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皓/天津商業大學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預示著中國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海是中國近代化的前沿陣地,鴉片戰爭后,列強就陸續在上海開設工廠,發展生產 ,在外商經營的船廠、電燈、電車等企業中產生了中國第一批產業工人。自洋務運動開始,上海就建立興辦例如制造局、輪船招商局等大量官辦和官督商辦企業,《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取得了在華設廠的更多特權,由于免征一切關稅的優惠,外商掀起了在華投資的熱潮,上海成為了外商投資最為集中的地區。辛亥革命爆發后,民族工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民族工商業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工廠數量逐年遞增。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得很多從農業中游離出來的人口開始迅速涌入上海。“20世紀20年代初,上??側丝诩s150萬。上述各類工廠工人和從事交通運輸的工人兩項合計占上??側丝诘?0%(民國時期這兩項工人經常性保持在全市總人口的20%~30%之間),如果加上其他行業的工人,則要占到上??側丝诘?0%以上?!?/p>
然而推動著上海經濟發展的龐大勞工隊伍生活狀況卻極其悲慘。其一由于戰亂、自然災害等各種因素影響,流離失所的人口越來越多,這些人口不斷的涌入上海造成了勞動力資源過剩。據《民國日報》報道,一間工廠招收50名員工,卻有五百人爭搶,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需求,很多都不得不接受資本家無情的壓榨與剝削。此外,工資根本抵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還有各種土匪搶奪,地痞流氓的敲詐等,使得勞工階級始終是最為貧困的一個階級。
其二是工人工作條件極其惡劣。民國初年,上海各個行業的勞動時間大都在12小時左右工人每天早出晚歸,在工作時根本沒有休息吃飯的時間,只能是一邊補給食物,一邊工作,長時間工作下來使得工人身體虛弱,精神萎靡。煙草廠的工人“整天工作是處于垂頭曲背的狀態,并且含膠粘貼,引起唇破舌裂”,“又當天陰風雨的日子,不問冬夏,都是四窗緊閉,因此煙氣彌漫全室,腦子都被熏得麻醉,衣服被汗染濕,此等狀況,實不宜于身囚牢獄”;印刷廠“許許多多的人,集在一間很氣悶的房子里,油墨的臭氣,汗氣,再加上鉛里面散發出來的毒素,弄的空氣的成分腐壞到了十分”,由此可見,工人的工作條件惡劣到了極點。
在這種生理和心理遭受雙重折磨的條件下,自然就會產生反抗。越來越多的工人罷工來抗議這種剝削與壓榨,在這期間,馬克思主義迅速傳播,為中共一大的到來奠定了階級基礎。
當時上海的政治格局為“一市三治”,即一座上海市有三個行政機構并存,實行不同的法律法規,這三個區域分別為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由于這種政治格局的形成,就使得這座城市在政治控制方面出現落差與縫隙,為各種政治力量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較為適合的空間。相較而言,公共租界與法租界比華界的政治空間更為自由,兩個租界都支持言論自由并且中國警察均不得擅自入內逮捕華人,這為在當時政界持不同觀點者提供了表達的機會。荷屬印度高級法院總檢察長于倫貝克曾說:“上海這座城市是東亞少有的可容政治上的不良分子十分順利地找到棲身之地的幾大城市之一。而在鄰國,諸如荷屬印度、英屬殖民地、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地,這一類人則幾乎找不到立足之地”。
上海城市化遵循著“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的軌跡。整個上海是由南面的小縣城慢慢向北面發展,在租界內,是由東面的外灘依次向西面發展,直至徐家匯地區。法租界在清末時期主要是在東面發展,1914年后才慢慢推至徐家匯地區。因此,相較于南京路與外灘而言法租界的中西部是在1914年后迅速發展起來的。當時正是世界性建筑革命的時代,鋼筋混凝土普遍使用于房屋建造,原本居住于法租界中西部的居民較少,動遷成本低,有廣闊的土地空間,這使得法租界的房屋成為建造結構非常好,道路寬闊平坦,綠化面積最佳,安全指數相對較高的建筑。因此,一些教育文化機構紛紛在法租界建立,很多海外留學生歸國后也愿意住在這里,例如孫中山,陳獨秀等都居住于此。
中共上海發起組辦的《共產黨》、《勞動界》,還是久享盛譽的《新青年》;無論是中共上海發起組,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還是上海機器工會,其所在地都是法租界,無一例外?!背诉@些報刊,團體設在法租界,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他思想流派的仁人志士也大都居于法租界并且相距不遠。
這些人的住處主要集中于四個地方:首先是白爾路三益里17號,這里是《星期評論》社,是由戴季陶、沈玄廬、孫棣三編輯,每周日出版,隨《民國日報》派送并對外出售。據楊之華回憶:“我去上海《星期評論》社。這個社當時有:陳望道、李漢俊、沈玄廬、戴季陶、邵力子、劉大白、沈仲九、俞秀松、丁寶林(女)。施存統也在一起幾個月,他后來去日本了。李漢俊是該社的思想領導中心。那時,他和日本朝鮮的共產黨方面都有聯系。李漢俊和陳望道整天在社里的編輯工作,那個編輯部很像個樣子?!憋@然這些著名人物都聚集于此。
其次是望志路106、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李漢俊、李書城兄弟就居住于此。106號樓上是李漢俊的臥室,樓下為客廳,中共一大就是在這個客廳里舉辦。再次是老漁陽里2號,即陳獨秀寓所。《新青年》編輯部就在寓所樓下客廳內,陳望道、沈雁冰、李漢俊等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的人,常在此辦公或居住,這里也是上海中共發起組的活動場所。最后為新漁陽里6號。李漢俊、戴季陶在此居住過后,1920年楊明齋在此地開設中俄通訊社、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外國語學社、上海機器工會、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都在此進行過活動。
在那個年代,同時在政治領域和思想領域中有所建樹的精英比比皆是,例如孫中山、戴季陶等。他們的居住地也往往相距不遠。
十月革命過后,大批白俄貴族逃往上海,由于當時國際關系的影響,法國政府親近俄國,法租界每年動用大量資金救濟來滬俄僑,俄僑遂大量居于法租界內。這些在法租界居住的俄僑是法國僑民的2-4倍,這里被俄僑民稱為“東方圣彼得堡”,這為蘇俄和共產國際代表的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1918年至1920年阿加廖夫共來上海四次,1920年在上?;顒拥倪€有波塔波夫和羅薩諾夫等。在歷史上較為著名的維經斯基也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上海與陳獨秀共商建黨事宜。他在上海法租界建立了“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中國支部,成立華俄通訊社,創辦《上海俄文生活報》作為掩護與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接觸,從事建黨活動。1920年共產國際二大后列寧指派馬林前往上海協助中共建黨,不久尼克爾斯基也到達上海。馬林還被指派為遠東書記處成員留在上海指導中共一大的召開。由此可見,上海法租界正適合中共一大的召開。
注釋:
①熊月之,高俊.中共“一大”的歷史空間[M].北京:工人出版社,2013:63.
②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職工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5.
③李玉貞.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8~19.
④熊月之,高俊.中共“一大”的歷史空間[M].北京:工人出版社,2013:92.
⑤《楊之華的回憶》《,“一大”前后》(二)[M][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