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明
摘 要:大學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必須要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161-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傳承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高校要適應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強化理論武裝,多途徑并舉,努力使青年學子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能夠承擔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
(一)政治思想趨向現實
1.理想目標更為實際。在當代青年中,大學生是富有時代激情和個人理想的群體。但當代青年學子對脫離實際、過于理想化的事物普遍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在考慮個人發展前景時會結合國家和時代的發展狀況,盡量把個人理想根植于中國社會實際,避免出現超越個人現實條件、脫離國情社情的理想主義傾向。
2.認知標準重視社會實踐。求知求理是青年學子的顯著特點。當代青年學子對科學文化知識和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更傾向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簡單接受現有的、流行的思想觀點,會用批判、辯證的態度對待現有的社會思潮和政治理論。對權威的論述和政治宣傳不盲從,而是用社會實踐結果來評價理論的正確與否,以個人理性的思考來確定對其是否認同。歸根到底,是以理論能否正確反映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二)價值標準重實用
1.價值主體自我化。當代大學生們更加崇尚自我,在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上,他們更看重前者。強調個人價值觀、價值主體自我化已經被當代青年學子普遍接受和認同。
2.價值方向功利化。當代青年學子多數都能認可集體觀念和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但在看待個人的問題上,卻傾向于集體和個人并重的原則。在為祖國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大業中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追求個人利益已為多數學生所接受和認同。這也成為當代青年學子價值方向功利化的一個標志。
3.價值目標短期化。當代青年學子在考慮個人發展規劃時,雖然會制定長遠目標并將其分解成若干個短期目標,但在努力方向和重視程度上更傾向于近期能夠實現的短期目標。活在當下、追求眼前能夠實現的價值目標成為一種時尚,這也必然導致短期行為有所滋長。
4.價值實現方式多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種思潮的不斷涌現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這在為每一個個體帶來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選擇路徑。青年人是社會最活躍的群體,能夠更為迅速地適應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沖擊,并在其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來面對挑戰和機遇,去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
(三)初步具備了現代社會的思想理念
1.具有開拓進取的競爭觀念。競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時代的主題。“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已成為絕大多數青年學子的追求。他們認為在大變革時代,絕不能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任何墨守成規、維持現狀的懶散思想都將被時代所拋棄。青年人要主動適應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價值追求。
2.強烈的自我意識。當代青年學子普遍對自身期望值比較高。他們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渴望社會和他人對自身的認可與尊重。這也確實能激勵他們努力奮進,不斷前行。但過多地強調自我,有時難免會弱化了個體應對社會和集體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從而導致集體主義觀念的相對淡漠等,利己主義、向“錢”看的思想有所抬頭。
3.民主平等的政治觀念強烈。當代大學生有強烈的民主參與意識,他們強調自己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強調自己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感,強調自覺地參與而不是服從和順應。他們隨著認知水平和道德意識的增強,已不滿足于日常生活上的平等,而是要求起點平等、成才機遇平等和發展空間平等,對于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和一些權力尋租現象深惡痛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
從宏觀層面上看,一是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全球化的到來必然加快世界范圍內各類文化產品的流通速度,這些承載著不同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文化產品正在影響和改造著青年一代。當代大學生既要堅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又要學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所提供的營養,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從而培養出立足于華夏文明基礎上的國際視野。二是科技化帶來的挑戰。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
從微觀層面上看,一是教育內容面臨的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強,傳統的以政治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創新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其反映時代的要求。二是教育方法面臨的挑戰。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一定程度存在理論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差,效果不理想等情況。
三、高校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途徑
(一)理論武裝是先導:準確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延和內涵
1.課堂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加強學科、課程、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幫助大學生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宣傳引導。學校要充分利用學生有線廣播電臺、校報、學校櫥窗、宣傳欄等傳統媒體,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載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微信、QQ、易班等網絡新媒體平臺拓展學生工作領域,加強正面思想引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平臺。
3.活動滲透。以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為契機,組織廣大師生積極參與主題宣講、座談研討、文藝演出等多形式的教育活動,號召廣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銘記歷史、關注社會,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如,紀念五四運動大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專項教育、寢室文化建設、高雅藝術進校園、畢業生文明離校教育等主題活動。
(二)情感認可是基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1.文化熏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都有集中體現。要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的校史、校訓、校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學校精神體現在日常行為中,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示范帶動。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幫助他們提升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熱情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的論點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開放的精神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同樣也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學校同樣要做好學生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強化理論素質,增強服務同學的能力,發揮好引領示范作用。
3.典型引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身邊優秀人物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會轉變為對榜樣的主動學習和模仿。因此,學校要注重樹立典型榜樣,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通過“五·四”“一二·九”評選表彰、畢業生先進事跡報告會、座談會、電臺專訪、新媒體宣傳等方式,分享先進學生的優秀事跡,用榜樣的力量傳播正能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身邊的學習榜樣,把抽象的價值觀理論變成生動、具體的形象。
4.社會協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高校的任務,還需要社會、家庭互補互助。要建立相關工作制度,暢通家長與學校聯系的線上和線下渠道,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配合。主動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學習、生活、獎懲和其他表現,以及學校發展的最新情況,聽取學生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雙管齊下共同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行為認定是目標: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實踐。要將社會實踐與形勢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認知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要廣泛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組建團隊,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社會關愛與公益服務、社會體驗與主題調研等方面,開展政策宣講、就業實踐、企業幫扶、支農支教、環境保護、文化藝術等專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力求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實踐的先行者和宣傳者。
2.志愿服務。要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向著精品化、項目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志愿活動之中。要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廣大學生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走進社區、走向街頭,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清潔家園、助殘幫困、支教助學、關愛農民工子女及空巢老人等為主題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服務更加彰顯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3.制度保障。制度健全、依法治校,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學校章程在內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在制度的修訂、解釋和執行過程中,都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并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來審視各項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的合理性,不斷改進不合理和不合時宜的內容,逐步構建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服務學生全面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