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加劇了全球競爭格局的形成。科技創新能力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核心競爭力和基礎支撐。而創新是一個復雜工程,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作為依托,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將使這些國家能夠更充分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提高對技術變革與競爭沖擊的長期抵御能力。
創新生態系統是為順應科技創新2.0時代的開放式、協同化創新特點而出現的創新范式的轉換,這一新概念融合了創新系統、生態學等相關理論的衍生概念,主要是指創新活動中各主體種群和創新生態環境所構成的統一整體,主體種群與創新生態環境之間不斷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與交換,進而形成系統的平衡穩定狀態。強調系統中的各個主體、各個要素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相互間動態作用的過程。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創新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難以復制性等特點。同時,在開放性創新的新時代,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種開放的,并且強調協同與共享的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不同類別的多元主體構成不同的主體種群,種群的聚集又形成了群落,主體種群與主體群落之間合作競爭,不斷發展。而不同種群在創新鏈的位置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態位,各生態位分離又彼此聯系,才構成了完整的系統主體結構。處于不同生態位的多樣性的創新生態主體種群在各類創新平臺和外部制度文化環境下不斷演化發展,從而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
創新生態系統在科技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力聚集和有機整合創新要素。創新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創新網絡效應,能夠有效在空間層面吸附各類創新要素,促進能量、物質、信息等各種形式的創新要素在創新主體之間傳遞、交換與循環。同時,通過創新生態系統內部的自組織演化功能,實現創新要素的有機整合,進而形成創新的不斷“涌現”與新技術的不斷突破。這種要素的聚集和有機整合是以往單純的創新系統所不能有效實現的,需要附加其生態動態演化機能,使要素“流”產生放大效應來支撐創新活動的開展。
第二,優化創新主體關系培育創新主體能力。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使每一個創新主體(如:企業)轉變觀念,不再將自身看作是孤立的個體,將自身置于簡單的優勝劣汰關系之中。這些主體更加注重與其他主體的緊密聯系,通過在地理位置與生產鏈條中的協作與融合,演變成互惠互利的創新共生體關系。協同創新成為主體之間的創新合作及組織模式,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關于大于競爭關系,共享機制的建立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在各創新主體關系共生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主體的多樣性和競爭力,創新個體的創新能力也在合作共贏中得以有效發展。
第三,創新生態環境的優化與反哺。創新生態系統通過營造一定的外部環境來實現創新要素的有機整合以及創新主體間信任與共享關系的建立,這些外部環境包括制度環境和人文環境。政策引導和文化引領是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創新政策來優化創新活動的條件和氛圍,降低創新活動的不必要成本,能夠提升創新的效率;另一方面,創新生態系統內部的創新主體之間基于共同利益形成了彼此信任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彼此認同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模式,進而演變成一種創新文化,促進交易成本降低,提升創新績效。因此,創新生態環境的優化還能反哺創新活動的開展,創新生態環境與創新主體種群及其關系網絡彼此聯結、不可分割。
隨著對科技創新在打造全球競爭力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以及對創新生態系統重要功能作用的重視,世界上的創新強國都將構建和完善創新生態系統作為施政要點,形成了一系列措施和模式,其中的很多經驗都值得總結與借鑒。
第一,注重創新主體的培育,豐富創新主體種群。創新生態系統中擁有多樣化的主體種群,包括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而企業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創新主體,其他種群與企業良性互動、相互配合才構成一個良好的創新種群結構。創新強國均重視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培育,促進多樣化的主體種群平衡發展。如:美國高度重視企業的創新創業,為創新型企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擔保體系、資金支持體系、信息管理體系、市場拓展體系、創業投資體系和資本市場等。德國實施的中小企業創新核心計劃,平均每年資助5億歐元給中小企業。用前期投融資的方式來支持中小企業,重視產學研和市場力量的結合。因此,德國的中小企業發展非常有特色,專注于一個相對狹窄的行業,要堅持價值競爭優勢,成為國家出口的主力軍。瑞士通過整體經營環境和科研條件的改善,吸引大量的創新人才聚集,進而通過創新基金培育創新企業,并以科研院所作為企業創新的有力支撐。此外,德國和日本等制造大國還重視低端以及貼近生活的持續性創新,扶持相應的創新主體發展。同時,注重創新智庫、中介組織等為核心主體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培育。
第二,強化創新要素與基礎設施,為創新生態系統奠定基礎。世界上創新強國注重全方位的要素整合,奠定創新的要素基礎。如:美國科技政策對于前沿科技、戰略人才培養、科技投資等進行綜合考慮。瑞士以其優越的科研和經營環境、自然環境保護優勢、靈活的稅政優勢、成熟的金融市場優勢等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創新人才要素,并使其創新要素的整合實現了國際化的程度,為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創新基礎設施的構建也是創新生態系統的根基。美國國家競爭力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加速:能源充裕時代下美國制造業加速振興行動計劃》報告提出要通過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投資來充分強化和發揮美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全方位優勢。
