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蕓/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重點逐漸向新媒體轉移,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ISJ)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社交媒體已取代電視成為年輕人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新媒體的傳播主要有以下的特點:
傳統的媒體傳播,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時代,其信息的傳播均為單向傳播,即從信息源傳遞到每一個獨立的信息接收個體。進入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與廣泛運用,使得如微信這樣強連接平臺應運而生。新媒體的傳播是交互式、多維度的,在其信息的傳播中,通過互聯網,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便可進行即時和便捷的信息分享,形成全民參與的盛況,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參與者。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紙媒的信息傳播的話語權逐漸被瓜分,微博、微信、新聞APP等社交媒體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減弱了人們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依賴。信息傳播中心由于沒有長期固定的信息源,一改以往以傳統媒體為中心的局面,使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容易湮沒在泛化的信息海洋中,分散了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中心網點。
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內容為王”的共性,即通過優質的傳播內容引起人們的共鳴,進而進行思想影響的滲透,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其行為。這種信息傳播的背后蘊含了商業功能與意識形態目的。在商業功能上,商家創造優質內容,吸引目標群體,通過思想、價值觀的傳輸,達到“粉絲變現”的目的,實現商業價值的創造。在意識形態上,虛擬社會是意識形態較量的最前沿,它為多元意識形態的傳播和擴展提供了廣闊平臺。由于互聯網傳播邊界模糊,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各方意識形態角逐的平臺,各類意識形態在信息傳播中試圖占領受眾群體,擴大影響。
當前大學生絕大部分為90后,他們成長的年代,正是我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社交網絡對他們而言是與生俱來的工具;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具有更強的個體意識,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所以新媒體深深地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
思想政治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夠進入學生生活,產生有效的正向影響,是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成功的標準。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老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顯得 “教條化”,對學生的吸引力與影響力不高。但是在新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的娛樂文化、消費文化、外來文化、外來價值觀等新鮮的甚至另類的事物,它們逐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媒體空間面臨“失語”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帶來極大的挑戰。
當前我國的輿論環境,新媒體的傳播逐漸消解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每當有社會事件發生,親歷者會第一時間在網上通過各種新媒體分享事件信息并迅速傳播出去。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場域內,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這導致了信息傳播的門檻降低,一些傳播者為了“博眼球”和“博流量”,通過斷章取義,捏造虛假事件來引發關注,從而影響社會公眾對事件的認知。
新媒體的社交屬性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在新媒體中的社交是熟人圈與陌生人社會的雙重疊加,個人信息很容易曝光在社交之中,同時由于資金轉賬、群聊等功能的輔助,使得新媒體不僅僅只是信息的載體,而是現實社交生活的延伸,在新媒體中進行的網絡行為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實際的影響。這些特點使得新媒體成為一個網絡犯罪的實施場域,例如,賭博、傳銷等傳統犯罪行為借助微信來“借尸還魂”,有了“微信版”。其目標人群之一就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容易受其影響或者深受其害。
新媒體的發展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同時也帶來機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尋求在新媒體信息傳播場域之下更好地進行思想教育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更加柔和的形式進入高校學生的視野。正如毛澤東所言: “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的交互式和多維度,建立一個交互式和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在實際生活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例如通過建立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瓶裝舊酒”,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信息認知之間的隔閡。
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如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尤為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話語權陣地也在與時俱進,例如國務院、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統的權威話語傳播中心,如今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并且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者。在信息良萎不齊的新媒體傳播生態中,此類官方微信公眾號更顯得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在傳播的過程中,他們采取新媒體時代的流行方式,以視頻、漫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信息傳遞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新媒體空間中占領輿論陣地。官方微信公眾號的發展,也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幫助,他們在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之中,重新確立了傳播的中心點。
學生在高度信息化的環境下,在充分享有言論自由的環境下,享受到了自主學習與接受多元化的信息資源的便利,但也帶來不可控性。新媒體信息的傳播是大勢所趨,高校享受新媒體新生態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不能拋棄傳統的教育手段,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效性。例如線下舉辦專題講座、互動沙龍、主題學習等活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線上社交功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討論和提升的交流。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滲透性和有效性。
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它逐漸消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產生挑戰,成為新型網絡犯罪的的傳播渠道。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新媒體只是一個信息傳播的媒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于新媒體,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應當秉持開放的態度,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讓新媒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延伸的重要工具,從而達到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