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輝 聶英杰 (大連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影片《無問西東》于2018年1月上映以來,一度引起熱議。該片通過四段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青春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面對矛盾和困惑,如何做出堅定自我,向真、向善、向美的內心抉擇,其中承載的普世價值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影片的成功離不開高超的敘事策略和深刻的主題意蘊。
“復調”發端于音樂領域,又稱“多聲部”,特指幾個獨立的音調或聲部各自奏鳴,形成既各自獨立,又和諧共進,既層疊套印,又前后呼應的效果。蘇聯學者巴赫金在談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創作特征時,借用“復調”這一術語,認為復調的實質在于不同聲音保持各自獨立的意志,復調的結構意志即把眾多意志結合,形成事件。[1]由此看來,復調即多個故事拼貼組合,每個故事各司其職,又和諧互進,雖情節各不相同,但表現的主題意蘊是一致的。
電影《無問西東》著重講述了四組清華學子的青春故事,四段故事涉及學業、愛情、事業、家國,囊括了青年人的人生困境和抉擇,彼此獨立,卻又異曲同工,構成復調話語,從不同角度多棱面詮釋了電影的主題——無問西東,簡單的四個字涵蓋了富贍的哲理和豐厚的意蘊。
電影創作者將故事分為保持顯性或隱性聯系的敘事片段。這種“聯系”不同于普通的因果聯系和簡單的時間順承關系,而是絲絲入扣的人物關系、具有視點間離效果的時空接合點或共同的主題。[2]環形敘事的連接方式一為連環式,二為并列式。并列式環形敘事的作品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恰如一幀幀特寫鏡頭,連接方式基于某種語義因素,或是某些現象的概括,或是某種哲理的思索,或是某種特定的情緒。[3]簡單地說,環形敘事就是基于某個主題將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小故事連綴成篇,它們看似獨立,卻彼此關聯,共同實現敘事效果。
《無問西東》四組故事即是如此,看似彼此無關,實則相互勾連,縱橫交織,從時間、空間、因果三個維度構成了電影的縱橫結合點與網狀脈絡:
1.時間脈絡
四段故事依時間先后,相繼表現了吳嶺瀾的文理選科困惑、沈光耀的讀書報國與從戎報國矛盾、陳鵬的情感與事業糾葛、張果果的職場角逐,分別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60年代和21世紀。但出場次序并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而是綜合運用了倒敘、插敘、補敘、順敘方式,將四個故事講述得眉清目楚而又波瀾起伏,自然流暢而又壯懷激烈。吳嶺瀾和張果果的故事最具普遍性,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相似經歷,這種普世價值不僅穿越時代,也跨越地域和種族,極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共情。比較而言,另兩段故事更為悲情,也更為驚心動魄,陳鵬青梅竹馬的女朋友王敏佳被冤枉迫害而毀容,差點兒喪命;家境優渥的沈光耀英勇就義,以身報國。但經過影片巧妙處理,將兩段悲劇故事以唯美的視覺處理與淡化情感的冷靜敘事兩個維度并行展開,呈現出哀而不傷的東方情調,觀眾被喚起的是對王敏佳的同情、對陳鵬的贊賞、對沈光耀的敬意和頌揚。
2.空間脈絡
《無問西東》是一部獻給清華大學的電影[4],四段故事的主人公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情愫,各有各的經歷,各有各的迷惘,但清華園這一共同的空間場域把他們串聯在一起。從清華園到西南聯大再回到清華園,悠悠清華,百年歷程,培育了多少俊杰豪杰,承載了多少青春故事,放飛了多少年輕的夢想,悉數濃縮在四段青春故事里。水木清華,鐘靈毓秀,在清華園,四位主人公或沉思,或吟誦,或踱步,或奔跑,正像一代代清華人筑夢、逐夢、圓夢的青春之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之路。
3.邏輯脈絡
吳嶺瀾修讀文科后留校任教,在西南聯大教書期間,遇空襲,帶領沈光耀避難;沈光耀投筆從戎,參加飛行訓練時,為流浪兒童空投食物,救了一批孩子性命,這其中就有后來考取清華大學的陳鵬;陳鵬的好友李想為實現支教愿望,拒絕承認與王敏佳一起寫檢舉信而對王敏佳造成傷害,后來心懷愧疚,在支教時舍棄自己的性命救了一對夫妻,這對夫妻的孩子就是張果果;張果果心懷感恩,至仁至義,將真、善、美接力傳遞。
電影中的主要角色無一不心懷家國,濟世救民,剛毅有為、崇德重義。吳嶺瀾起初之所以選自己并不擅長的理科,其中一個原因是“實業救國”;沈光耀幫扶貧弱,至仁至義,放棄優渥的生活和大好前程,慷慨為國,捐生赴死;陳鵬安頓好女友后,擱置兒女情長,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張果果面對職場惡意競爭,不被裹挾,并無私對貧困四胞胎家庭給予幫助;王敏佳雖有些虛榮,但她勇敢、堅定、善良、敢擔當;李想雖為實現夢想曾經懦弱,但善于悔過反思,最后舍己救人,至真至善。這其中一脈相通的是自強不息、仁義忠恕、濟世安民、舍生取義、至善至美的華夏民族傳統價值觀。
四段故事發生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其中拯救、影響[5]、傳承的邏輯脈絡一線貫穿,向真向善向美的主題意蘊呼之欲出,織就了縱橫關聯、綱舉目張的故事網絡。
