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南科技大學;2.湘潭縣天易水竹學校
《教學相長》這篇文章是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上冊新加的一篇文章,在教材的古文單元第六單元?!督虒W相長》選自于儒家經典著作《禮記·學記》。文章討論了“教”與“學”的關系,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這就需要自己反省自己學習從而解決困惑,當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無法解答的時候,也需要自己好好鉆研,在教學中不斷進步;作為學生來說,在與同學相處時有機會當“小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這篇選入八年級的文章,對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以及處理好同伴關系有很大的幫助。本文通過安徽省舒城縣第二中學胡軍對這篇文章的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加以剖析,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目標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了教與學的方向,它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學習效果和標準,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后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具體描述。在胡軍的這個案例中,作者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義務階段課程標準指出,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案例中知識與能力包括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這是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間接從前人身上學習他們的智慧。對文言詞語的理解也是提高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文章的背誦也是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從識別到理解最后到鑒賞的逐步深入。
很多研究者主張教學目標的陳述應當包含四個要件,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案例中知識與能力這一目標設置的時候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在“表現行為的主體和表現程度”這方面做得很不錯,但是在“行為動詞”一項上沒有具體、詳細的操作,只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了解”“理解”“熟讀背誦”,運用了一系列心理化的詞語,這都是模糊不清并且難以觀察和評價的目標表述,可以將“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改為“能用自己的話介紹《禮記》、《學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改為“能用列舉出文章中重點文言詞語”。
案例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有兩個: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該目標明確了目標主體是學生,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并且也強調了學生對古文學習的翻譯理解能力以及隨文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但案例中的過程與方法比較簡略,就是簡單的“翻譯課文”和“了解方法”,并不能體現“過程”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這樣的設置所體現的教學方法不是很明顯,我們可以稍加修改為“結合文章下面的注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且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文章大意,用類比說理的方法寫一段200字的短文?!边@樣更有利于目標的實現以及能更好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
案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兩個方面: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學段的教學建議中提出“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敖膛c學的相互促進作用”和“實踐的重要性”是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該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欣賞文本從而領悟文本所表達的內涵,并從中獲得有益于學生生活、學習各方面的啟示?!督虒W相長》作為文學作品選入教材中,首先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作者所要表達情感,學生只有“動情”,才能穿越時間和空間與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體驗自己所體驗不到的,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信息。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設計者結合課程標準、學情等,綜合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和選擇,教學內容要能反應教學目標并能實現教學目標。
案例在感知作品中反復強調重難點字詞讀音以及句子停頓,這是漢語特點和培養學生好的語感的要求。案例在細讀作品這一環節中,安排了文章大意、文章主旨和寫作方法。課標中在第四學段的閱讀部分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蔽恼麓笠庖约拔恼轮髦嫉陌才攀欠险n標的要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寫作方法的安排充分發揮了教材的作用,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經典作品,以此為示范,學習其寫作技巧,有利于寫作教學的實施。
案例還安排了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中的口語交際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方式不是教師一味的講解什么是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應該怎么樣,而是選擇了貼近生活的話題,幫學生營造了具體的交際情境。該內容的安排,“注重了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钡钦n標在第四學段閱讀部分同時指出:“閱讀簡單的議論文,發現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系?!边@表明初中階段對議論文的文體的重視,《教學相長》這篇文章作為一篇議論文,但是案例在教學內容上卻只是簡單一個問題“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并由此提出“類比說理”的方法,這樣不利于引導學生掌握吸收新的知識,也不能實現教學目的中的“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課堂上教學方法不分好壞,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分,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如果能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它就是合適的教學方法。案例中沒有具體把教學方法寫出來,只寫了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課件,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教學設計中看出來他運用的教學方法,如:誦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方法為教學內容服務,選擇好的教學方法是為了實現教學內容。課標非常強調朗讀,“要求在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卑咐械恼b讀法,主要運用在“齊誦讀”這一階段,所要達到的理想效果就是學生讀準字音、掌握朗讀節奏,同樣,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一理想效果是可以達到的,所以說,這樣的方法是非常合適的。誦讀法非常適用于字音、朗讀節奏和文章情感這樣的教學內容。但是案例中,自主地誦讀僅僅只是停留在表層,學生只是在感知課文的時候,泛泛地將文章讀一遍,找出文中不認識和不懂的字詞,學生剛進入到自主學習的情境中,老師就通過PPT將文中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子停頓一目了然地講授給學生,學生其實并沒有自己深入分析以及體會課文,從而導致對課文的理解過于膚淺。應該在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自主地找出文中重難點字詞,自主地將句子停頓劃分出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要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案例中的討論法有助于這種方式的達成。案例的討論法主要運用在“釋文意”這一階段。不同于小組討論,這里是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同樣也是相互交流,解決疑難詞句,最終達到翻譯全文的目的目的。很明顯,在經過討論和老師的指點之后,翻譯全文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的。所以討論法在案例設計中的運用十分恰當。我們也可以看出,討論法非常適用于翻譯這樣的教學內容,因為每個同學的基礎不一樣,通過討論可以集思廣益,最終達到目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對于所教篇目的教學內容要正確把握,在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合理的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完成之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是多方面的,從課標的層面對照分析,了解其優缺點,在實際教學有選擇地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