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芳/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職業院校的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是培養實踐能力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受職業教育使命的影響,在如今的高等職業教育中,也出現了過度重視技術教育而輕視人文素養的通病。 語文作為職業教育中的基礎科目,也不得不面臨著重應用能力培養輕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灌溉的尷尬境地。
在職業院校中,語文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相比,美名其曰“基礎課”,實際確實處于“副科”境地。學科建設不被重視,教學設備有限,多數高職院校在語文教育上投入不足,課堂教學上,老師備課敷衍了事,老教師教案多年不變,新教師拿著網上下載下來的課件資料按部就班地教學。 學校語文教學不重視,學生對于語文課程學習也停留在“不掛科”的認知要求上, 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考前臨時抱佛腳,寄希望于老師整理復習資料,背住“死知識”。 社會環境上,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人們享受到了生活的便利,但是各種物質的轟炸,也讓學生迷失了自我,過分地追求物質,而少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受內外困境的影響,即便是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當下,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工匠”都難有“精神”支撐。
社會的不斷發展,單一性人才顯然已經沒辦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這就需要每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就不斷提升自我,打造一個從內在素養和外顯技能上都有所發展的綜合性人才。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職業教育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 ”由此可見,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又不能忽視文化素養的培育。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通過語文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呢?特有而豐富的地域文化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文化的熏陶可以是抽象的,可對于文學基礎相對薄弱的職校生而言,具體可感的文化參照更容易讓他們學習并內化為自身的精神滋養。 無錫高職院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于江南地區,以無錫衛校為例,學生中80來自于無錫、蘇州等地, 從小地耳濡目染所造成的文化親緣性,讓這些學生更樂意并更有效地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 盡管還有很多高職學生都是“遷二代”,祖籍是外地,但從小就生活在江南地區,他們也需要在地域傳統文化中需求身份認同,并從中汲取優秀的養分完成自我精神的塑造。
美麗富庶的江南地區千百年來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吳文化,吳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分支,自成體系、獨具魅力,而且具體可感。無錫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在無錫的地域文化中,從“泰伯奔吳”開啟吳地文明,到明代的“聲聲入耳、事事關心”的東林書院,從近代“經世致用、兼濟天下”的工商望族,到當代尚德務實的無錫精神,無不體現出吳文化的精髓。 而在這樣的地域文化中,人文積淀、審美情趣等基本要素都可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找到具體呈現。
以高職語文為載體,以無錫地域文化為基底,讓耕讀傳家、兼濟天下、尚德務實的精神在新一代江南學子中得到傳承, 學生帶著這份精神財富走向工作崗位,回饋給社會,傳遞給更多的人,成為名副其實有著精神支撐的“大國工匠”。
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進地域文化? 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本文關聯,在所授教材中找到突破口,將吳文化適時地引入課堂,既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也完成潛移默化地精神灌溉。
李煒光先生的《工商文明的基因》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職教《語文》中的一篇議論文,此文可以看作是對工商文明內在組成要素的解讀。 在教師教授本篇文章的過程中,除了達成議論文的相關知識、能力教學目標外,還可引導學生感知企業文化背后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 而在這樣的情感目標上,就可以恰如其分地引入無錫工商文化,既可幫助理解文本,也可將無錫工商文化精神進行傳承。
工商文化是吳文化的近代輝煌,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較早地完成了從農耕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轉變。歷史上的無錫一直有重工恤商的傳統,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 到了近代,出現了一批“實業救國”的能人志士,無錫人民中血液中流淌著生生不息的工商基因, 這是錫城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品格。
