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曼(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日韓電影《小森林》都是根據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同名作品所改編。日版的電影分為兩部,即《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分別于2014年及2015年在日本上映,而韓版改編的電影則是在2018年初上映。兩版電影都是以被大自然環繞的小山村作為主要場景,講述了一個從都市搬回到故鄉的女主人公,在嚴酷的大自然中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內心隱藏的傷痛在回歸大自然后逐漸得到治愈的故事。除此之外,兩個版本的影片都選擇了用大量的篇幅來展現女主人公精心烹飪美食的過程,以大自然饋予的食物來滋養身心。
然而,盡管日韓兩版電影選用了同樣的選題與素材進行創作,并圍繞一個相同背景的故事進行敘事。但從廣大觀眾的觀影情況和影評來看,以及作者在此基礎上對這兩部電影的深入比較,還是可以發現這兩版電影在創作上存在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日韓兩國在影視創作風格以及本土文化上的差異。本文試圖用比較研究的方式來分析兩版電影在創作上的共性及差異,從而更清晰地說明存在差異的原因所在。
由于兩版電影《小森林》都是根據同名漫畫改編,因此日韓兩版電影在再創作時都較為注重還原原作當中的一些關鍵元素,如環境元素、季節元素、食物元素、動物元素、大自然細節元素及人物關系元素等。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構成了兩版電影共同表達的價值要素,即通過對日常化生活的記錄,通過對大自然當中人與生物的動態記錄,來傳遞出一種簡樸自律的生活態度、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審美觀照又被稱為靜觀,即當主體全神貫注于審美客體時,才能夠主動積極地體驗審美客體所帶來的審美感受。在這種狀態下,審美主體才能向外發現自然,向內發現自己的深刻情感。日韓電影《小森林》在電影中描繪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景色及自然界的各種生物時,所體現出的正是這種向外發現自然的審美關照。電影當中有很多空鏡頭和一些自然界生物的特寫,將每個季節特殊的美都表現出來,通過這般如畫的風景來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大自然總是和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影片中借用了一些植物如西紅柿、胡頹子、通草果、洋蔥等來暗示人的生命狀態,就如同電影當中的一句臺詞,“西紅柿很強悍,隨意栽種就可以生長,但它也很軟弱,雨不停地下就會枯萎”。將自然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更進一步地表現出來,這也是兩版《小森林》電影想要共同表達的。
提及電影《小森林》中所表現出的人文關懷,大多是源于電影題材及其內容的“治愈性”,在日本“治愈系電影”中,就呈現出一種趨向于回歸自然生存空間的態勢和個體生命覺醒的自覺追求。尤以自然界、日常生活空間、美食、兒童化的表現最為明顯,它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即對生命原始本位空間的象征性回歸和生命本體的呈現,恰好能夠滿足觀影者的心理需求。[1]電影當中女主角的塑造其實代表了兩類人群,一類是在城市當中飽受生存壓力的人們,另一類則代表著在親情上有所缺失的人群,當少女回歸故鄉以后,在樸實、平凡的生活中逐漸治愈自己的同時,觀看電影的人們也被治愈了。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外,在日韓兩版電影創作當中,還有一處是極為相似的,即對女主角過往經歷的閃回式插敘,包括了與戀人在一起的片段、兒時的片段還有更多的是關于女主角母親的片段。在日版《小森林·夏秋篇》中,1:03:31處就插入了媽媽出走時的鏡頭,而同樣的插敘片段在韓版的電影當中也出現過。
