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大學
中國傳統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包含了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近年來,由于國家中醫藥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相關法律的相繼頒布,傳統醫藥文化得到了深入的開發和研究,大大促進了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的發展。
云南地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部,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保存著豐富多樣的中醫藥文化和少數民族醫藥文化。近年來,云南地區的傳統醫藥文化也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不僅促進了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同時也呈現和完善了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機制。因此,研究云南地區的傳統醫藥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
從歷時上看,由于國家政策對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視以及扶持,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改革開放以前,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非常較少,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云南地區的特色藥材以及衛生工作;改革開放以后至2003年以前,對云南地區的傳統醫藥文化研究有所增加,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云南地區傳統醫藥資源和調查和產業開發研究;2004年至今,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呈現突飛猛進之勢,研究成果豐富。特別是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研究,成果較為突出。從研究方法上來講,主要涉及醫學、藥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化傳播學、人類學、教育學、法學、生態學等相關領域,主要運用到了文獻分析法、數據分析法、田野調查法等方法。以下通過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討論,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分析和研究。
在醫藥理論研究上,前人主要涉及了云南地區的傳統醫藥流派、治療地方疾病、特色藥物等研究。《試論云南蘭茂醫學流派的學術特色》(張超)對明代云南著名醫家蘭茂醫學流派的形成的社會背景以及傳承性、創新性、地域性、兼容性和實用性等學術特點進行分析討論。《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對云南中醫發展的影響調查》(蓋沂超),作者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相關從業人員中對吳佩衡扶陽學派的影響展開調查,認為吳佩衡扶陽學派在當代仍有巨大的影響,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對吳佩衡扶陽學派開展深入的研究和傳播等。
前人通過對云南地區的歷史文獻進行追溯,進而分析、研究和呈現出了云南的醫藥歷史文化。《清代云南醫藥研究》(孫曉莉)從歷史學、檔案學的角度對清代云南的醫藥歷史和社會關系進行研究,揭示出清代云南醫藥的發展歷史和基本內涵。《民國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開發中的衛生方略探析》(李春亭)通過對民國時期云南邊疆地區衛生條件的分析以及衛生治理方案的整理,提出當下云南民族地區衛生治理模式的構建。《云南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數字化整理探討》(保麗娟)對云南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數字化建設的操作流程和步驟進行了初步介紹,認為民族醫藥文獻數字化是保存和促進少數民族醫藥知識及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研究上,對其文化建設特別是在傳統醫藥的特點、價值、教育及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試論云南民族醫藥之特性及價值》(陳蓉)分析了云南民族醫藥的特性和價值及其在轉型與過渡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中醫藥教育發展現狀研究》(苗麗)認為云南的中醫藥體現了傳統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相結合的特點,分析討論了云南省中醫藥教育的現狀、不足和發展對策。《民族醫藥文化在云南文化強省中的重要地位》(王珍喜)認為云南民族醫藥文化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和經濟等方面的價值,是我國珍貴的但有些也是面臨瀕危的文化形態,在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強省過程中具有獨特、重要的地位。
前人對云南地區的傳統醫藥產業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機遇與挑戰:基于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之戰略——以云南民族醫藥產業為例》(牛建宏)從“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出發,分析了云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因素,并提出云南民族醫藥的發展應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戰略的建議。《科學發展觀視野下“云藥”產業發展問題研究》(袁家興)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對云南生物醫藥產業為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云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研究主要有中醫藥、白族醫藥、彝族醫藥、傣族醫藥、景頗族醫藥等。《白族醫藥文化傳承危機研究》(王夢琪)運用民族學理論方法為指導,通過對云南省大理地區的白族醫藥文化的傳承情況進行田野調查,總結出其在傳承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傳承、發展對策。《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現狀調查》(韓艷麗)認為彝族醫藥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傳承方式是活態傳承,并強調了傳承人的重要性。文章通過田野調查,對云南省彝醫從業者習得途徑、帶徒數量、分布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方式,并揭示其在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的基層服務也有一定研究。《新醫改背景下云南芒市基層中醫藥發展戰略初探》(左紹美)基于新醫改和“十三五”規劃的社會背景,運用文獻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等對芒市基層中醫藥的發展優勢和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基層中醫藥服務的發展建議。《云南藏區基礎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調查研究》(李志農)認為云南藏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針對迪慶州衛生技術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該地區衛生技術人才的發展建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調研與對策分析》(耿慧)通過對云南省部分邊疆民族地區中醫藥基層服務的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發展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的相關建議和對策。
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的法治建設也有研究。《論民族醫藥的知識產權的保護——以云南省民族醫藥為例》(楊詩韻)從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闡述云南省民族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向,并提出針對云南省民族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戰略。《“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保護條例”立法構想》(向光富)認為:在新的形勢下,《云南省發展中醫藥條例》存在諸多局限,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進行論述,并建議制訂“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保護條例”,以期促進云南少數民族醫藥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的民族關系也進行了深入研究。《試論云南中醫藥與民族醫藥之關系》(鄭進)認為云南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中醫藥影響了云南民族醫藥的發展,同時云南民族醫藥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兩者理論融合、技術互補、優勢整合,為中國傳統醫學和民族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多途徑、多渠道的研究方法。《基于動物藥分析云南7個特有少數民族醫藥的親緣關系》(楊青松)應用數值分類學方法,對云南特有的七個少數民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的醫藥親緣關系進行分析,認為七個民族醫藥的親緣關系與少數民族語言的親緣關系之間沒有一致性,民族醫藥文化的產生與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通過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整理、分析和討論,發現前人對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特別是對云南地區的民族醫藥文化的研究成果更為突出、深厚。云南地區具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醫藥文化也較為突出,研究其民族醫藥文化無可厚非。但是,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相關學者對其進行更多的學術研究。云南地區的中醫藥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因此,未來可以加大力度研究云南地區的中醫藥文化,挖掘中醫藥文化在云南地區的傳播、傳承和發展等機制,豐富和完善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而推動云南地區醫藥文化的發展。此外,對于云南地區中醫藥文化的研究,發現對于一些具體的醫藥世家、流派和藥物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未來的研究可以將研究對象更加具體化,從而不斷挖掘出云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的特點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