四書之首《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亦即真正的大學問就是做人之道,而做人之道第一步就是彰顯弘揚光明善良的心性,并以此為標準,不斷反思自己,不斷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無問西東》以清華園為空間背景展開敘事,講述四代清華人的哀樂悲喜,更是講述華夏民族薪火相傳的向真向善向美的訴求。
每個人都必然會如影片中的人物一樣遭遇不同的人生抉擇,正如導演李芳芳的解說:“20年代能不能擁抱西方的知識,同時堅守傳承;40年代抗戰時期要不要為國奮戰;60年代你選擇要不要打倒別人。打通不同群體之間橋梁的是善意,很多時候就是你做出的選擇。”[6]如何抉擇?影片借清華校長梅貽琦之口給出答案并揭示主題:選擇真實,而且進一步解釋,“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羞恥也不懊悔的平和與喜悅,這就是真實”。值得一提的是,四段故事的主人公更悉數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小說主題的深層意蘊:向真、向善、向美。
“無問西東”四個字涵容了富贍的意蘊:莫問西東,只要心思端正、意念真誠、志向堅定、心安理得,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必然會收獲生命的充沛與豐盈。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增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也縮短了地理場域和空間間隔,地球濃縮為村莊。而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與自覺,傳播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并進貢獻獨特的中國力量是我們不容忽視的時代課題。就電影產業而言,好萊塢電影屢屢奪得票房榜首的當下,《無問西東》的熱映給我們帶來了強心劑:叫好又叫座,國產電影也能做。該片的熱映給國產電影帶來了思考、借鑒和啟發。
真正深入人心的電影能夠讓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與己相似的處境,面對和自己一樣的困惑、迷茫,并堅定自己的選擇。《無問西東》正是這樣,百年清華,多少學子大名鼎鼎、功勛卓著,電影沒有加以表現,而是將目光聚焦于尋常百姓的悲喜人生,正如影片扉頁上溫情的一句“獻給每一個珍貴的你”,充分彰顯了電影的細膩、有溫度——人生的成敗不在于結果輸贏,每一個生命都自有精彩,各有珍貴,都值得被珍惜、被關注、被愛。每個觀眾都能夠從影片呈現的四段故事中找到某個階段、某種程度的自己,而這四段故事都有著極強的感染力,或令人怦然心動,或引人無限思考。當影片結束,影院燈光亮起,真正走心的電影不會瞬間消逝或快速被觀眾遺忘,它們往往像未完待續的故事綿延至觀眾的生活和意識,在人們或急或緩的腳步里,在人們或隱或顯的意識里,游走蔓延。
多層套疊的敘事策略,既避免了單一故事的乏味和呆板,給影片增添了靈動的美感,又拓寬了影片表現的時空場域,使影片向時間的縱深、空間的橫廣探索成為可能。環形敘事結構既遵循又突破了傳統的時空序列鏈,增加邏輯脈絡,拓展了敘事場,凸顯了影片主題。
影片采用膠片拍攝,顏色明麗,構圖精致,每一幀電影畫面都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感受,哪怕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冷酷晦暗的“文革”,經過浪漫唯美的鏡頭處理,減少了觀者因目睹痛苦而產生的不適,喚起了內心深處的溫暖。
如前所述,四段故事的主人公雖處不同時代,面臨不同境遇,但他們有共同的契合點:一是正青春;二是各有各的迷惘,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抉擇;三是經歷內心的搖蕩和矛盾過后,都做出了向真、向善、向美的抉擇。而這些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一帆風順,他們的選擇也并不是一蹴而就,他們的經歷正像千千萬萬普羅大眾一樣,普通而又平凡,極易喚起觀眾極大的認同感,而他們最終的決定至仁至義,鄭重而又莊嚴,既實現了情感凈化,又達成了道德勸善。影片所傳達的正能量既具有普世價值,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觀眾形成了引領和激勵的強大感召力。
片名“無問西東”取自清華大學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德與言,是君子之基,是為人為學的方圓、目標和理想,而無問,則是一種蓬勃果敢、不問來路、不畏歸途的青春熱情和態度。“無問西東”四字題名即已體現了深廣的文化內涵和無畏的青春氣質。
片中陳鵬對王敏佳解釋“核”時說:“其實我們古人早就描繪過這樣的情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而陳鵬自己在愛情和事業兩方面的行動和結果也生動詮釋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影片中人物的臺詞和獨白,金句不斷,經典臺詞不勝枚舉,其中承載的文化蘊藉和特有智慧如同巨大的磁場,引人思考和銘記。
影片敘述的是尋常百姓的抉擇故事,卻厚重深沉,歷久彌新,令人過目不忘。究其原因,在于影片豐富又不乏深厚的文化內涵,大到中國傳統文化訓誡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仁義忠恕的褒揚,對成敗善惡的價值判斷,小到人物臺詞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和文藝氣質,無不體現、詮釋和映射了我們古老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碼。而其中的泰戈爾詩句、基督教歌曲和大提琴交響曲也傳達了中國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