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燕
〔摘要〕在教育“特別孩子”的過程中,巧用心理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他們的內心,接著,可以運用強化理論,及時幫助他們打開心結,化解心理障礙;可以運用海格立斯效應,令其感同身受;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挖掘其潛能。這樣,對最棘手的“特別孩子”,用“心”培育,也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關鍵詞〕海格立斯效應; 強化理論;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9-0056-03
一、特別表現
案例1:張同學,在上課時隨意走出座位,騷擾其他同學,拿別人的文具,或把自己的垃圾放到別人的抽屜里,或者直接躺在地上。更嚴重的是,他以欺負別人為樂,隨意動手打人,隨意破壞別人的東西……
案例2:全班同學都在做早操,只有吳同學站著一動不動,任憑什么人勸說,他就是不動。
案例3:曹同學整天只顧低頭玩玩具或文具,對周圍的事充耳不聞,更不要說上課聽講了。
面對這樣的學生,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多用愛心、耐心、恒心去教育和關心他們外,還得加上一點,就是心理學的知識。
二、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特別心理”
要教育學生,就得先了解學生。這些學生所表現出的另類行為的背后,肯定隱藏著一定因素。只有了解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的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下面分析這些學生出現另類行為的不同原因。
案例1中,因父母工作忙,該生一歲半就被送進幼兒園,得到的父母的教育和愛比同齡人少了很多,令其心里產生被遺棄和不滿的感覺。加上生性好動,自然而然就容易用過激的行為來宣泄內心的不滿。剛開始,他做出的種種出格行為的目的是想引起老師的關注,想從老師那里獲取缺少的母愛。但事與愿違,他這種過激的行為往往招來的是老師的批評和父親的打罵。每次被父親痛打后,他又把這種不滿的情緒轉移到別人的身上,用打別人的方式來宣泄。隨著四年多“求愛”的失敗,現在其心里剩下的只是報復。
案例2中,該生不是不想做操,而是害怕自己做錯,招來同學們的嘲笑,怕被人看不起。
案例3中,該生的父母、外婆在家整天數落他的不是,特別是外婆,不但把他的缺點放大好幾倍,整天對他嘮叨不停,而且還在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面前數落他、貶損他,使他無地自容,自慚形穢。他只好沉迷于玩玩具,把自己封閉起來。
三、運用心理學知識,對癥下藥,收獲“特別花開”
(一)運用海格立斯效應, 整治歪風邪氣
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利弊,像海格立斯效應,一般人都認為它是一種教唆他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不好的方法,不提倡使用。但只要能掌握它的度,利用這種效應同樣能發揮很好的教育作用。在“特別”的教育管理中,我運用海格立斯效應去教育他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整治了班中的“歪風邪氣”。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令其身受同感,是很重要的。
案例1中的張同學,以往他每次犯錯,老師對他只是進行口頭批評教育,他總是左耳入右耳出,過了一會兒又重犯,所以效果很差。針對他的特殊情況,我運用心理學中的海格立斯效應對他進行教育,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張同學無緣無故地在趙同學的作業本上亂涂亂畫。趙同學哭著向我投訴。看著被畫成“鬼畫符”的作業本,一股無名之火直竄大腦,我恨不得一個巴掌扇過去。但我還是強壓著怒火,把倆人叫到跟前。我讓張同學把作業本拿出來,讓趙同學學著張同學在他的本子上亂畫。當趙同學動手畫本子的時候,我發現張同學表現得非常生氣,而且心痛地流下眼淚。當趙同學畫完后,我把本子給他看,說:“你看到別人糟蹋你本子的時候,你的心里是不是很難受,很生氣?”他點頭默認了。我又把趙同學的本子打開,把兩本本子平放在講臺上,說:“在這里不只你一個人心里難受,趙同學的心里也難受。老師看到這兩本本子都畫成這樣,我的心比你們倆還痛。你們都是同學,作業本都是為我們服務的好朋友,我們是不是要好好愛護它呢?”張同學默默地點點頭。接著我說:“希望你以后別做這種令人難受的事情,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張同學知錯地點頭。通過這一次教訓,張同學真的沒有再做這種事情。令我更加欣慰的是,在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我耳邊忽然傳來張同學教育其他同學的聲音,“你不要這樣對待別人,你這樣對待別人 ,別人也會這樣對待你……”海格立斯效應不僅在張同學的身上起到作用,在其他同學的身上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全班減少了很多故意戲弄或打人的事情。