日韓兩版電影《小森林》在創作上最明顯的差異就是電影主題的側重點不同,具體表現在其對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日版的《小森林》在呈現方式上更強調意境,因此其主題更多地表現人與食物的交流,人通過食物去了解自然、了解土地,并在食物帶來的回憶中了解自己。正因為是這樣的主題,日版電影在敘事的節奏上是極為松散的,更多的是在展示勞動的過程,而影片中所有內容的呈現也都是細膩而又隱晦的。相反,韓版的《小森林》中女主角對于食物的專注與儀式感就少了很多,片中的幾次勞動也都是為了推動情節的。韓國版的電影延續了其國內電影的一貫風格,強調故事性,注重情感敘事,即親情、友情、愛情。因此電影主題的側重點也是圍繞感情來展開的,在日版電影中用回憶串起的母親這條暗線,到了韓版電影中成了主要的敘事線索,使得韓版《小森林》的主題看起來也較為鮮明。
由于電影主題的傾向性以及日韓本身文化的差異性,創作者在設置電影人物形象時就會有所差異。日版電影《小森林》的女主角叫市子,市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安靜的女孩,在電影中除了后期配的畫外音,影片內的對話很少,市子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出現在鏡頭中,當和其他人物一起出現時,也大多是充當傾聽者的角色。除此之外,影片中市子和她的好朋友在一起時,畫面也是相對較為安靜的。整體來看,日版《小森林》當中的人物設定都是安靜、平和、交集也不是過密切的,就連影片當中的動物選用的也是貓這種和人類若即若離的動物,來表現人與人之間恰到好處的疏離感。而韓版電影當中的女主角惠媛,以及惠媛的朋友們、鄰居的人物設定都更具有親和力,更具有市井的煙火氣。人物之間的交流也更多,女主角的美食也是和朋友一起分享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而在韓版當中出現的動物也改為了狗而不是日版當中的貓,同樣象征著一種親密的關系。另外,再把兩版電影當中出現在女主角回憶里的媽媽來做比較,就可以發現電影中媽媽的人物設置也是有區別的,日版電影中的媽媽和女兒的親密程度遠不及韓版當中的媽媽,相比之下韓版的母女相處更具溫情。
相比之下兩版電影《小森林》的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是不同的。首先,從畫面的表現來看,日版電影的畫面寫實感強,表現出紀錄片的質感,畫面色調時而清新、時而陰郁,但都是以冷色調為主,十分切合當時所表現的環境。電影中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特寫鏡頭,也都是很接近紀錄片的創作手法。除此之外,日版電影畫面當中最特別的是加入了兩個超現實鏡頭來表現女主角當下的心理狀態,另外還有動畫和動物視角的主觀鏡頭出現,總體來看畫面的表現形式十分多樣化。而韓版的電影畫面則更接近與電影的質感,色調唯美,飽和度更高,色調較暖,但缺點是缺少了一些畫面上的留白與想象空間,表現過于循規蹈矩。其次,從聲音的表現來看,日版電影采用的是女主角第一人稱口述的畫外音形式加上一些基本的人物對話,在這一點上也是延續了日本電影一貫的聲音造型風格,而韓版電影則是采用了正常的電影對話處理方式。最后,從畫面的剪輯上看,兩版電影同樣使用了鏡頭切分的方式來進行時空轉換,但是方式略有不同,日版電影的鏡頭切分一直使用的是豎向三等分的方式,從現實過渡到回憶,再從回憶轉換到現實。而韓版電影當中的鏡頭切分則采用的是橫向對半切分的方式,主要就是在女主角和媽媽同時做一道菜的時候,將兩人的身體互相切換,以區分回憶和現實,盡管各自剪輯方式不同,但是都能夠達到敘事和場景的自然轉換的目的。
最后從敘事結構分析,日韓兩版電影《小森林》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整體來看,日版《小森林》所采用的是散文化的開放式敘事結構。散文化電影在世界各地均有發展,日本文藝電影一直秉承著這種美學品格:干凈優美的畫面,舒緩從容的節奏,對生活進行質樸平實的敘事與表達,贊頌自然之美、勞動之美與傳統之美,猶如一脈清流,撫慰現代人內心的焦躁,帶來難得的平靜與安寧,日本電影《小森林》無疑是其中非常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影片所采用的淡化故事與情節的敘事方式、獨特的非戲劇化結構、注重對情感及文化內涵的發掘等方面,都充分彰顯出日本散文電影的審美品格。[2]相反,韓版《小森林》在敘事上所采用的是故事化的封閉式結構,這一點從影片開始講述的女主角的回歸,到影片結尾女主角的離開以及離開后的再次回歸,這種首尾呼應的講故事的方式就能夠看出。除此之外,能夠看出封閉式結構的另外一條敘事線索就是媽媽的離開,影片開篇就先交代了媽媽的離開,到女主了解了媽媽離開的原因,再到影片最后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現了媽媽的回歸,這一條完整的敘事線索,也充分證明了韓版《小森林》在敘事結構上的封閉性,即使結尾部分采用的是開放式的結局,但是從前面的鋪墊可以看出,結局其實就是在象征著媽媽的回歸,在一定程度上結局既是開放也是封閉的。