在學習《工商文明的基因》一文中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完成課外工商名人調研,通過了解無錫地區工商名人如“榮氏家族”的創業故事, 找到吳文化在工商業中的體現, 制作出屬于無錫地區的“工商文明基因”,發現工商文明基因除了“課文中所提及的“平等”、“合作”、“自由”等要素,還有吳文化中崇文重教、尚德向善、求本務實,敢為人先等地方傳統理念。 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的同時也得以把優秀的“基因”傳承下去。
課文《景泰藍的制作》里詳細地說明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和方法,贊揚了手工藝人精湛技術。學習這篇課文,就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事物說明文的技巧,學習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還應該充分利用文本,體會到作者在文本里所表達出來的手藝人在每一個工序上的一絲不茍、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景泰藍發祥地和主要產地都是北京,相對于無錫學生而言,有一定的“距離感”。 為了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可在課堂上適當延伸身邊可感的事例,如精雕細琢的惠山泥人、或是精心打造的園林、或是巧奪天工的蘇繡,吳文化中的這些文化實體無不呈現出一種“慢工出細活”的工匠態度。社會多元化發展,快餐文化地盛行,浮躁的心態無孔不入,工匠精神的引領對于當代高職生更是迫在眉睫。 通過《景泰藍的制作》這篇文章拓展到真實可感的江南工匠,在文化的浸潤中讓學生“慢”下來, 感受手藝人的精湛技術、感染于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并內化成自我的職業追求。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進地域文化,語文實踐活動也是一好的“橋梁”。職教《語文》教材中,語文實踐活動有“走進家鄉”單元,學生在完成過程中會主動從地域文化中尋找素材。 但是受能力限制,許多學生在挖掘家鄉文化資源上只能做到略知皮毛。 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究帶領,適當啟發、點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提高文化修養。 以無錫衛校為例,學校絕大多數同學家鄉都是無錫,可將“走進家鄉”具體為“我眼中的無錫文化”,并細分門類從吃文化、服飾文化、住文化、水文化等多方面來探究無錫文化特色。比如說“服飾文化”可以延伸出絲綢、錫劇服飾、錫繡等豐富的內容。 在“吃文化”的研究中,無錫小吃、船菜等都可以成為深究的對象。 “住文化”可涉及到無錫的建筑,江南的園林等。 “水文化”則可以關注無錫的水鄉生活和水運發展。 除此以外,無錫“家鄉”里著名的歷史事、名人事跡也很多,學生也可“走進”一條有故事的弄堂, “關注”一個廣受關注的歷史名人,“聽說”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這時候,在“走進家鄉”這一單元里,學生深挖歷史,在無錫文化的精彩篇章中得以滋養。從最親近的生活中找素材,學生活動投入度更高, 老師引導合作完成“搜集整理資料”、“采訪”、“制作 PPT”、“講演”能多個過程, 使其搜集歸納材料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達到技能培養和精神滋養兼備的教學效果。
在“創業策劃書”這一語文寫作訓練中也可引入地域文化這一“活水”來滋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時代的新氣象,《語文》教材中有也有著“創業策劃書”寫作的教學任務。 可是,如果只是單純地練習寫作技法,一來學生學習起來略顯枯燥、興趣不大,二來不了解創業環境下學習難度較大。 此時,若加入無錫文化中“工商文化基因”,便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錫是一個有3000年建城史的城市,自從1895年第一家近代企業——業勤紗廠創辦開始,無錫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部錫商發展史,也是一部無錫人敢創人先,創新發展的歷史。 在“創業策劃書”教學環節中加入無錫工商文化的搜集和整理,讓學生梳理錫商發展史的同時,也領會著“尚德向善,求本務實,敢為人先、不斷創新” 無錫文化精神。
總而言之,從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入手,以無錫地域文化為“底色”來打磨課堂, 讓學生在收獲語文應用技巧的同時能感受到無錫文化并受其滋養,使其成為內外兼修的復合型人才。
我們迫切地需要本土文化的滋養,但教學資源并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教師應該大大力多維度地去開發課外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涵。 而吳文化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式遺留給我們作為可滋養的養分相當豐富。
無錫這種江南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崇文重教一直是其城市的文化內核。 東林書院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被后人傳頌,激勵了無數人。 錢鐘書、劉半農等文人作家作品經久不衰。游歷無錫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膾炙人口頌歌也是不計其數,尤其是楹聯。這些舉不勝舉的作品,都可以成為我們課外拓展的教學資源。
拓展閱讀走進劉半農、錢鐘書等無錫作家,品味無錫作家的審美趣味,走進“李母教子”、“泰伯馴牛”等民間故事,增進對本土文化的了解。 拓展閱讀的作品要具有可讀性和文學性,在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文本鑒賞能力。 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文學作品,“講一講”、“頌一頌”傳奇人物, “說一說”、“改一改”無錫楹聯等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多項能力, 并潛移默化地收到地方文化的熏陶。
在語文課堂上、重溫商賈墨客的成長之路、觸摸文化巨匠的文化靈魂,在實踐活動中體悟江南水鄉的溫婉靈秀、感受無錫工匠的精湛技術,用鮮活可感的人文事例幫助職校學生感受吳文化——崇文重教、踏實進取、尚德向善等深刻內涵,促其“精神”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定格,成為真正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