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雯/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推進教學方式改革,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在增加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上下功夫,努力把思政課打造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如何有效推進教學模式創新,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作用,新時代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輻射作用不可忽視,這就要求我們在把握好改革創新維度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融合,對已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守正創新,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信息技術環境下,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沖擊,過去以教材教師滿堂灌為特點的課程式信息傳遞方式而呈現出來的實際教學效果,已黯然失色,隨著移動互聯網、虛擬仿真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發展,信息化教學模式給學生、課堂乃至整個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另外,從教師和學生角度分析,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要角色,他們都身處于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與發展的浪潮之中,信息化手段已經成為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程度仍然不高,還是習慣于夾著紙質的教案和備課本走進課堂,難么又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
泛在學習是指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虛擬環境與物理環境無縫融合,以學習者為中心,對其學習的過程記錄、個性評估、效果評價和內容推送,并根據學習者模型,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計劃、監控和評價作用的學習模式。其實質就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前提下,因其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而達到隨時隨地任何人可以使用的學習環境,從而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學習者自身條件的限制。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習能力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往往決定著競爭的結果,因此,“人人、時時、處處”的泛在學習已經成為學習者的現實需求,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意識形態的主陣地,更應做到“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切實發揮其重要作用。
當前高校迎來“00”后大學生,他們被稱作互聯網的原住民,并且高度依賴新媒體獲取信息、知識,這是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應積極適應他們這種新狀況、新特點,把豐富多樣的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入到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據一項調查研究現實,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脫離實際、空泛枯燥、缺乏生活感。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亟需充分利用學生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結合線上線下,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思想困惑,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實現獲得感。
傳統的理論教學往往呈現出點對點的,從一到多的知識傳輸路徑,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源,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著中心位置,對知識有絕對的選擇權,通常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設定,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主導的所有教學環節,缺乏主體性。而信息技術時代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信息源,知識的傳輸路徑呈現出網狀傳輸,學生不再被動接收,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獲取信息,其主體性顯著增強,由此“翻轉課堂”式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學生將獲取大量多元復雜的信息,教師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海量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便有了大量的教學素材可以提取,但同時也面臨著如何選擇好教學資源,如何精準運用的問題。零散的教學資源猶如茫茫大海,而隨時更新的政策與理論猶如不斷更新的浪花拍岸而來,教師往往在教學內容選取上形成東奔西撞的焦慮感,不能夠將案例背后的理論講清講透。如何整合碎片化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資源建設、開發與管理,是改革教學模式面臨的一種挑戰。
互聯網、手機等信息技術的日常應用,使得學生處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環境中,使得學生獲得信息變得開放、自由,但也復雜、隱蔽,有時還會處于“信息繭房”之中,而變得具有局限性,這無形之中增大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由于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差異性,有些尚未形成成熟的明辨能力,面對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與觀點,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將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與政治立場的選擇偏好,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的主流社會價值觀教育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這一點上來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應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更新教學理念,利用新技術,充分挖掘“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問題導向、合作探究”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理論的價值在于對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應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積極回應學生對現實問題的關切,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在課前利用學習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在預習中提出疑難問題,課上根據學生難點問題,引導其思考、分析、總結,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自主探究學習、討論,最終問題的提出與問題的解決都由學生這個主體探究完成,從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明辨是非能力與綜合素質養成。
信息技術使得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立體多元,但同時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取長補短,避免嘩眾取寵,實現理論為本、內容為王,是亟需思考的問題?;旌鲜浇虒W模式廣義上是在線學習與面授教學的混合,但其實質是以學生為中心與教師引導的混合,為學生提供真正參與性的學習體驗。當前,諸多創新的教學形式運用到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慕課、微課、VR虛擬仿真坊、智慧教室、沉浸式體驗中心等,整合優質的教學資源,形成了同步互動式的在線教學,實現了教學的空間與時間的拓展,同時,實時在線的自由討論區,增強了與學生的互動,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最終的后臺檢測系統,可以隨時監測學生學習動態,進行大數據分析,教師可據此調整教學內容。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中取長補短,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培養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培養時代新人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因此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過程中,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題中之義,項目式教學模式是一項創新的探索。課堂教學中,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可以是一場新聞發布會、一次嘉賓訪談,亦或是一個情景劇,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立體呈現出來,得到了充分鍛煉,促進學生進行自主的深度學習。這些關鍵能力的培養,是任何職業都需要的,是未來職業道路上適應外界變化和科技發展所必需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