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寧波工程學院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值得世代傳承。近年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傳承弘揚工作。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是新時代新型辦學模式的群體一部分,理應大力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徑,更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
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為思政教育提供強大的精神后盾。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每一方面在優秀傳統文化都有體現。其次,為思政教育拓寬教育理念和方法。傳統文化本身有育人寓意,其中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熏陶法至今仍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優秀傳統文化對引導高校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也會提供新載體和新方法。
目前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教育更加多元,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新的辦學模式近年來異軍突起。據全國中外合作監管平臺上數據,全國有近400個中外合作項目。中外合作主要是引入國外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采用全英文授課,畢業之后可拿到中方學校或外方學校或兼得的學位學歷證書。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有自身的特點,主要有:一、家庭條件相對較好。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一年學費是其他普通專業四年學費的3-4倍,條件相對好的家庭才能付得起。二、自我意識相對較強。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大多數家庭為“4-2-1”核心家庭模式,家中長輩相對寵溺孩子,自我意識較強;三、見識廣,才藝和興趣豐富多樣。出生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突飛猛進的一代,家長秉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念,更多的關注孩子的興趣和各種才藝的培養。四、對西方文化更為推崇。很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從小從周邊人或自己親身去過國外,接觸較多的西方文化知識,對西方文化更為推崇。五、學生大都以出國讀書為就業方向。很多孩子在大學之前已經嘗試過國外讀書,更有孩子在高中已經報名托福雅思培訓,家長也期望以后出國讀書。
教育部2014年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為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1]。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方向大多數為出國升學,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等特點,根據思政教育的內容,筆者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政教育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家國情懷教育、自我道德教育、紀律與法制教育。
在家國情懷教育方面,學生進入大一大二階段著力注重對國家的歷史和發展進行宣傳,認清國內與國際形勢,增強國際認同感,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崇敬、熱愛之情,這對于以后有志于出國升學或出國工作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戰爭動蕩年代,家國情懷教育主要以國家統一、安寧為宗旨。在和平年代的表現是關注國計民生、社會經濟發展穩定為主旨,從《禮記》中的“天下為公”,到戰國時代楚國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都是愛國憂民之聲。
在自我道德教育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一般自我意識較強,性格有其獨特性,會在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人際關系、自我認知的不協調。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有孔融讓梨的孝文化,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有“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意志,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誠實守信。道德教育是傳統文化對自己內在修養的提高,對自我的認同,對內心世界的客觀認識,不斷的促進自我向上向善的行為機制。對中外辦學學生從傳統文化內在方面檢查對照,促使學生提高自我修養,完善自我對社會認知,健全人格。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正人先正己”“身教大于言傳”“仁愛共濟,立己達人”,做好自身道德示范。
在紀律與法制教育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法有常,“盡信書,不如無書”,《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規律,遵循規律,同樣在現代法治教育中,要注重紀律與法制教育,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散漫、自由隨意的缺點進行約束,讓其明白紀律與法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進行公正平等教育,在紀律與法制面前無逾矩,對人對物皆友善平等。
針對中外合作學生特殊性,傳統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時,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方式上以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結合,隱形教育為主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相對較少,加之從小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缺乏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以還需要顯性的教育;另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學業壓力較大,課表幾乎是滿課,課程教育的時間有限,通過單獨的教育時間上不允許,大都還要融入于校園文化和各項社會實踐中。通過顯性與隱性結合的方式,增強教育效果,讓中外合作學生對傳統文化有系統認識。隱性教育為主,使思政教育潤物無聲,提高了實施效果。
其次,內容上注重傳承與創新。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的積淀,是中國民族力量源泉,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的繼承,將其優秀之處傳播到世界;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接觸西方先進文化比較早,吸收的比較快,結合中西方文化適當的創新,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結合時代變化,對其有更新解釋,而不是固執己見,一層不變。傳承與創新都是為更好的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豐富其思政教育的內涵,更加符合時代精神。
最后,在實施上強化知行合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意識層面形而上的物質,但意識層面的輸入要表現出實際行動的輸出,要做到知行合一。受制于既得利益和施行的考慮,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中存在著認知與行動不協調,在實施方面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通過訪談,發現很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理論功底,也明白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促進意義,但在實施時不知如何運用到位,或者有些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多多少少也在踐行優秀文化傳統,但對理論源泉不明白,以上這些都是知行不對稱,不合一的表現。知行合一首先在于把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從最初的知識硬性接受到后來的知識內化,再到內化于心,最后知行合一。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有其特殊性,可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探索思政教育的路徑,筆者認為,可通過“1主2翼3結合”(即占領一個主陣地,借助兩種載體,實行三種結合)的措施進行。
占領課堂教學主陣地。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在高等學校統一推廣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文化概論》[2]”,說明課程建設的重要性。第一,在課程建設中實行選修課、專題課和有條件高校開設必修課提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學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從自己經歷、周邊人口傳心授等方式或多或少接觸過傳統文化,但沒有系統性學習,以選修課的形式了解傳統文化是個很好的途徑;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根據國外教學模式設計,鼓勵學生選修自己感興趣課程,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方式。第二,利用現有的思政課平臺,進行教學內容基礎上,可適當地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全方位增加教育合力。第三,積極與校內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開展校內優秀文化傳統講壇,通過邀請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優秀傳統文化闡述系統講解,營造中外合作學生推崇傳統文化的氛圍。
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兩種載體。優秀傳統文化雖是千年精華體現,但也要利用現代先進技術發揮作用。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向同學定期推送傳統文化系列知識要點,還可利用動漫等新技術使傳統文化活靈活現的展現,這樣可使傳統文化保留原有文化要義的基礎上生動活動,更易于接受。
結合黨建、實習就業、心理健康教育。黨建工作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優秀傳統文化可借用黨建工作為抓手做好傳承弘揚,從而達到思政目的。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中學生入黨意識薄弱,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較低現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更應該加強黨員發展和黨員建設,在“三會一課”黨組織活動中加強傳統文化宣傳學習。在入黨申請人中積極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利用各種校園活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入黨積極分子中開展“讀百部名著”“中華禮儀我先行”“經典故事我來講”等活動,從中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在發展對象和預備黨員階段,和團委學生會聯合舉辦“優秀讀書心得分享”比賽,“走非遺基地,憶文化基因”“優秀黨員下基層,傳統文化閃光輝”“海外黨員說傳統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正式黨員中,組織在校的黨員與低年級“一幫一”結對活動,加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教育。
在實習就業方面,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方向為出國升學或外資企業就業,在實習就業教育時可增加傳統文化的教育,定期向實習就業的畢業生推送關于傳統文化的故事、禮儀注意事項等;加強家國情懷教育,讓即使以后國外工作的學生都能意識到中華文化的精華,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現。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據統計,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的心理問題比其他普通專業更為顯著,在咨詢輔導時,可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中華經典名著,感悟作品中的艱苦奮斗的頑強意志,在困難面前愈挫愈勇的心態,無私奉獻的心理等,這些優良品格都是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所需要學習的。
總之,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相對于其他專業學生有其特殊性,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促進作用,這兩者決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而且有必要融入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政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中可采用以課程建設為主、借助新媒體新網絡兩種載體和結合黨建、心理、實習就業三種內容為主,全方位構建傳統文化的融入系統工程,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政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