前面的部分分別從主題、人物、藝術手法以及敘事結構四個方面分析了日韓同名電影《小森林》在創作上的差異性,通過不斷地比較研究,還是可以找到一些使兩版電影創作產生差異的原因,這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以往的日韓電影及電視呈現的風格,可以看出不論是在影像畫面上還是影片敘事上,日本與韓國的影視作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首先是在影片畫面的光線處理和色彩的運用方面。日本的電影光線多為冷色調,飽和度較低,畫面色彩更偏向與寫實風格,而韓國的電影光線則更多為暖色調,飽和度更高,畫面色彩則傾向于唯美、鮮明的色調。而在電影的敘事上,日本影視作品普遍敘事節奏較慢,而韓國的影視作品則敘事節奏更為緊湊。因此,韓版影片用更短的時間講述同樣的事件,卻傳遞了更多的信息和豐富的細節,其影像敘事能力遠勝于日版影片。[3]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翻拍《小森林》的漫畫,日本用了兩部電影來表現一年四季,分為夏秋和冬春兩篇,而韓國卻只用了一部電影的時間就將四季的內容全部表現完畢,并且很多觀眾在看了韓版的《小森林》后表示,韓版當中對于媽媽離開的原因敘述得更多,像是找到了很多日版電影當中沒有敘述到的事情的答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韓國電影的整體敘事信息量更大。
日韓兩國文化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在自然環境以及社會因素方面存在著差異。從自然環境來看,由于日本是島嶼地形,屬于災難多發的地區,國內經常會發生地震、火山以及臺風等自然災害,但也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日本人與生俱來的關注大自然、尊重自然的環境意識。因此,相對于韓國這種非頻發災難的半島國家,日本人更加尊重與親近大自然,在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時也能夠更加淡然,這一點也正符合日版《小森林》當中市子那種淡然的、質樸的性格。從社會因素來看,日韓兩國對于家庭的概念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由于飽受自然災害的襲擊,日本人在不斷重建家園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較強的集體意識,即大“家”的概念,這個家庭的成員可以是鄉里鄰居、可以是同事、朋友,也就是說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在日本同樣可以成為家族成員。而韓國的家庭則強調的是血緣關系,即真正意義上的親人。因此日韓兩版電影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區別,因為日本的家庭概念較大,所以電影當中表現的人際關系都是恰到好處的,甚至還會有適當的疏離感,不會顯得那么親密。而韓國因為受到血緣家族觀念的影響,電影當中情感的關系是創作者們最為看重的,因此在韓版電影《小森林》中親情充當了最為主要的敘事線索。除此之外,相比較之下日本人更為崇尚“實用主義”,其民族性格明顯帶有實用主義傾向,即只要實用,可以不顧其內容和形式。而韓國的文化典型更重視形象,這一點從兩國的商品包裝風格上也略可發現。因此在電影中,可以看到日版電影的工具與原材料更為原始與純粹而韓版則不然,以晾曬柿子的工具為例,惠媛所使用的專用工具相比市子的麻繩就多了一些現代感,但同時也缺失了一些沉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