(二)運用強化理論,化解心理障礙,為其樹立信心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行為修正理論或行為矯正理論。強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規律,對人的行為予以引導,并加以規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通過行為的后果反饋給行為主體這種間接方式來實現的。人們可根據反饋的信息,主動適應環境刺激,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案例2中的吳同學,一年來之所以從不做早操,就是因為心里一直擔心做得不好被同學們嘲笑。我了解到他的“心病”后,決定先幫他打開心結,再從“病”根處著手醫治。在班會課上,我讓全班同學回答這個問題:“每天做早操時,吳同學總是站著不做,你們會嘲笑他,還是他做操但動作不是很規范,你們嘲笑他?”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響起響亮的聲音:“他站著不做操,我們才笑他。”吳同學一聽,立即露出驚訝的眼神。接著我又故意問:“你們真的不會嘲笑他的動作不規范?”響亮的回答又一次充滿了整個教室,“不會。”這時吳同學的臉上像綻開的鮮花一樣燦爛。隨后我故作神秘地說:“我有一個秘密,現在告訴大家,但你們不能告訴別人,更不能取笑老師。其實老師我也不太會做操,從明早起,我就和吳同學一起站在隊伍的后面學做操。你們誰做得規范,誰就是我的老師。”第二天,吳同學和我站在隊伍的后面,音樂響起的時候,吳同學終于做操了。我立即表揚他做得好,有時自己還故意做錯動作,說:“原來你做得比老師還規范,你是我學習的榜樣。”做完操后,他悄悄地跟我說:“老師,你跟著我做,就不會做錯了。你有哪些不會,我來教你。”儼然一個小老師的樣子。在他的影響下,全班同學做操的動作越來越規范,個個都爭著要當我的老師。其他老師都表揚我班同學,說同學們做操的動作在全年級中是最規范的。
(三)運用積極心理學,挖掘潛能,促其進步
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在實踐中擴展和培育這些品質。我國古代圣賢也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說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教師應該想辦法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促其進步。
案例3中的曹同學屢遭失敗的打擊,從而產生自我封閉的心理。針對他的情況,我運用積極心理學,把他的潛能挖掘出來,促其進步。我發現曹同學每次玩玩具時表現得非常專注,而且還能把拆散的玩具重新拼裝起來。我抓住這一點,在一節語文課上,我發現曹同學又在玩玩具,就停下來對全班同學說:“曹同學上課不聽講,這一點做得不對,但他卻沒有影響老師和同學們上課,說明他是一個有公德心、心地善良的人。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感謝。”他一聽到老師、同學們在表揚他,立刻抬起頭,睜大眼睛驚訝地看著我。我知道我的做法已觸動他的心,接著又說:“他不但有公德心,而且他更擁有一股強大的毅力。他能幾個小時專注于玩玩具,更令我佩服的是,他能把拆散的玩具重新拼裝好,這說明他的頭腦非常聰明。如果他能把這些精神用在學習上,將來他肯定是一個出色的機械師。”我發現這時的他兩眼發光,臉上露出久違的微笑。緊接著我又說:“要想成為一名機械師,必須要懂很多知識,所以曹同學趕緊坐好,專心聽課,不然將來你就成不了機械師,那就大大地浪費你這個人才了。”他一聽,立刻坐得端端正正,整節課都能專心致志地聽課。我還做好他家人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把常對他說的批評嘮叨語變成表揚關心的話語。每當他有一點兒進步,我就大力表揚,在校我直呼他為機械師,以此來激發他的積極性。漸漸地,他的積極性提高了,對各方面也感興趣了,學習很快也進步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
要提醒的是,以上種種做法,不但要建立在老師對學生愛的基礎上,還要爭取到家長的密切配合,才能得以順利開展,收獲成效。
教師靈活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了解“特別孩子”的內心,及時幫助他們打開心結,化解心理障礙。進而用心理學的知識,挖掘他們的潛能,喚醒“自我期望”,重新燃起希望的信心,一定會推動他們奮發向上。“特別”一定會變成“杰出”。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第二小學,東莞,523476)
編輯/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