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婕/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事業處于百廢待興之中,經濟發展水平極為落后,各方面的建設舉步維艱。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由于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經濟建設和發展。將生產力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我國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反過來制約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解決這一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我黨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我國雖然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卻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兩難問題。雖然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卻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凸顯,進而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構成了嚴重威脅。綜合各方考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則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從“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
環境問題是我國在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走綠色發展之路是我黨為解決這一問題而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綠色發展,就是要在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基礎上,堅持可持續發展并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綠色發展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來。當前,綠色發展有賴于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應當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并實現。
綠色發展是我黨對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客觀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和發展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綠色發展放在了發展理念的重要位置。綠色發展理念是發展觀的新發展,這是發展觀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不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指明了科學的實踐路徑。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才能夠得到保障。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造成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綠色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里的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而綠色發展也是要求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可見二者的本質特征是一致的。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通過綠色發展的實踐更好地豐富和實踐科學發展觀。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寓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盡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為其社會條件,并且還會成為整個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營造和諧的經濟發展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勢在必行。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通過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來促進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綠色發展要求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正好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綠色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和重要保障。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涉及到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領域。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生態領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而綠色發展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因此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二者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綠色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綠色發展,是中國人民在深刻總結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調整,是中國人民的選擇,體現了中國人民對當下和未來負責任的態度。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不斷提高,如何堅持綠色發展并將其付之于具體實踐成為了我們關注的焦點。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轉變,生態環境保護應當落實,而且,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提高環保意識,實現綠色發展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受長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我國的資源被過度消耗,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的長期發展和社會進步,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要求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視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治理,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
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凸顯,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政策。即使如此,許多地方的環境問題仍然非常嚴峻。面對這種現象,政府部門應明確自身在環境保護中的位置,發揮主導作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政策,使得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也能得到有效保護。
雖然我國制定了不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由于在較長時期內一心謀求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發展的實際變化和需要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法律法規,并及時調整現有的法律法規,對新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必要補充,從而形成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公民的環保意識較低,沒有形成良好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面對這種情況,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對公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并鼓勵公民參與到實際的環境保護行動中來,從而使公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逐漸養成健康的消費理念和綠色的生活方式。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并付諸行動,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盡一己之力。
總之,綠色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經驗教訓做出的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這一理念的認識逐步清晰和深刻。我國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資源和環境等因素對未來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