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內蒙古為例,分析了當前全區生態環境現狀,簡要分析了生態環境存在問題的成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對進一步做好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環境;內蒙古;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15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er Mongol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igude
(Alxa Leagu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lashan Inner Mongolia 750306,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district, brief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in a targeted manner, and has a positive practical guid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whole distric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于我國華北地區,界于37°24′-53°23′N,97°12′-126°04′E之間,總面積118.3萬km2。屬于典型高原型地貌,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等地貌,以溫度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嫩江、西遼河、額爾古納河四大水系。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礦山開采、旅游無序開發、過度放牧等問題突出,在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對內蒙古開展的草原生態環境問題專項督察時發現,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仍然脆弱,中、東部地區草原面積呈減少趨勢,全區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草原牧草產草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整治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1 內蒙古生態環境現狀
1.1 生態環境污染情況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內蒙古生態環境承載力日漸不足,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不協調問題凸顯。目前生態環境污染情況主要表現為:(1)礦產資源開采失衡。地區煤礦存在過度開采、掠奪式開采問題。例如,烏海地區自1958年以來,生產出了數億噸中煤和煤矸石等,60余年的堆積占用了許多土地面積。煤炭開采導致地面塌陷、地下水位降低,存在植物因缺水而死亡,破壞生態平衡。煤矸石的露天堆放釋放大量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以及揚塵和粉塵等,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2)草原面積退化。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草原面積13.2億畝,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減少至11.82億畝,90年代下降到10.37億畝,其中,科爾沁、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等五大草原中,烏蘭察布草原土地沙化最嚴重,科爾沁、鄂爾多斯和烏蘭察布三大草原退化十分嚴重。(3)河流污染。根據《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區I-Ⅲ類水質斷面(點位)占47.1%,劣Ⅴ水質斷面(點位)占19.3%,總體呈輕度污染,由連續7年中度污染向輕度污染轉變,I-Ⅲ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點位)占比分別下降5.5和2.6個百分點。其中,西遼河為重度污染,灤河干流和海河五級支流黑河、亮子河、貢格爾河水質為中度污染。全區湖庫水質總體評價為重度污染。(4)水土流失。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為62.9萬km2,其中,風力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達83.72%。
1.2 居住環境污染情況
根據《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市12個盟市中,細顆粒物除興安盟日均值全部達標外,其他盟均超標,呼和浩特市超標率達10.4%;可吸入顆粒物日均值均超標,烏海市日均值為123μg/m3,超標率達20.3%;二氧化硫除烏海市外其他盟日均值達標;二氧化氮除呼和浩特和包頭市外其他盟日均值達標;一氧化碳全部達標;臭氧濃度同比上升,其中呼倫貝爾和烏海市超標。總之,除烏蘭察布、錫林郭勒、通遼、興安和呼倫貝爾外,其他7個盟大氣不達標,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臭氧和細顆粒物。全區平均降塵量為15.54t/km2·月,錫林郭勒盟降塵最高。全年發生沙塵天氣11次,高溫天氣持續,大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暴雨、洪澇、冰雹及雷電災害。
2 內蒙古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原因
2.1 自然環境脆弱
內蒙古深居內陸,東部有山脈阻擋,全年降水量少,氣候干旱,水源缺乏,干旱的氣候,松散的地表物質和沙塵大風吹揚等,構成了全區荒漠化形成和擴展的地理、氣候成因。此外,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為暴雨,地面植被少,構成了水土流失的自然成因;常年氣候干燥,降水量遠低于蒸發量,使得地下水以排泄為主,這些因素也是導致全區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因素。
2.2 過度經濟開發
除了客觀上脆弱環境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外,主觀上的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才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全區人口數量的增加,低效的勞動生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及其物質消費,導致過度開坑、超載放牧,資源匱乏和生態資源破壞等問題。此外,“散亂污”企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單位產值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處于高位,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大水漫灌、重灌輕排的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本就水資源匱乏的得不到很好利用,加劇水土流失、土壤次鹽漬化問題。
2.3 保護措施不力
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生產生活需要,以及牲畜放牧需要,耕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5900余萬畝擴展到1.2億畝,總耕地面積占可利用草場58%,廣種薄收、超載放牧的粗放式、掠奪式經營管理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此外,歷史欠賬多、治理任務重,多領域、多類型生態環境問題疊加,加劇后期修理成本和治理難度。
3 內蒙古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近年來,內蒙古生態環境在全區各部門和群眾共同努力下,生態環境整體狀況趨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及原因分析,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3.1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全區應結合自身區位、能源等實際,嚴格落實國家關于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淘汰力度,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和綠色GDP政策,加強對區域內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清潔生產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通過財政、稅收等形式大力扶持新興環保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針對地區生物制藥、煤炭以及稀土等行業的發展規模和特點,積極引進清潔生產模式,加大煤炭資源的清潔利用,以煤治氣、煤制醇醚燃料等技術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風能發電等,推動科技創新投入,擴大風力發電的占比。完善綠色GDP考核體系,發揮考核“指揮棒”的導向功能和作用,糾正單一經濟考核形式,把綠色經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
3.2 切實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
針對全區地廣人稀,氣候及地理特點,切實加強全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護區、江河洪水調蓄區和防風固沙區等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大生態功能區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組建由財政、生態環保、發改委、稅務等部門牽頭的生態功能區保護領導小組,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和管理的領導力。對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要堅持生態平衡原則,停止導致可能引起生態功能退化的經濟開發和建設;對功能區內超出生態功能承載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對已經遭受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組織生態環保領域專家參與修復重建,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如做好騰格里、烏蘭布、巴丹吉林等沙漠治理,切實從源頭減少沙塵暴的發生率。
3.3 提升群眾生態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為此,全區各級政府應加強生態環保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通過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媒介,加強《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環境保護法》《內蒙古自治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內蒙古自治區2019年地下水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宣傳,積極引導普通群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中。針對區域內重點排污企業要定期做好環保信息公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前要做好環境影響評價等,切實保障群眾的環保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利用12369環保舉報電話,鼓勵群眾就身邊的環保違法行為進行舉報。通過環保宣傳周的系列活動的開展,增強群眾生態文明理念和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紅格爾,滿特格爾.國家新時期宏觀政策視角下的內蒙古生態環境建設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4):11-12.
[2]劉洋.內蒙古生態環境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5(6):264-265.
[3]王宏,武斌.內蒙古生態環境問題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3(20):103-104.
收稿日期:2019-05-23
作者簡介:布日古德(1982-),男,蒙古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