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恩 劉森梅
摘 要: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方法存在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的選擇缺乏自主性、僵化地使用問卷調查、以客位視角機械地進行調研等困境。按照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應精心選擇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在參與觀察中扮演“特化角色”,采用無結構訪談法,以主位和客位視角相結合的方式理解調查對象。
關鍵詞:田野調查;社會實踐;人類學;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79-02
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是人類學家進行資料搜集的一種常用方法,亦稱實地調查。田野調查主要采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理解,并從整體的視角認識問題。田野調查主要分為準備階段、開始階段、調查階段、撰寫調查報告階段和補充調查階段。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步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以鍛煉自身能力、體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學習方法。目前,許多高校都比較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積極結合時代主題舉辦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誠然,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雖開展得次數多、范圍廣,如火如荼,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委,大學生社會實踐方法缺乏專業性和科學性恐怕是最為根本的原因。本文將就大學生如何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來化解社會實踐方法上的困境,以提高社會實踐的成效,闡述自己的見解,以就教于方家。
一、遭遇困境: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校中的大學生展開調查研究。調研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方法普遍存在如下困境和不足。
(一)選擇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的自主權有限
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上是由學校安排,學生在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的選擇上往往缺乏自主性。首先,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的主題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政治導向,比如志愿服務、紅色教育、鄉村支教、精準扶貧等。毋庸置疑,這些實踐活動確實甚為重要,具有無法取代的教育作用。但若完全囿于此,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的創新和發展,無法引導大學生構思出更多與自身專業相關的特色實踐活動。其次,學校為了方便組織管理,通常會為學生安排好調研地點。此種做法雖有利于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但卻無形中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實踐地點,無法發揮他們的創新性和積極性。
(二)僵化地使用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是目前社會調查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是調查員將問卷發放給被調查者,由被調查者自己閱讀和填答,然后再由調查員回收問卷的方法[1]。問卷調查是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使用得最為普遍的方法。但是,他們在運用問卷調查時顯得過于機械和僵化。其一,大學生多是根據網絡資料或者生活經驗機械地設計問卷,結果導致問卷的設置、組織和編排多有不足,問卷中的選項不齊全、語句含義模糊等問題也較為普遍。其二,在問卷發放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僅是隨機發放問卷,沒有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符合要求的調查對象,存在相當的盲目性。其三,在整理調查問卷時,大部分學生傾向于使用定量分析,而較少采用定性分析。雖然定量分析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結論直觀簡潔,但是僅單純地采用定量分析,忽略定性分析,則會導致分析結果過于表面化、片面化,以至于難以揭示問題的本質。
(三)以客位視角機械地進行調研
“客位視角”是指調查員保持“局外人”身份,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觀念對調查對象進行理解的視角[2]。據筆者所知,在進行社會實踐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訪談和記錄所調查的事物,并根據其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以及自我積累的社會經驗去看待和理解問題,而極少從當地人的視角,即主位的視角去理解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在進行問卷調查時,大學生完全按照調查對象填寫或者講述的內容進行記錄與整理,沒有進一步探究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更沒有深入探索現象背后的本質。其二,大學生多是通過結構式訪談法采訪調查對象,沒有與調查對象進行廣泛而自由的無結構式訪談,結果是他們一直作為“局外人”,只是記錄自己聽見或者看見的表面內容,無法以當地人的主位視角來理解和解釋所調查的事物。
二、他山之石:田野調查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
田野調查是指研究者親自進入某一社區,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段內通過參與觀察、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是人類學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其最重要的研究方式是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筆者認為,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可有效化解大學生社會實踐方法的困境。
(一)精心選擇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
