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雪, 老錦雄
(1.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市中醫院,廣東佛山 528000;2.佛山市中醫院,廣東佛山 528000)
神經性耳鳴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病,患者表現為主觀地感覺到一側或者雙側耳內不同程度的鳴響,多伴有患側聽力的逐漸衰退。伴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老齡化趨勢、工作生活的負擔壓力以及環境噪聲污染等,本病發病率愈發增高,并可導致患者失眠、眩暈、記憶力下降等,嚴重影響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若長久失治甚至可引發對語言的判斷識別能力減弱、聽力完全喪失等臨床癥狀。西醫治療本病,主要通過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的藥物以及手術等方法。而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外治法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為了進一步豐富神經性耳鳴的針刺處方,明確蜂針聯合溫針灸治療本病的臨床意義及推廣價值,本研究觀察蜂針聯合溫針灸對患者耳鳴、聽力及抑郁情緒的干預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及耳鼻喉科門診收治的60例明確診斷為神經性耳鳴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學》[1]制定神經性耳鳴診斷標準:無外源性刺激的前提下,患者自感一側或雙側耳內鳴響,或高或低,或持續或間歇的存在,每次持續時長大于5 min,患者睡眠及心理、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干擾。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神經性耳鳴的診斷標準;②病程3~12個月內;③年齡20~60周歲;④未使用其他治療方法;⑤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合并耳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②其他原因致耳鳴的患者;③合并心腦腎重大疾病的患者;④試敏后對蜂毒過敏的患者;⑤不能配合治療及評價的患者。
1.5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71125),每日1次,每次10 mg;甲鈷胺片(華北制藥廠生產,批號:161108),每日3次,每次0.5 mg;共服藥4周。
1.5.2 治療組 取患側的翳風及聽宮進行蜂針治療,采用活蜂(中華蜜蜂,由佛山市中醫院門診提供),每次1只/耳。運用一根蟄針刺2個穴位的方法,當蜇針刺入翳風后,即刻用鑷子將蜇刺完整拔出,再刺入聽宮,留針10 min后拔蟄針(下次則先針聽宮穴,交替使用)。然后,囑患者取仰臥位,選擇雙側太溪、足三里,百會及患側完骨進行溫針灸治療。蜂針每周1次,溫針灸隔2 d治療1次,共治療4周。
1.6觀察指標①氣導平均聽閾水平(0.5 KHz、1 kHz、2 kHz);②耳鳴程度評分:參照《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2]擬定,根據患者的總得分將耳鳴的嚴重程度分為5級,總得分越高,評級越高。表明患者的耳鳴程度越重;③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
1.7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2]制定。痊愈:耳鳴消失,且聽力恢復;顯效:耳鳴明顯緩解,評級下降2級及以上;有效:耳鳴稍微減輕,評級下降1級;無效:耳鳴仍然存在,癥狀無變化。
1.8統計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治療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7.33±13.69)歲;病程(6.10±1.45)月;患耳:左10例,右12例,雙耳8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6.23±11.52)歲;病程(5.56±1.28)月;患耳:左13例,右10例,雙耳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耳鳴程度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氣導平均聽閾水平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氣導平均聽閾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氣導平均聽閾水平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氣導平均聽閾水平差值更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氣導平均聽閾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ean air conduction auditory threshol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L/dB)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氣導平均聽閾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ean air conduction auditory threshol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L/dB)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差值18.80±1.56②7.43±6.02 N 30 30治療前41.06±7.31 41.37±5.29治療后22.27±3.40①②33.93±3.02①
2.3 2組患者耳鳴程度評分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耳鳴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耳鳴程度評分均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在改善耳鳴程度評分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耳鳴程度評分差值更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SDS評分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在改善SDS評分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SDS評分差值更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耳鳴程度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innitu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耳鳴程度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innitu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差值9.60±1.75②6.23±1.30 N 30 30治療前15.17±1.44 15.70±1.32治療后5.57±0.86①②9.47±0.97①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D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D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差值13.43±7.73②7.13±8.47 N 30 30治療前53.13±6.35 53.43±7.64治療后39.70±3.41①②46.30±3.12①
2.5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4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為66.67%。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p/%)
神經性耳鳴屬中醫學“蟬鳴”、“耳鳴”等疾病范疇,多與感受外邪,臟腑功能不足或亢盛相關。外感邪氣侵擾耳竅、肝膽之火上襲及膽郁痰蒙內閉,可導致耳脈閉而不通;而腎精耗損、脾胃不足等亦可使耳竅失于濡養而發病。腎開竅在耳,臨床中醫家多認為本病病機是腎精不足,耳竅失養所致。現代研究[3]發現,耳鳴的出現可能與神經傳導通路障礙或聽覺中樞系統病變有關。聽力的下降可改變突觸輸入信號,這可能誘使聽覺系統發生超敏反應,這種自發放電活動若被聽覺中樞錯誤地視為聲音[4,5],則會產生耳鳴。本病的治療西醫多為對癥處理,臨床療效差異較大。長期的耳鳴對患者的精神情緒可以產生明顯的影響,如煩躁、焦慮、抑郁等,進而對家庭和工作造成不利的后果。中醫醫家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神經性耳鳴進行治療,對本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蜂針治療疾病的病案,古人發現被蜜蜂叮蟄過后,一些神經疼痛麻木的癥狀即會減輕,因而意識到了蜂針的醫療價值。現代醫學研究[6-8]發現,蜂毒具有提升人體免疫功能,加速清除體內代謝產物的功能。蜂毒肽是蜂毒主要的活性成分,可誘導細胞凋亡程序,抑制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減慢神經纖維沖動傳導的速度,另外還有改善血流速度、消炎的作用。聽宮為小腸經入耳內的所經之處,為其與膽經和三焦經的交會穴。本穴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可助脈氣深入耳內,對此處進行蜂針治療可調理各陽經的血氣,通竅聰耳。翳風為三焦經穴,為手足少陽之會,有相關動靜脈的分布并且耳大神經及面神經從其深部穿過。研究[9]發現,對這兩個穴位的針刺可對腦干聽覺核團神經元產生影響,可調節聽皮層的功能。本療法利用蜂針對聽宮和翳風二穴進行蜂毒的注射,對聽力傳導通路進行刺激,使自發電活動受到抑制,減少其異常放電,達到改善耳鳴的目的。蜂毒療法藥效持續時間為3~5 d,這種持續的作用或許可使聽覺通路紊亂的自發放電活動狀態得到糾正。
完骨是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經交會穴,可治療頭痛、頭風、耳鳴。溫針灸完骨可促進淋巴液的循環及改善血液的供應,改善耳內循環,對聽覺的誘導有積極作用[10]。百會為陽經匯聚之所,聯通周身經穴,調節各經經氣,灸一穴而益百脈,可促使精氣上輸于耳竅,對大腦的生物電活動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太溪穴為腎之原穴,灸之可補益先天,滋腎開竅,止鳴復聰,交通心腎,寧心安神。灸足三里可補益后天而升清陽,調脾胃而補氣血。精氣上榮于耳,耳竅得榮則耳鳴自然消退。對百會與太溪、足三里的溫針灸是從整體觀念的角度,對機體功能進行有效的調動,對人體的精神狀態能夠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蜂針結合溫針灸治療神經性耳聾療效突出,不僅有助于減少患者耳鳴的癥狀,改善聽力,而且可以明顯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是一種綠色安全的療法,值得進一步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