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男/溫州市龍灣區(qū)永強中學
高中歷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歷史課以德樹人的教育功能,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認真學習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思想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使命感是高中歷史課的核心目標。如何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了解史實在特定空間和時間發(fā)生的必然性,通過合理的解釋及推論辨別歷史資料的價值和真假,從多角度發(fā)現歷史的重要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借用歷史經驗評判社會和國際問題,樹立家國情懷,形成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高中歷史老師教育教學的主要工作方向。
歷史的本質往往很殘酷又無奈,站在人文的角度,有時候難以令人接受,但是站在歷史必然的角度卻有著其合理性的解釋。如何用古法看古人,而不是用現代人的價值觀來評判古人就是唯物史觀客觀性的意義所在。不過以史為鑒又是唯物史觀以史觀今的發(fā)展性的意義所在??傊虝W生以了解歷史事實為基礎借鑒他人經驗發(fā)表具有個人獨特見解的歷史觀點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其關鍵點就是客觀科學了解歷史,下面就如何運用客觀科學唯物史觀的了解歷史做詳細闡述。
歷史的本質就是“適合者存不適者亡”的歷史規(guī)律。例如從中國史出發(fā)以政治制度做切入點,論述這一觀點。高一歷史第一專題是古代政治制度之后是近代國家主權斗爭直至近代民主革命的發(fā)生最后是現代中國政治建設。那么這些與“適合者存不適者亡”這一觀點有什么聯系呢?總結幾個專題政治發(fā)展脈絡,是封建主義君主集權政治體現,這一歷史過程經歷了從秦朝統一六國直至晚晴宣統退位滅亡2132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封建王權制度始終有著其生存的土壤,是因為世界農耕(牧耕)文明格局始終沒有被打破,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始終處于自給自足平衡之中,土地大部分被地主階級占有為封建王權集中制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隨著西方社會工業(yè)革命的興起,生產力產生了巨大變化,工業(yè)機器的使用使生產效率提高,資本家階層的物質積累要高于地主階級的物質積累,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產生了階級的轉變,顯然封建地主階級一件完全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了,于是自然而言的被淘汰出歷史,變成了時代的棄兒。同理由于生產資料的過于集中而使相當一部分人變成了既無土地業(yè)務資本的無產階級工人大眾,階級矛盾變成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斗爭,那么無產階級革命隨即產生,導致最終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取得勝利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一系列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至于政治表現就是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導致“適合者存不適者亡”這一唯物史觀的結論。
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性情沖動,是非觀念極強,對事物通常只用好與壞這兩種評價來判斷。那么教會學生從客觀的角度看待歷史,分析當時社會環(huán)境背景來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并從中獲得啟發(fā)學會獨立思考是唯物史觀客觀性價值的體現。
例如如何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很多學生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視人命如草芥,然而從文化角度來說,秦始皇在這方面又起到了“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作用。為什么要這么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斷代的文明體系都取決于強大的思想統一的前提下,秦始皇在以眾百儒生生命為代價的基礎上用武力統一核心思想,鞏固了王權的穩(wěn)定,雖然后來漢武帝提出了“獨尊儒學”的思想否定了秦始皇決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都是一樣為了鞏固封建統治服務的目的。這種文化核心思想的確立使得漢民族文化在千年間雖然經歷了蒙古、滿族等外民族的統治,但是仍然發(fā)揮了其強大的融合作用,使不同民族的統治者最終不得不尊崇于漢民族文化,最終變成徹頭徹尾的“漢人”。再以文字為例,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要求“書同文”的政令,奠定了漢字作為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區(qū)域人們之間的統一交流工具,在中國出現了即使方言不同,但是文字表達統一的局面。這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等其他古代文明無法企及的高度,前三種文明中古巴比倫文明已經徹底喪失與歷史長河,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名存實亡,從人種和文字的角度上說,現在埃及和印度與古埃及和印度早已沒有任何關系,他們的民族歷史只能從壁畫石刻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了。學生通過這種辯證的歷史學習,改變了只用是非黑白來評價歷史的觀點,而是從辯證的角度,以積極進步和消極影響兩方面為評價角度,進行評判。正視歷史人物的功績,討論過失,以史為鏡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自省能力打下基礎。
在歷史教學中教會學生用比較學進行判斷,確立對世界歷史的理解基點,不盲目崇外也不夜郎自大,學會洋為中用,用發(fā)展的眼觀看世界,樹立為祖國建設奮斗終生的信念是高中歷史學習中家國情懷的表現。
例如同樣是經歷變法維新,為什么日本就因為“明治維新”而出現國家轉機,從被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到最終成為一個影響世界格局的強國,而中國晚清卻把“戊戌變法”搞成了兒戲,在歷史上上演了103天的鬧劇最后以“戊戌六君子”的生命結束了封建制度向君主立憲制的變革。如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思想去挖掘兩個國家的歷史積累和歷史背景就不難發(fā)現,日本從古至今就是以將軍幕府的軍國主義手段進行統治的,歷史上天皇本發(fā)揮精神象征的作用遠遠超于對實權的控制,所以明治天皇接受皇權改革的阻力很小,日本迅速完成了君主立憲制的轉變。而縱觀中國歷朝歷代的歷史更迭,新朝代的建立無不是建立在用武力推翻前朝統治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戊戌變法”這種以文人主導和平演變的過程最終以失敗告終,而新民主義革命最終推翻封建統治以及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無不從歷史事實中證明了中國社會變革所要經歷的必經之路。
高中生學會使用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看待歷史,可以從歷史學習中得到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國家認同感的教育。學會從事物內在聯系看發(fā)展,尊重事物的本質性質,不做表面判斷。在思想、政治、文化、精神各方面以科學客觀思維構建歷史脈絡,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為今后人生發(fā)展奠定人文基礎。把建設祖國列為己任,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努力拼搏的學習態(tài)度,做到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尊重他國文化傳統,養(yǎng)成高素質嚴要求的健全人格,為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奠定基礎。
總之,發(fā)揮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是高中歷史老師在實踐工作中的具體方向和目標追求,是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