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時代對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科研素養已成為了作為“強國一代”的新時代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高等學校大學生科研素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的重要體現。大學生科研素養即大學生進行課題研究、項目研究、論文撰寫等科研工作時所應該具備的包括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思維、科研能力等四方面核心要素的素質修養。大學生科研素養的現狀自然成為了調查關注的熱門課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廣東地區高校大學生科研素養的現狀,并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從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思維、科研能力等方面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廣東地區11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通過問卷調研和文獻綜述法,更深入地掌握、了解和研究當代大學生的科研素養情況,并通過分析大學生科研素養現狀及其存在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提升大學生科研素養的對策和建議。
本次調研的范圍是廣東地區高校,調研對象為在校大學生。共下發問卷392份,收回問卷392分,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00%。其中,男生171人,女生221人;文科200人,理科192人;本科生232人,研究生60人;調研對象來自暨南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五邑大學、韶關學院、嘉應學院、肇慶學院等10所高校。
1、發現問題意識較強,科研思維情況較好。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們發現問題意識強烈,對選項“您或您身邊的同學所參與的科研項目選題來自哪里”的回答,26.53%的同學是“老師給出大方向后,學生擬出選題”,28.57%的同學是“學生先想選題,然后交由老師修改。”僅有5.61%的同學是完全依靠老師擬題的。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的科研思維、發現問題的意識情況是良好的。
2、科研態度精神較好,科研素養總體較高。
在調研中,一組調查數據顯示,52.55%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積極開展科研,57.15%的同學對科研感興趣,67.35%的同學“對實習或實驗課程持什么樣的態度”選擇“非常喜歡”、“比較喜歡”,64.29%的同學對創新訓練的態度是喜歡的。在對“您或您身邊的大學生參加科研的目的是什么?”的回答中,位列前三項的分別是“為了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自身對科研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做學問。”“為做畢業論文積累經驗”;僅有3.43%同學是“為了獲得科研項目經費”。不難看出,大學生的科研精神總體較好,科研素養總體較高。
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科研素養現狀雖總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較突出的問題,比如,大學生的科研訓練是比較缺乏的。對“您參加科研課題申報的次數是多少?”的這個問題回答,竟然有81.12%的同學的答案是“零”;對“您參加科研立項項目研究的次數是多少?”的選擇,84.69%的同學選擇為“零”;在回答“您了解和參加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嗎?”時,16.84%的學生表示“完全沒聽說過,不了解這些競賽。”雖有75.51%的同學是聽說過這個競賽,但不是很了解的。調查結果顯示,77.04%的同學完全沒有參加過創新訓練等科研項目,72.45%的同學完全沒有撰寫過學術論文。可見,大學生在創新訓練和科研實踐上是非常缺乏的。
由于缺乏創新訓練和科研實踐,大學生群體的科研能力可謂捉襟見肘。在排序題“以下科研步驟,對您來說難度比較大的有哪些? ”中,被學生位列前三項的是“研究設計”、“問題提出”、“選題確定”(比率分別為36.22%、35.71%、33.16%)。受訪者被問到“您對做科研感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時,52.55%的同學將“很難找到研究切入點,難于創新。”排在第一位。對“您認為目前大學生科研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的回答,近半數(49.51%)同學首選“群體研究組織乏力”。可見,同學們在研究設計、創新、群體組織研究等能力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短板。此外,在問題“您對科研具體步驟及過程的了解達到什么程度?”中,僅2.55%的同學選擇“非常了解”,45.92%的同學表示“不太了解”,還有25%的同學選擇“說不清”。顯然,不少大學生對科研步驟知之甚少。
對科研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衡量大學生科研素養水平很重要的一個尺度。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對科研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比較堪憂。當被問到“您了解調查數據的基本統計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嗎?”時,35.2%的同學是“完全不了解”的,50.51%的同學是“基本了解,但不怎么會用。”僅有0.51%的同學是“非常了解,能熟悉運用”的。可見,大學生對科研方法的掌握并不理想,這與創新訓練和科研實踐不足又是息息相關的。通過調研還發現,大學生自主研究的機會較少,例如,對“您自主學習、自主科研以及自主實踐的機會多嗎?”的看法,38.27%的同學認為“比較少”,3.57%的同學認為“根本沒有”。不難看出,由于專業必修課等學時設置,留給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研究的機會非常不夠。
要真正提高大學生的科研素養,光對學生灌輸理論是不行的,高校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激起學生的主動求知欲,為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實踐的平臺和機會。學生要化被動為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預設和鋪墊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和“主動提出”問題,從而激發研究興趣,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項目組申請立項,開展深入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匱缺相關的理論知識,教師不宜立刻和直接提供答案,而應給學生自主獲取相關知識文獻、理論的渠道,或者提供更多訓練和實踐的平臺,讓學生自主去搜集資料,并形成文獻研究綜述,再進一步去解決要探究的問題。
讓學生主動求知,并不代表放養不管。相反,教師需要更用心地了解學生主動研究的狀態,并在這個引導過程中,豐富與擴展教育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課本的知識技能,還要為學生順利進行自主研究提供保障,加強學生對科研方法的掌握。畢竟,如果學生連科研的步驟順序、項目申報書撰寫、文獻檢索搜集等基本科研方法都不懂,是無法進行科研工作的。在理論課教育時,應適度加深理論深度,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養成喜歡深思、鉆研的科研習慣,同時在課程中增設一些基礎科研方法的教學,并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性課題,讓學生“試試手”,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研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研究中去。
提升大學生科研素養不是上一兩節課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指導一兩個星期就可以取得顯著成效的事情,而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需要給教師足夠的安排和引導。為此,大學課程的設置應更合理優化,把提升大學生科研素養納入課程設置中,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不是不想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而是疲于一些課程的繁重學習中。在大學學分設置上,可以更靈活全面一些,比如開展第二課堂學分制度,對學生的科研素養等方面要提出可量化、可操作的要求。同時,在課程時間安排和結構設計上,可以更人性化一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空,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