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超/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在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工匠精神,這是提升企業服務質量與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高職教育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參考,及時調整職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幫助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滿足企業需求,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高職學生培養的重點,既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工匠精神包含的內容豐富,包括了一個人精湛的技藝、愛崗敬業精神、責任感與使命感等等,因此工匠精神也是衡量一個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導致工匠精神出現缺失的情況,沒有人愿意沉下心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十幾年或者幾十年,這就導致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存在諸多弊端。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有了新的內涵,并受到國家相關部門與現代化企業的高度重視,成為追求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符號。工匠精神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要養成吃苦耐勞、嚴謹負責的職業精神,增強自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與使命感。尤其是當前企業對于綜合型人才要求的提升,使得高職院校不得不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將工匠精神滲透至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決定著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求學生能夠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對產品進行精雕細琢,促進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工匠精神的基本特點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和一絲不茍。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工匠精神,商品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工匠精神逐漸消失。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職業人才的重要源泉,只有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夠提升社會生產工藝的水平,促進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國家發展的要求,有助于解決制造業中存在的粗制濫造等問題,增強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只有加強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用人需求,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實用人才。首先,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我國民族工業振興的重要推動力。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對于工人數量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同時由于工人的個人素養不高,導致產品質量受到較大的影響,削弱了我國企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實力。較短的生命周期,導致我國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消費者對于國產產品的信任度下降。工匠精神的培養,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生產制造水平,與國家化接軌,增強國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改革的關鍵途徑。在教育教學當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學生精神品質的追求,這也是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個職業人才只有尊重自己的職業并為之不懈努力,才能夠逐步培養工匠精神,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在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才的職業道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果一個人沒有職業道德,縱使有高超的技藝也難以得到企業的重用。在高職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將來就業奠定基礎。職業道德的培養,也能夠使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在工作中形成歸屬感與榮譽感,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避免在崗位中缺乏職業道德而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在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為自身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高職院校應該將工匠精神作為當前學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讓學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工匠精神。比如高職學校可以對知名匠人的事跡通過廣播、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宣傳,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大國重器》等節目,讓學生接受工匠精神的感染,從而促進自身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工匠精神。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滲透至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每一個角落當中,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更應該加強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以提升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效率。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定時推廣工業精神相關的行業報道與各專業前沿動態,幫助學生消除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學習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培養途徑,為現代化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
高職教師的水平決定著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因此只有不斷提升高職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夠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保障。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應該與工匠精神中的愛崗敬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相結合,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也應該加強教師的培訓,通過工匠精神相關案例的學習,讓教師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加強與企業和其他學校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真正將工匠精神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主動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讓教師走向生產一線感受現代化企業的工作氛圍,了解各崗位對于人才的需求特點,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方向,增強工匠精神培養的實效性。
高職院校在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過程中,只依靠理論課程不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因此應該促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為學生的實踐操作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學校應該主動聯系當地企業,為學生尋找實習崗位,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加強校企合作,還能夠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增強,在實際工作中明確工匠精神的培養方向與措施,有助于彌補自身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產教融合的方式,也能夠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企業未來發展做好人才儲備,是一種共贏的人才培養方式。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實現學校教育體制的創新與改革,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為工匠精神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響應教育部門的改革要求,明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方向,提高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通過完善課程設置、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等途徑,加強工匠精神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大量應用型人才。無論是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在實踐教學中,都應該始終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增強學生的專注度、職業精神、專業技能和奉獻精神。教育理念的轉變,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強創新,深入鉆研自己從事的工匠類工作,為社會發展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能夠促使工作者對產品精益求精、不斷雕琢,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也就是說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強學生的美育教育,是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途徑。除了應該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之外,還應該提升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與人生境界。美育教育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
工匠精神應該貫穿于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為我國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動力。高職院校應該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社會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教師的個人綜合素養,通過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促進產教融合和轉變教育理念、強化美育教育等形式,實現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