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在河北參加省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出出汗、紅紅臉,才能清淤排毒、強身健體。怎么出汗紅臉?這就需要拿出我們黨一直以來防身治病的武器——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初,習近平同志就強調(diào),要“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上好好下一番功夫”?,F(xiàn)在,利益關(guān)系和人際關(guān)系更復(fù)雜了,這更考驗著我們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與黨性。要看到,只要出以公心、態(tài)度誠懇、講究方法,無論批評還是自我批評都是一劑良藥,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習近平同志引用的這句話,正說明了這一點。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對批評和自我批評,不能持有偏見,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班子、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jīng)常使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
原典:
臣聞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東漢]王粲《仿連珠》
釋義:
王粲(177—217年),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政治思想基本上屬儒家,間雜有法家刑名之學。在《仿連珠》一文中,王粲隱然以管仲自比,向統(tǒng)治者提出:“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币馑际牵?jīng)常對照鏡子檢查自己,就會及時克服缺點;能聽取直率的批評,就可以及時改正錯誤。
連珠是一種特殊文體,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南朝沈約稱:“連珠者,蓋謂辭句連續(xù),互相發(fā)明,若珠之結(jié)排也?!边B珠形式短小,多駢偶而用韻,不直接指說事情,只以華麗的文辭,借譬喻委婉地表達意旨。劉勰《文心雕龍》以漢代揚雄所作的《連珠》為最早,繼作者有演連珠、擬連珠、暢連珠、廣連珠等。王粲的《仿連珠》亦屬此類。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鳥的翅膀系上黃金,就再也不能飛翔了。這句話,對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啟示。一個人欲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面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對領(lǐng)導(dǎo)干部而言,更是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沒有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在市場浪潮帶來的消費主義面前,在經(jīng)濟繁榮帶來的物質(zhì)誘惑面前,就難免會有公權(quán)私用的沖動。只有從內(nèi)心涵養(yǎng)一汩清泉,才能在誘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做到金剛不壞。力戒浮躁,就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quán)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流轉(zhuǎn),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煉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正所謂“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cè)目而視,側(cè)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
釋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p>
這句話語淺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方法,強調(diào)“淡泊”“寧靜”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現(xiàn)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后的“致遠”。通過學習明志,寧靜修煉,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轟轟烈烈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三百多年后,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用了這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同‘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绷_貫中所撰《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劉、關(guān)、張二顧茅廬,看到諸葛草廬中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贝颂幰钥隙ň涫饺〈朔穸ㄖ穸ň涫?,使“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理念廣為流傳。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攜手追尋中澳發(fā)展夢想 并肩實現(xiàn)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的演講中,習近平同志引用了歐陽修《朋黨論》中這句話,闡明了中國國際交往的原則和立場:倡導(dǎo)做基于道義、同舟共濟的“君子之朋”,友誼才能天長地久、代代相傳。國之交如是,人之交亦如是,僅僅是因為追逐利益而走到一起,難免利多而相爭、利盡而相離。那些搞小圈子、團團伙伙的,往往是以不當利益相勾連,看似很親密,實則各懷異心、鉤心斗角。這就是先賢所指斥的“小人之朋”。君子之交在同心同德,只有以共同的理想追求凝聚在一起,共同為了偉大的事業(yè)而奮斗,才能和衷共濟、眾志成城,鍛造牢不可破的堅強團隊。這是偉大的友誼,也是真正的交情。對共產(chǎn)黨人來說,信仰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就是讓人始終如一、矢志不渝的最深沉的力量。
原典: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食贾^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北宋]歐陽修《朋黨論》
釋義:
宋仁宗時,歐陽修和范仲淹等因反對宰相呂夷簡廢郭皇后之議,被呂誣為朋黨而遭貶謫。慶歷三年(1043年),宋仁宗重用范仲淹等人進行改革,政敵再次以“朋黨”的罪名進行攻擊,于是歐陽修作《朋黨論》一文呈獻仁宗皇帝。文章層層對比論證,以理服人。
在《朋黨論》中,歐陽修提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因為小人貪愛利祿財貨,當他們利益相同時,就暫時勾結(jié)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等到他們利盡交疏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戕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在所不惜。君子則不然,他們堅守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jié)。以此來修養(yǎng)品德,就會志趣相投而相互補益;以此來為國家做事就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天下就可以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