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梅/廣州大學法學院
所謂的法學研究學 “多元”KAQ培養模式,是指高等學校為法學研究生構建多元知識結構,養成學術能力、法律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活動和考試制度等一系列培養途徑和方式。新時代法治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德法兼修”具有多元素質的法治人才,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在現行高等教育制度的框架下對法學研學生培養模式進行革新?
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目標最初是單一的培養法學人才,經過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法學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轉變為培養具有多元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高層次法治人才。我們以中國政法大學為考察對象。中政2018年的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將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為“高級法律應用人才和法學研究人才”。例如,證據法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培養高級法律應用人才和法學研究人才。該校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目標也轉為了培養能從事法學研究與法律實務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譬如,2018年民商法專業的培養方案明確培養從事法學研究或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的法律專門人才。而中政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目標則一直都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
法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從傳統的單一的法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向綜合性的課程體系,尤其是“跨學科協同創新”和“跨培養主體協同創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律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多元性和實踐性。我們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課程設置,發現如下問題:其一,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和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僅專業理論課程同質化嚴重,而且法律碩士(非法學)實踐性課程數量不足;其二,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跨學科課程數量較少,完全沒有實踐性課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入選法學學科“雙一流”的高校,但是該校的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尚存在明顯的問題,那么其他普通高校的法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
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依然以理論課程為主,教學方法自然主要采用課堂教學方法。由于法學研究生主要采用小班教學,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是研討式教學方法。這種研討式教學法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另外,該教學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尤其是在專題研究中,負責專題的學生能夠深度參與,與老師保持良好地溝通和互動,但其他學生很難積極參與該主題的討論和研究。雖然法學研究生教學引入了案例教學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案例教學法仍不是法學研究生教學活動中所采的主要教學法,甚至在法律碩士研究生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仍沿用傳統的理論課程的講授法。
近三十年來,美國法學研究生教育在不斷提高的法學院認證標準推動下進行持續性的改革,值得借鑒之處如下:
第一,“知識——技能——倫理”法科學生培養模式是根據美國法律實踐的需要構建的。美國高等法學教育的監管者是美國律師協會。該協會依據法律實踐的要求,不斷修正法學院認證標準,主張法學院不僅要傳授給法科學生法律知識,而且要傳授給學生法律職業的歷史、目的、結構、價值、規則與責任等相關知識,尤其強調要培訓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所需的技能和倫理。因此,新的法科學生培養模式深深地打上了律師職業的烙印,所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是圍繞如何更好地將律師技能、職業倫理和職業認同感融入法學院的日常教育之中。這種完全以法律職業價值為取向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形成一個具有高素質的法律職業共同體。
第二,課程體系的創新注重綜合性和學生的可體驗性。美國法學院課程改革最全面的評估來自 “明日律師教育”項目的研究成果。2011年,項目組成員對所有經美國律師協會認證的118所法學院進行了一項課程體系改革的調查,以衡量法學院課程和組織創新的趨勢。該調查明確要求做出答復的學校列出并說明它們在課程方面所做的改變,以及它們為促進教師重視教與學習而進行的活動,包括它們因此對教師任期和獎勵程序所做的所有變革。最終的調查結果顯示,118所法學院的回復率為60%。根據回復的法學院的反饋,所有法學院都全面更新了課程體系,特別是增加了綜合型課程和體驗課程。從2012年開始,“明日律師教育”項目每年召開年度大會,邀請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雇主、監管機構、執業律師和司法人員,以及致力于法律教育創新學習聯盟的法學院。從近年會議的反饋來看,課程創新的方向是正確的,各法學院培養的學生質量在逐年提高。
第三,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新罕布什爾大學法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法學院的教學改革是兩個成功的代表案例。兩所學院新的法律博士培養模式都是在第一學年的理論課程保留了傳統的“判例教學法”和“蘇格拉底問答法”,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的課程則廣泛地采用了“跨學科協同教學法”和“體驗式學習教學法”。最新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傳統的“判例教學法”和“蘇格拉底問答法”在塑造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方面是有效的。因此,在基礎學習階段應該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是理論課程教學的精髓所在。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并且無法給予學生體驗式的學習經驗。這將導致法科畢業生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認同感。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在高年級的教學階段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引入“跨學科協同教學法”和“體驗式教學法”,在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下,為學生提供模擬或真實的案例情境,在體驗式教學中培養學生談判、法律文書寫作、口頭表達、法庭辯論和協作等實踐能力和職業角色認同感。
法學碩士研究生和法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均出現了“法學人才和法治人才”并列培養的現象。究其根本原因是考慮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畢竟高層次的學術型法律人才的市場需求不大。然而,這種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而改變培養目標,尤其是變更法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并非明智之舉。各法學院系應做的是縮減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提高培養學生的水平和質量,而不是動搖培養高層次學術型人才的根基。因此,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具體定位為“法學學者”。法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定位則可與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定位保持一致,均是培養高層次的法治人才,具體定位以培養法官為主,培養律師為輔。一方面,從域外本科后的法學教育,特別是美國法學院的培養目標,完全是以法律職業為導向,并具體定位為律師。但是,這并不影響高層次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從國內高校法學研究生教育實踐來看,多數畢業生都進入法律職業領域,僅有少數選擇繼續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如同許多學者呼吁的一樣,筆者也主張取消碩士研究生階段“學術型”和“應用型”之間的區分。
法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定位清晰化之后,課程體系可區分為學術型課程體系和應用型課程體系。法學博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應保留傳統的學術型課程體系,但需要增加跨學科通識課程,以豐富法學博士研究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僅應以法律職業為,還應重視政治性和思想性。首先,教師應當將正確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融入傳統法學專業課程引導學生;其次,法學院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增加交叉學科課程的比例;再次,法學院和法律實務部門應協同創新實踐性課程體系。一方面,法律碩士研究生或法學碩士研究生第一學年開設與專業課配套的案例研習課;另一方面,法學院可與法律實務部門聯合共同打造實踐性課程,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后,我們應開發更多綜合性課程。英國諾桑比亞模式是法學綜合性專業課程的典范。我們可以將此模式應用到研究生課程之中。法學院可以開設民事實體法和訴訟法模塊。第一學年,學生不僅學習民法,而且要學習民事訴訟法和證據法。第二學年,學生要繼續選修與民事訴訟和證據法律實踐課程相類型的模塊。第三學年將進行法律辦公室模塊,學生被安排到民法不同方向的學生律師事務所工作,并在真正的律師指導下處理案件。
法學研究生低年級的教學以“案例教學法”為主,教師課前將要討論的案例布置給學生,并為學生提供案例分析指引;課堂上則采用“蘇格拉底問答法”指導學生分析指導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和各級人民法院典型案例;課后要求學生攥寫鑒定式案例分析報告。當然,低年級的教學還可以多借助互聯網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法學研究生高年級教學則應以“學生”為中心,主要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高年級可開始模擬課程學生在模擬課程中扮演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人的角色,從而學習談判、公司規劃和起草法律文書等法律職業技能。有條件的高校則可以通過仿真案例系統為學生提供網絡虛擬社區,學生在虛擬社區里成為律師、法官或檢察官,為虛擬社區的成員提供法律服務。美國新罕布爾大學法學院將高年級的講授課全部取消,整合成兩年的實習課,學生在模擬或法律診所的環境中培養法律職業技能。這是一種非常徹底的改革,在我國部分高校法學院也有適用的可能。而多數法學院可以適當延長實踐課程的時間,目前指導性方案規定的是六個月的專業實習,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增加實踐課程的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