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群
貴州省貴定縣新巴鎮教育指導站
現行中小學美術教材中,剪紙也有了明顯的量增加,且內容不同,風格迥異,這意味著剪紙在美術教學中的審美取向、社會地位得到了重新審視和切實回歸。文章主要圍繞小學布依剪紙校本教材的編制與運用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價值。
作為勞動人民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創造,并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民間剪紙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理念和精神訴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以成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和本土文化的組成部分。2003年,剪紙被文化部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行中小學美術教材中,剪紙也有了明顯的量增加,且內容不同,風格迥異,這意味著剪紙在美術教學中的審美取向、社會地位得到了重新審視和切實回歸。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不少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其中不少的還是改行過來的)缺乏剪紙理論知識,缺少剪紙教學的熱情,更談不上剪紙的創作。長此以往,剪紙內容形同虛設,剪紙教學仍然得不到應有的足夠的重視。
1.勤奮好學,提高自身素質。剪紙藝術植根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不受功利思想的制約,體現了民間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強調直觀、意念對現實的肯定與升華,重視對物體多角度、多瞬間認識。剪紙創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更主要的可以是引導人們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培養學生親近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和繼承發揚民間藝術責任感,是美術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之一,所以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將來更詩意化地生活,美術教師平時要多逛書店,多上網,多看一些剪紙理論專著作,多作一些剪紙活動的的嘗試,從而提高理論素養,增進教學技藝。只有自己懂剪紙,會剪紙,會創作,才能現身說法,讓學生感同身受,才能懂得怎樣揣摩與品味,怎樣構思與修改,進而產生模仿的沖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轉變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我國的剪紙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剪紙實物是南北朝的《對馬》,從作品剪制的熟練程度看,年代可能更久遠。在這期間,它在民間的傳承方式是母帶女,師帶徒的臨剪。自從剪紙成為美術課程的一部分后,其教學的方法基本是延用著這些做法。但是,如何傳承我國剪紙傳統,創新現代剪紙技藝,是擺在我們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問題。在剪紙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調動學生情感參與,激發其內驅力,還要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思考中、在合作中、在探究中學習,同時,還要引入時代活水,讓學生暢游其間,享受愉悅。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走出簡單的臨摹學習,增添剪紙創作信心呢?筆者以為:指導學生進行剪紙創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逐步添加法。為使形象變單調為豐富,變平板為活躍,一切作者認為有必要的輔助性象,都可以添加到畫面中。其次,比喻象征法。這種手法不僅表現了作者對生靈萬物擬人化的處理,也表現了他們善于以比喻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想象;最后,簡潔轉化法。這種方法讓學生平時就學做一個有心人,積極收集自己身邊與剪紙有關的各種資料、圖片,為以后的學習創作提供幫助。另外還有快樂游戲法、發散思維法和超現實法。在創作實踐中,有許多學生還會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并不拘泥于其中的一種,這時教師要及時鼓勵、指導、不斷增強其成就感,使學生創造的思想火花更加明亮,從而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3.走出課堂,融入時代生活。即使是校本教材,一學期也不過讓學生學習十幾課時,這樣的接觸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學生的水平的。因此,要積極地創造條件,推動剪紙走入學生的課余視野。首先,鼓勵學生上網查資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有選擇地收集一些剪紙作品,尤其是與學生生活內容有關的、積極向上的剪紙作品,專人負責匯總整理,并在班里的圖書角里進行成果展示,學期結束時再評選一些如“創意收集獎”、“最受喜愛收集獎”、“最豐富收集獎”等獎勵,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剪紙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他們學習剪紙的積極性。另外,組織社團開展活動。剪紙社團是學生剪紙交流、創作的活動中心,是學生課余生活的快樂園地,同時也為平時的課堂教學提供帶頭引導作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剪紙服飾表演、剪紙理論講座、現場剪紙表演等一系列活動,營造剪紙教學氛圍,為孩子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和縱深的空間。
簡而言之,剪紙在美術教學中價值和地位的重視,給美術教學帶來很好的契機。我們并不奢望培養剪紙藝術家,只希望學生能在飛揚的青春中學會感悟、發揮創造力,在未來的歲月中健康美好快樂的生活。我們相信,隨著美術教師剪紙創作水平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學生對傳統剪紙興趣的日漸濃厚和學習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剪紙教學的樂園一定會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