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紅
摘? 要:環境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它是小說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小說閱讀的重要考點之一。因此,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但近五年高考題多考查環境描寫的特點和環境描寫的手法,對環境描寫的作用考查較少,所以我們有必要將這種題型做一個梳理,做到未雨綢繆。本文從小說群文閱讀的角度,梳理并總結了高考小說閱讀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關鍵詞:小說群文閱讀;環境描寫作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1
一.群文閱讀? 梳理作用
1.交代人物活動背景,揭示社會關系。《林黛玉進賈府》中“又行了半日,……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
分析:連用幾個“大”字突出賈府的氣派,“敕造”一詞暗示其富貴的來源以及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同時交代了人物活動的背景。
2.突出表現人物某種性格特征。《林黛玉進賈府》中“一時進入正室,早有許多盛妝麗服之姬妾丫鬟迎著……”
分析:這是借黛玉一雙慧眼對賈赦居住環境的描寫,“早有許多盛妝麗服之姬妾丫鬟迎著”格外突出賈赦乃好色之徒。
3.烘托小說的悲劇氛圍,揭示小說主題。《祝福》巧妙地選取了冬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雪”,集中筆墨進行描寫,并貫串全文。第二次是在“我”聽聞祥林嫂死訊后:“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沉寂。”作者描寫雪花之沉寂,烘托祥林嫂之死的凄涼與“我”深夜沉思的悲憤。第四次出現在小說尾端:“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突出表現了雪花的猛烈,一片白茫茫,寄托了作者對社會悲劇最沉痛的哀思。烘托出一種蒼茫、悲傷的氛圍,對小說主題具有揭示作用。
4.暗示社會環境。《祝福》中“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分析:透過一些關鍵詞“最像年底”、“鈍響”、“震耳的”等不難看出這段環境描寫給人一種陰沉和壓抑之感,它正是為了向讀者突出表現魯鎮這個地方是一個比較落后,維護舊傳統的地方,為后面的故事情節做好了鋪墊。
5.渲染緊張氣氛,暗示人物命運。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里面寫到林沖初到草料場時,天氣正逢嚴冬,“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
分析:林沖初到草料場,寫風雪初起,“彤云”、“朔風”,還有“卷下一天大雪”渲染了蒼茫、雄渾的氣氛;也暗示了林沖多舛的人生命運。
6.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風雪”的描寫,正是因為風大雪緊,天氣寒冷,林沖才要去買酒;正是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被壓塌,他才會去山神廟過夜,反之,就不會聽到陸虞侯等的談話,也就不會殺敵報仇,投奔梁山。正是因為風大雪緊,林沖到了山神廟后,才用石頭擋住廟門;才會從陸虞侯等人口中得知真相。
二.高考對接? 典例剖析
1.莫泊桑《兩個朋友》
問題:請簡要分析畫線句“瓦雷良山的炮聲響起來了”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這是典型的社會環境描寫。①有炮火聲就說明有戰事,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普法戰爭)。②多次提到“炮聲響起來了”渲染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同時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從開始兩個朋友釣魚的開心到后來轉為對戰爭的厭惡。③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正是因為有戰事,所以才有后面兩個朋友去釣魚而被敵軍發現并捉拿的情節。
2.趙愷《木笛》
問題:文章中對“雪”的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分析:這是典型的自然環境描寫。①對雪的描寫,渲染了蒼茫、悲壯、肅穆的氛圍。②雪是潔白無瑕的,對雪的描寫有助于烘托人物性格,突出小說主人公朱丹擁有純潔無瑕的心靈和高尚的民族精神。③下雪這一自然環境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為后文人物形象的刻畫做了鋪墊。
3.余顯斌《月白湖蕩》
問題:小說開頭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六月,湖里綠了一片,綠的是葦草,是荷葉,是其它水草。水草下當然有魚,有蝦。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滿嘴都是蓮藕的香味。
分析:這是自然環境描寫。①描寫了風景優美的湖蕩,交代了人物活動的場所。②烘托人物形象,美好的環境描寫有利于突出表現主人公棒子的聰明機靈和新四軍戰士群體形象的美好。③開篇的這段環境描寫不僅照應了小說標題“月白湖蕩”,同時也為小說增添了幾分詩意美。
4.凌叔華《小哥兒倆》
問題:小說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對情節發展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這是剛剛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還帶著露珠兒,……。樹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鬧著飛上飛下地玩,……丁香滿滿開了花,……溫和的日光鋪在西邊的白粉墻上。
分析:這也是自然環境描寫。①描寫了“草兒、鳥兒、花兒”等美好的景象,突出了春日生機勃勃的特點。渲染了一種生機無限的氣氛,為后面人物的心情變化埋下了伏筆。②對“日光”和“西邊的白粉墻”的描寫,為后文二乖發現小貓這一情節做了鋪墊。
綜上所述,環境描寫對于一篇小說來說起著重要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三言兩語的環境描寫,有時就可以交代出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暗示一定的社會關系。小說中或在開篇或在中間或在結尾部分的某一段環境描寫往往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著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有時看似無心之筆的一點環境描寫卻能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也有時某一處不起眼的環境描寫卻能起到揭示或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3
[2]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