第三,營造良好的制度與人文環境,提升創新生態活力。世界上的創新強國將創新生態的制度和人文環境作為重要的創新軟實力,并注重這些軟實力的發展。在制度環境方面,美國非常強調創新政策的連貫性、創新性和配套性,并對具體產業提出細化的政策措施體系。瑞士則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創新,對不尊重創新、破壞創新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罰。在人文環境方面,各國還非常注重創新文化氛圍的營造。《20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創新能力指標得分最高的三個國家是德國(87.5分)、美國(86.5分)和瑞士(82.1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創新創業的風險偏好相對較高,也就是說,它們都形成了鼓勵創新創業、包容試錯和失敗的創新文化。而這樣的創新生態系統更具活力,在這樣的創新生態系統中將使這些經濟體能夠更充分地將其研究工作轉化為經濟增長,并提高對技術沖擊的長期抵御能力。
第四,政府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創新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關注點,國際上的創新強國紛紛重視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并通過政府的看不見的手發揮相應的、必要的作用。如: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探索性的創新活動,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并制定了法律法規體系來保障科研合作各方的權益,以政府部門和財政性金融機構來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瑞士政府重視創新環境的營造和改善,設立公私融合的基金來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德國的聯邦政府、州政府、政策性銀行和大型企業共同設置高科技創業基金,對創新型企業給予風險投資支持,并且政府注重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創新,促進高校等單位帶動區域應用科學產業化發展。
我國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順應創新范式的轉換形勢,強調構建創新主體和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緊密聯系的創新生態系統,不斷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國際上創新強國在建設創新生態系統的典型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可以借鑒吸收其中的適用經驗。
第一,支持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主體種群多樣化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重視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企業創新主體的發展,幫它們突破創新的死亡谷,順利走完創新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創新的目標和效果。為中小企業提供廣泛的融資渠道,設置合理且優惠的稅制體系,突破體制障礙開展公私融合的支持方式等。同時,鼓勵多元化主體種群的發展和種群間的合作共贏。提升我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鼓勵它們與企業的聯結與合作,打造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組織,“校企共建”的人才培養模式。繼續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法》的相關要求,構建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規范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培育能夠有效服務創新的技術轉移轉化中介組織多元化、專業化發展等。
第二,加強我國創新基礎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創新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整合不夠,需要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來形成創新基礎資源的培育、集聚與整合。注重符合創新生命周期需求的人才梯隊的建設,形成多層次的融資途徑支撐創新開展,加強技術的生產與經營、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應用技術的市場匹配度和轉移轉化效率等。同時,加強實驗室、科技條件平臺以及其他創新硬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整合,與軟性的制度體系相配合,共同為創新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撐。
第三,注重制度環境和創新文化環境的優化。我國在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方面,還需要加大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真正營造有利于激活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的創新生態環境。盡管我國出臺了大量的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但是目前還存在政策落地難、政策協調性不夠等現實問題,進行制度創新非常有必要,需要對現有政策體系進行梳理和重構,避免政策的無序發展,形成真正能夠符合創新創業需求的政策法規體系。同時,在全社會宣傳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等新理念,加深人民對創新風險的爭取認識,提升風險應對和適應能力。著力打造出一個開放、包容、謹慎又有活力的創新文化氛圍。
第四,合理發揮政府在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作用。注重我國政府部門在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各級政府部門在創新生態系統發展中進行合理適度且必要的干預和參與。一方面,政府作為創新主體種群的一個重要類別,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主體種群必須緊密合作,構建“政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政府應根據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薄弱環節、公共物品屬性突出的部分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如:知識產權保護、中小企業融資、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通過與市場機制的有機融合,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的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