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雅/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新的面貌。高等教育的教學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教育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在國際教育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迄今為止,全國共有2631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為3779萬;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整體上達到世界中上水平并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方陣;教育理念和教育標準逐步與世界接軌;在國際教育交流中,也不總扮演追趕者、跟從者和模仿者,而是領跑者和追趕者交替出現(孫有中,2019)。除了自身的發展,高等教育還擔負起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責任和使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確保國家在對外交流、全球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但以此同時,人工智能化的迅速發展將有可能使外語學生的優勢蕩然無存,“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和“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一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和滯后的人才培養理念已遠遠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外語教育陷入了生存困境。面對外部競爭壓力和自生發展需求帶來的挑戰,國內外語教育研究者們紛紛獻計獻策,從人文教育角度,按照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實際對新時代外語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向給出對策。
文秋芳(2019)提出大學英語學生應具備六種“核心”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其中語言能力處于核心地位。語言的功用有兩個,一個是工具性,一個是思想性。工具性指通過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訓練進行溝通交流,連接不同國別文化;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它承載著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文化、價值觀和倫理觀等人類精神財富。通過語言,可以鍛造性格,培養生活態度,激活思維,增強“知識厚度”和“思辨強度”,所以,語言能力是和學習、思辨、文化、創新和合作這五種能力融合在一起的。此外,大學的語言技能訓練不同于培訓機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學科體系之上,有較為確定的教學對象和穩定的研究隊,培養人才是以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導向,培養目標是為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和終身發展。因此,語言能力培養和人文教育二者之間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顧悅,2019)。
孫有中(2019)提出“多元化是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多元化”人才培養理念是基于中國國際和國內實際情況而定的。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能力參與全球事務的治理和領導。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所涉及的沿線國家的語言有60多種,這就要求高校外語專業不僅要培養掌握英語通用語的人才,還要培養非通用語人才。這些人才除了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要能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到國際事務的管理和競爭,這些“一流人才”的培養任務不是由所有的本科教育單位承擔。我國迄今為止共有2631所高校,1200所普通高校處于不同地區。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和各自區域地理特點和優勢,高校人才培養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就要主動地適應時代變化,對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做出判斷,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找準定位,改進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增加新的教學內容。但有一點要注意,服務社會需求不能被狹義的理解為“為了找工作”,要確立多樣化和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理念(孫有中,2019)。
金衡山(2019)認為“人文教育與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致的。” 根據孫有中的研究,思辨能力包含兩個維度:情感態度和認知技能。思辨能力的情感態度表現為“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敏于探究,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基于認知的思辨能力指“能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轉引自金衡山,2019)。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讓人從固有的思維定式中掙脫出來,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對已存在的事實進行“懷疑”、“反思”,然后回歸“理性”。這種思維從“自我”出發對思維進行監控和糾正,是人的主動性的表現。同時它也傳遞包容、開放、靈活、勤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非常契合我國外語教育提倡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理念。
缺乏思辨能力的學生沒有能力清晰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找到充足的論據證明觀點,思想缺乏深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思辨能力的認知層面含有六種認知能力要素:“闡釋、分析、評價、推斷、解釋和自我調節。”“闡釋”指理解能力,要做到正確理解;“分析”是辨別事物之間表面和隱含的關系,以細節做基礎提出自己的看法,語言敏感度是它的重要支撐;對他人的觀點做出評論叫做“評價”;根據確認的線索做出推測或假設,最后得出結論叫“推斷”;“解釋是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現推理的結果; “自我調節”突出主動性,做出自我的監控。“闡釋”、“分析”和“評價”三者是遞進關系(李晉,2019)。這六種認知能力要素可以滲透進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閱讀經典文學也被認為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教學手段。林斌(2019)指出英語閱讀教學要秉持“人文學科的閱讀理念”,提高學生的“情感修養水平”和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21世紀的人文精神是傳統價值和新要求的交織。傳統意義人文精神核心是“平等”、“正義”“學識”和“夢想”。這些是普世價值觀,不因時間和國別的不同發生改變。新時代的人文精神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更大,所以教學中要體現“人類共同體”的人文理念。同時,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意識,教學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積極開展啟發式的討論,避免老師“滿堂灌”的現象發生,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啟發學生的智識。
(1)教育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教育就像人的大腦,由各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分工明確。左腦負責語言和邏輯,右腦處理情緒和感受。如果只訓練左腦而忽略右腦,就會出現情感荒蕪;只用右腦而忽略左腦,生活就會被情緒占據變得混亂不堪。左腦和右腦要互相聯結,才能保證大腦健康有序的運轉。語言和人文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語言輕人文或者重人文輕語言都將阻礙教育回歸它的本質和起源。人文教育與語言能力培養是統一的,不是相爭的(顧悅,2019)。
(2)教育應該立足于長遠目標。“語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爭其實是教育的短期 目標和教育的長期目標之爭。教育的功用可以分為顯性功用和隱形功用。顯性功用指“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增進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林斌,2019)。隱形功用是培養善于學習和反思,能夠接受世界、回應世界和創造世界的身心強健的個人(楊甜&文旭,2017)。顯性功用在短時間內就可看出效果,而且看得見摸得著;隱形功用所需時間較長,甚至是終身,但不能就此忽略它對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忽略教育的隱形功用,教育就不能回歸它的本質和起源。寧琦(2019)也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更深遠的籌謀,更高遠的目標。”人文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的重任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自由”的人。
本文聚焦了新時代語境下我國英語教育的人文化改革,探討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和理念以及對我國英語教育的意義;同時探討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發展感知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的能力。我國的人文教育改革還處在探索階段,教學嘗試只出現在英語專業課堂上,大部分研究主要還停留在理論研究和探討,隨著對人文教育理解的加深,我國人文教育理念也必將從模糊到清晰,從封閉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