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職業教育中心 454750
體育教學作為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本體感受為主要形式,以增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教學課程。它關注的不僅是通過體育教學增強學生的體質,而且還要通過體育教學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可是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抹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二十一世紀是追求"個性"的時代,尤其現代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給個性本身形成了許多復雜的因素,所以我們體育教師不能單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個性"的與眾不同,而是從教學和學生人格發展的角度去分析,尋找其共性特點。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于體育教育教學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改革,我們廣大體育教師應借此之機,切實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
個性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先天的遺傳因素,是個性發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會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個性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1、良好個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個性的日益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要。
2、從個性的形成過程看,馬斯洛認為:人的個性發展的最完善、最高級的形式,就是健康的個性。所謂健康的個性,從內部的心理機制來說,是一種與生理和諧發展的個性;從外部活動的效能來說,則是一種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因此,發展健康的個性十分必要。
1、是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不像在其它教學中那樣,被固定在課桌前,而是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可以盡情游戲、運動和競賽,他們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其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而個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與發展。
2、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運動施加給機體感受器的刺激會在大腦中引起主觀意識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時間里,機體反復多次地感受某種運動形式,就會在個性上形成一種相關穩定的心理特征。
3、是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廣泛地參加社會交往活動,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他人的尊重,增強其自信與自尊,使個性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展。
1、必須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只有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施加引導和教育。
2、承認個性差異的存在。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運動能力以及運動量的負荷也不一樣。因此,應分類施教。
3、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標志著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水平程度。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作為支配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的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
4、在體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訓練。有意識、有目的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使身心達到最佳狀態。
5、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他們獨立進行活動,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被動驅使為主動追求。
6、建立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首先應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其次,教材的選用應生動有趣,適合學生的特點。以體育活動為媒介培養學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體榮譽感。
1、學生的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諸因素中最明顯的一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樣的教材,同一教學內容,有的學生練習的很認真,而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興趣不同,由于沒興趣而導致心理活動水平下降,身體運動技能未能激活,大腦處于抑制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活動,就可能會出現意外傷害事故,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學生的性格類別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性格可分為兩種:內傾型和外傾型。如忽略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會造成前者“吃不飽”后者“吃不消”的情況,結果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為使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和個性充分發展得到統一,應按學生的個性分組進行教學(可以興趣或性格分組)。
1、興趣分組法即按學生興趣選擇,組成各教學小組。這樣,教師在課上的組織與安排,就能得到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易于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能夠盡情運動、享受,身心都會得到有益發展。
2、性格分組法即按照性格類型(內、外向型),分組教學。由于該法是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進行因材施教,這就使教師能較容易地控制課的密度和運動量,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總之,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把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擁有完善的個性和人格,讓每個孩子都成為體育教學中生動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