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海爭平/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制和中國創造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工匠精神成為了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的關鍵因素。這就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培養“大國工匠”需要“工匠之師”,職業院校“工匠型”師資培養對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有著重大的意義。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傳道。“工匠型”師資隊伍的要求會育人,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崗位要求培養教育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從業后的工匠精神和人格品質,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熏陶,做到教書育人,用自己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匠心去感染學生,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即對工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2)受業。職業院校教師既要傳授理論知識,又要傳授基本技能,身為“工匠型”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有嫻熟的專業技能,通過理論授課、實踐操作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夠更好掌握職業崗位技能。“工匠型”師資隊伍的要求精技術,要匯集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和生產工藝的實踐需要,精確提煉,融入到學生的課程內容之中,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3)解惑。職業院校教師即是學生的人生導師,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了不懂的地方,提出他們的疑惑,教師不僅僅要有效地解決學生知識和技能上的疑惑,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和創新的精神;而且還要解答學生價值觀上的困惑,進而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工匠型”師資隊伍的要求懂教書,弘揚以德為先、追求技藝、重視傳承的工匠精神。教師即要傳承工匠技藝,更要傳承工匠文化。
隨著職業院校的擴招,引進了很多新教師。新教師主要畢業于普通師范院校或理工類、綜合類高校,這些教師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點: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不足、文化課教師職校教學不適應、實踐課教師動手能力不強。從生產一線引入的教師不多,生產一線的教師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強,理論教學水平不夠的缺點。即能拿教鞭,又能拿板手的“工匠型”教師比較少。職業院校普遍存在理論課教師多,實驗課教師少,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工匠型”教師既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教師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專業建設水平和科研開發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地練習技能,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做到游刃有余,這樣才能手把手教出操作動作規范的學生,“工匠型”師資隊伍培養相當不容易。
“工匠型”師資隊伍培養訓制度不健全、特色不鮮明、培養途徑不暢、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都使教師培訓流于形式,沒有收到實際效果。新教師入職后的培訓任務較重,老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以老帶新理論課的教學效果還不錯,但實際技能的培養就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反復練習,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實驗實訓設備不夠,實際技能的培養不能一撅而就,“工匠型”教師的技能難以達到要求。校外培訓時間短、任務多,難已達到要求的效果。校企合作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數量稀少,企業導師缺乏,難以安排企業實踐,這些都使得“工匠型”師資隊伍培養途徑不暢。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是學生職業生涯的引領者,教師的師德至關重要。加強師德教育,實施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做一名好教師,樹立教師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者師之魂,為人師表,以身立教,樂于奉獻,不計個人得失,這是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特征的概括,也是對職業院校教師人格塑造的要求。
建立大師工作室,完善以老帶新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加強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培訓,重點提升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帶動教師團隊成為“工匠型”師資隊伍。
職業院校是學生獲得某種職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的學校,它根值于各行各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技能要求隨行業的發展而發展,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具有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積極參加校外培訓和行業培訓,掌握行業新的發展方向、行業新技術、新技能。
企業能工巧匠即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職業院校寶貴的人才來源,加強以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傳承企業文化、工匠精神和實踐技能。
建立校企合作師資培訓基地,結合實際中的工作要求共同設計項目方案,結合生產中的崗位要求共同開發課程教材,校企雙方導師共同開展教學活動,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學效果評估,使校企合作貫穿教師培養培訓的全過程。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強化實踐實習環節,優化培養過程。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完善“雙證書”制度,使教師即取有教師資格證書,也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型”教師。
職業教育需要德藝雙馨的“工匠型”教師,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通過“做”和“學”, 將技能和工匠精神薪火相傳,通過長期的薰陶,慢慢地培育,大批的中國工匠就會隨之誕生,中國品牌就能走向世界,中國一定能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