈)、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類。教師可專門開設一門課講授樂器文化,也可以就“琴”或“匏”等樂器進行簡單擴展。還可以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使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樂器文化有直觀的了解。
在學習“刻舟求劍”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導入中國古代兵器文化。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锏、錘、叉、鈀、戈。而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還可以給學生展示中國功夫片如《臥虎藏龍》中出現的兵器,增加學生認知的深度。
當然,還有許多成語如“張冠李戴”可以導入傳統服飾文化,“舉案齊眉”中可以導入傳統家具文化,“堂堂正正”中可以導入傳統建筑文化,“完璧歸趙”中可以導入中國玉文化等。只要教師善于發現,總會找到成語教學和文化導入的契合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非物質文化的導入是文化導入的主要內容。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漢語成語中的文化因素包羅萬象:包括古人的生活方式、社會習慣、禮儀制度以及教育娛樂等。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同時也要了解中國文化的上述各個方面,而非物質文化的導入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下面我從三個方面探析漢語成語教學中非物質文化的導入方式。
1、成語與中國人的思維
中國人把追求內部和外部世界的和諧,將個人身心和周圍環境相適應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人際關系上,中國人習慣容忍、依賴和合作。有成語為證,如:適可而止、恰如其分、量力而行、唇齒相依、眾志成城、同舟共濟。
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向學生解釋這些成語的意義和句法規則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成語中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追求和諧、團結,這與西方文化中強調個性的特點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在與中國人交往中,應該重視團體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想法。
2、成語與中國人對動物的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邪惡的象征。而“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凝聚力的標志、神圣皇權的象征。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與龍有關的成語幾乎全是褒義的,如“龍飛鳳舞”、“生龍活虎”、“望子成龍”等。所以在中國的姓名文化中,很多男孩子的名字里有“龍”,如成龍、李小龍。很多外國留學生也給自己起一個含龍的中國名字,以彰顯自己的中國化。如:大龍、金龍、德龍等等。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到含有“龍”的成語時,向學生闡明中國的“龍文化”。
中國人視狗為家畜、賤物,與之有關的成語通常為貶義,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的朋友,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這樣的文化差異,常常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一個美國人,在華為公司做技術工作,漢語說得相當地道。前幾天有個同事生了孩子,大家去他們家表示祝賀。這位美國朋友抱著那個嬰兒說:“哎呀,你的孩子真像一條狗!好可愛呀!”此話一出,當時的氣氛可想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漢語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漢語知識技能,了解一些中國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只是筆者提出的一些典型案例,漢語里的成語實際上是相當豐富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靈活應變,有機地把成語教學和文化導入結合起來,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對外成語教學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受忽視的部分,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的部分。其中對外成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也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導入的有效途徑,應當受到對外漢語教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