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毅/湖南女子學院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網民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工具——網絡交際語(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簡稱 CMC),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范圍內的網絡交際語變得日益頻繁,各類網絡交際形式,如博客、QQ、BBS等逐步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交際手段。網絡語言由于其豐富多樣、詼諧幽默、溝通便捷的特性,一經產生,便得到了廣大網民的喜愛。與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相比,網絡語言有著太多的變化和特性,因此,也成為了當今中外語言學界持續不斷的研究熱點。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期刊網上,運用主題詞進行檢索,從2009年至2018年,十年間,共有七千余篇論文對網絡交際語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網語的概念、特點、表現形式、形成原因、生成方式、規范及語用、跨學科交叉研究等方面。
網絡交際語伴隨著互聯網而產生,目前,有關網絡交際語概念及其特點的相關研究較多,對網絡交際語概念的理解比較一致。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概念主要是從網語產生的大的語言環境、其分類和特點等方面進行界定;狹義的概念主要是從網絡交際語的具體形式角度進行描述。
經過學者們的研究和總結,網絡交際語的特點一般從其表現形式、來源以及使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就其形式而言,網語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就其來源來說,網語產生于互聯網,由于網民來自天南地北,網語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方言的特性;就其使用而言,網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簡約、風趣、幽默但較為隨意而缺乏規范引導。
網絡交際語主要是網民在互聯網中的交際用語,廣大的網民人數眾多,來源于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擁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別出心裁的創造力。近年來,網絡語言不斷刷新著人們的既有語言認知模式,出現了一大批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學者們關于網絡交際語的表現形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從網絡交際語的文字形式上進行分析,一般分為四個大的類別:諧音類,如數字諧音“1314”表示“一生一世”、英文諧音“嗨皮”表示“happy”、漢字諧音“美眉”表示“妹妹”、方言諧音“灰常”表示“非?!闭Z氣詞諧音,如“哇咔咔”就是模擬笑聲,在不同語境中表示不同的語義等;縮寫類,如 “版聊”表示“在網絡論壇里以發帖的方式進行聊天”、英文縮寫“GF”表示“女朋友”的簡稱等;符號類,如“?_?”表示“什么”、“==b”表示“冒冷汗”等;新詞類,如“錦鯉” 本是一種高檔觀賞魚,2018年國慶期間,支付寶官方微博推出尋找“中國錦鯉”轉發抽獎活動,中獎者即為“中國錦鯉”,引發網友瘋狂轉發?!板\鯉”一詞也因此走紅,成為“好運”的象征,隱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佛系”最早來源于日本某雜志介紹的“佛系男子”,指愛獨處、專注于自己的興趣、不想花時間與異性交往的男人。在國內社交平臺流行后,該詞泛指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的人,表達了一種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生態度,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詞語。
其次是從網絡交際語的語法特征上進行分析,學者張玉玲(2014)認為網語的語法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中英語法合璧化、語句及數字短語化、短語專名化、方言語法普遍化、相同語符重復化、短語或句式模式化等幾個方面。學者牟佳(2019)從詞法變異的詞類活用、語素重疊、詞綴混用以及句法變異的成分殘缺、語序不當、搭配不當和語碼混雜等現象研究網語的語法特征。
伴隨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交際語以迅雷之勢盛行起來。姿態各異、形態萬千的網語層出不窮,學者們一般將網絡交際語的成因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
第一是源于其產生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包括信息技術發展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ヂ摼W的興起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網絡語言的迅速且廣泛傳播提供了場地和技術支持。以青年族群為主體的網民,求新求變,個性獨立為其主要特征,她們標新立異,具有強烈的反傳統意識,網絡交際語千變萬化的形態以及詼諧幽默的特點,與青年網民的特性相契合。學者陳建偉(2008)認為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為網絡文化繁盛提供了文化支撐。后現代主義提倡解構、創新和多元,它的語義解構和消解、口語化、符號化等在網絡流行語中得到了多面的體現。
第二是源于其自身的內部特性。網絡交際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成長于兩片語言沃土;一片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語言;另一片是日新月異的網絡沃土。因此,它既具有自然語言的一般特性,同時也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特點。網絡流行語雖來源于網絡,但卻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大部分的字、詞、句,甚至語篇仍然符合自然語言的表達規范。同時,為了適應網絡的多變性和網民們不斷變化的交際需要,它就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產生出一批批不斷刷新認知的詞匯、短語、句子甚至語篇。還有學者認為仿擬與模因也是網絡語言生成的主要手段。
網絡空間畢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評論,宣泄情緒。由于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網民們發表言論時可以毫無顧忌、肆無忌憚。再加上部分網民素質低下,性格偏激,其言論中出現了很多錯字、別字、不通順語句甚至是臟話等不大規范的情況,擾亂了正常的語言文字秩序,污染了純潔的語言文字環境,亟需改善。面對這些情況,學者們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
學者于根元(2011)建議網絡語言的規范要以交際到位的程度作為衡量規范的唯一標準,它主張是從教育、道德約束以及依法管理這三個方面進行規范。學者鄧文彬(2009)提出了“要符合全民語言發展規律,要有利于交際”的網語規范總原則以及七個具體的原則:必要性、明確性、高效率、普遍性、符合漢語結構規律、注重品位、注意引導。
據此,筆者認為,我們應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去接納它。對于網絡中的不規范用語,我們應該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交際語的法治建設,同時依法加強網站監管;提高網民素質,教育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和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中進行規范用語的教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不規范的網語進行相應的技術處理等。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凈化網絡環境。
網絡交際語新奇有趣,得到了廣大青年網民尤其是大學生們的喜愛。學者陳吉利(2018)、王玉嬌(2017)等均以某高校為例對師范生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顯示雖然上網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了4個小時。
師范生是大學生中未來教師的后備軍,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大使命。他們在網上瀏覽的時間越長,受網絡的影響愈深,特別是在網絡交際語的使用上,難免會出現不規范的情況,這對他們今后的教書育人之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因此,在師范生的教育上,首先要讓他們對自己肩負的使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意識到只有自己使用的語言規范得體,才能更好地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其次要讓他們對網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意識到網絡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他們應該具備較強的分辨優劣的能力。再次,要加強師范生的精神生活建設,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將他們從網絡中解放出來。另外,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為師范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網絡平臺,讓他們在規范的網絡上進行學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