確定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當前多數大學生的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是由學校確定,結果導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消極被動、敷衍應付。其實,按照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之前須做充分準備,特別是實踐主題和調研地點的選擇務必要認真對待。在確定實踐主題時,大學生不能抱著敷衍的態度被動地接受學校的安排,而須仔細考慮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特色,選擇自己有優勢的實踐主題。當然,大學生也不能一味追求創新性,而造成調研計劃成空中樓閣,根本無法開展。在選擇調研地點時,大學生切忌追求熱點,盲目跟風,而應考慮調查地點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綜合分析自身可以調配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確保調研活動能夠順利完成。
(二)參與觀察中扮演“特化角色”
參與觀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場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特化角色”是研究者掩蓋或者淡化自己本來的身份,充當一種與調查環境、調查對象相協調的其他角色,從而更好地實現調查目的[3]。
參與觀察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值得借鑒的方法。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多是使用問卷調查來獲取資料,而問卷調查又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所獲資料的真實性也令人質疑。假如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借助一定的社會資源隱藏或者淡化真實身份,讓自己與調查對象生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記錄調查對象的真實表現和真實想法,熟悉調查對象的習性,體驗調查對象的情感,堅持做到眼里多觀察、心里多記錄,調研效果可能就會事半功倍。大學生在田野調查中扮演“特化角色”,不僅可以贏得調查對象的信任,讓他們敞開心扉,以獲取更多真實而詳細的信息,還能夠從當地人的視角對資料進行解讀,進而提高調查結論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三)采用無結構訪談法
所謂無結構訪談法,亦稱深度訪談,是指訪談者不依據事先設計的問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個訪談的主題和范圍,由訪談者與被訪者圍繞著這個主題或范圍進行比較自由的交談。無結構式訪談具有自由、彈性較大的特點,能夠充分發揮交談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創造性,也會使調查對象更加信任調查人員,在交流過程中闡述更多的真實想法。
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多是采取結構式訪談法對調查對象進行訪談。結構式訪談是高度標準化的,對所要采訪的問題、提問的方式和次序都有嚴格規定。這種訪談方式限制了交談雙方的思維和交談內容,不利于大學生獲取更多真實信息。因此,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應借鑒和引入無結構式訪談法。大學生可事先圍繞著所要調研的問題擬個訪談提綱,掌握一些訪談技巧,在訪談中對調查對象多進行一些啟發式的引導、間接式的提問。大學生最好能提前探知訪談對象的性格和喜好,盡可能營造一種相對舒適而自由的交談環境,讓訪談對象放松警惕、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無結構式訪談有利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能夠培養大學生多問“為什么”的意識,訓練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同時,無結構式訪談法收集的多是定性資料,有助于大學生進行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僅通過問卷調查做定量分析的缺陷。
(四)主位和客位研究相結合
人類學中的“主位研究”是研究者身處調查對象的社會文化之中,基本不添加自己的主觀認識,盡可能從當地人的視角去理解當地各種文化現象,被稱為“局內人”。“客位研究”是研究者身處調查對象的社會文化之外,以外來觀察者的視角對調查對象的行為原因和結果進行解釋,稱之為“局外人”[2]。
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常不自覺地用自身的文化邏輯去理解和解釋所碰到的事物,即以“客位視角”進行調研,其結果往往導致調查結論存在偏差,甚至完全誤解。其實,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要求調研者須擺脫自身的文化束縛,盡可能從當地人的角度去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按照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大學生須與被調查者共處一段時間,通過細心觀察和深入訪談了解調查對象的真實情感和實際想法,須學會從被調查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然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因時間、人員、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多是走馬觀花式地進行問卷調查和采訪,根本無法長時間進行調研。鑒于此,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可采取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即在社會實踐中依然以使用問卷調查為主,同時有意識地采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法獲取更多的信息,并嘗試從調查對象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所調查的問題,揭示問題的本質。
總而言之,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能夠有效化解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困境,大幅度提高社會實踐的信度與效度。首先,在進行社會實踐之前,精心選擇調研主題和調研地點,能夠讓大學生避免社會實踐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實提高社會實踐的現實意義。其次,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法,能夠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靈活而深入地開展調查,顯著提高調查資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最后,主位和客位相結合的視角能夠讓大學生從當地人的視角對資料進行解讀,進而提高了調查結論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現代社會調查方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130.
[2]楊國棟.田野調查方法在編修地方志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地方志,2007(7).
[3]江帆.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