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與友人談論起過往的崢嶸歲月之時,忽然意識到自己在戲曲舞臺領域已經奮斗了36年。我出自藝術世家,父親早年在揚州市揚劇團也從事著舞臺上的服務工作,因而若說起自己最初與戲曲舞臺的邂逅和結緣,則是一段時空跨度更為久遠的記憶。
或許是受到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我自幼便對戲曲舞臺充滿了向往。雖然那時候的自己年幼無知,對周遭也只有懵懵懂懂的零星認識,可只要走進劇場、踏上舞臺,我就會變得異于尋常的激動和興奮或對那些眼花繚亂的設備和器材,我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求知欲,時常“連珠炮”式的向父親和其他老師提問,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
參加工作以后,我和父親一樣,成為劇團里為舞臺服務的一名技術人員。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工作內容不如演員和樂師們引人入勝,但我始終樂在其中。36年的從業時光里,從最初的舞臺音響到如今的舞臺燈光,我的工作內容和重心在變化、經手調試的機具設備也在變化,但我數年如一日的以一顆虔誠篤定的心對待自己案頭的日常工作。在竭盡全力的做好本職工作之余,我也喜歡對日常工作加以歸納、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整理。本文余下的部分,試結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從業經歷,對戲曲舞臺上燈光設備的發展變革進行膚淺的回顧和總結。
這是我從父輩師傅那里看到的一種燈光操控手法。具體原理是:將鹽鹵水作為介質,在溶液里放置兩個粗大的觸點作為導體的兩極,通過這兩個觸點的逐漸靠近和逐漸遠離去控制燈光的或明或暗。事實上,受制于特定的技術條件,這已經是當時能設計出的最高明手法。不夸張的說,這不僅是一種極為簡陋的操作手法,而且有著非常高的危險系數。如果操作失誤,既會影響演出的效果,也容易在現場引發種種意外事故。
此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種用銅絲材質制作的電阻,業內稱為“萊絲”。它是一個有一立方米左右大小的立方體,通過轉動觸點上的手柄,每個觸點對應電路中不同的電阻數額,在電學基本公式I=U/R的作用下(I為電流,U為電壓,R為電阻),對應產生不同的舞臺燈光效果。
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對于戲曲舞臺上的燈光師而言,可控硅控制器的問世是一場具有顛覆式意義的業務革新。它的出現,再加上各院團根據電路的具體情況自制的閘刀板,我們的舞臺調光技術在效率和安全兩大環節都迎來了質的飛躍。
在可控硅控制器的基礎上,不久之后有專業廠家相繼研發出了可控硅調光臺。它能讓可控硅控制器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同時讓電路變得更為縝密和安全。對于我們舞臺燈光師而言,操作也變得更為簡單和快捷。
隨著舞臺燈光運用數量的大幅增加,相關部門和廠家的研發能力也開始不斷提升,新型模擬器調光臺、數字調光系統和數字調光臺相繼問世。得益于這些技術的飛速發展,戲曲舞臺上的燈光效果即使不能算作美輪美奐,與過往的呈現相比,用“判若兩人”去形容是絲毫不為過分的。
在C語言、JAVA等計算機編程技術的幫助下,戲曲舞臺上的燈光變得更為讓人“不可思議”,這是科學技術改變戲曲舞臺的又一個里程碑意義的突破。簡單的說,使用程序語言式燈光控制技術以后,只要提前按照設想中的情景編寫出與舞臺燈光有關的程序語言。現場實際演出時,燈光師只需要隨著劇情的變化、隨著矛盾沖突的推進及時推拉調光臺上的推桿,舞臺上隨即就會產生種種五彩繽紛的燈光色調。
如果說程序語言式的燈光調配已經讓我們感到科學技術巨大能量的話,那么最新的舞臺控制系統就是在此基礎上更為錦上添花的一筆。因為這是一個綜合化的系統控制臺,該系統投產以后,舞臺上的燈光、機械、背景等幾乎所有的舞臺要素都能整合在一個程序之中,只要操控按鈕,我們就能一鍵觸發對整個舞臺的全盤響應。過往的那種舞臺上相關條線“各自為戰”、時常因配合不夠默契而影響演出質量的情況都會不復存在。
從中不難看出,戲曲舞臺上的燈光設備進階演變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史。戲曲舞臺上的燈光,從父輩“手工作坊”式的簡陋中走來,歷經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程序語言的革命,在數項科技發明創新的支持下,戲曲舞臺上的燈光變得越來越精致和細膩。與此同時,作為燈光師,我們的工作、或者說演出現場的實際操作變得更為簡單、更為靈活。雖然我們的操作確實變得簡單,但對于舞臺燈光的進一步設計和運用,相關程序的編寫和修正、燈光如何與音響、舞美等其余要素的協調配合等方面,依然需要付諸于更多的研究。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化的將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與戲曲舞臺相融合,而不僅僅只是機械式地將程序“生搬硬套”到舞臺之上。
從近些年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原揚州市揚劇團)的藝術生產實際看,我們相繼編排出了《史可法》《真假二十四小時》《縣長與老板》《吳漢三殺》《衣冠風流》《史可法——不破之城》《追魚》《鑒真》等數十部包括國家藝術基金、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在內的原創經典劇目。在這些作品里,與單位的其他同仁一樣,我們的燈光制作團隊也傾注了熱情、也凝結了汗水。具體地講,為做好舞臺燈光燈光工作,我們秉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工作之余認真閱讀日常所訂閱的期刊雜志,學習條線內最新的理論知識;翻看互聯網上包括戲曲在內的大型綜藝演出的視頻資料,了解其他優秀院團最新的燈光編排實踐。遇到不解和困惑的時候,我們也會虛心向上級機構和兄弟院團的同仁請教。實際創排新劇目時,我們會積極和導演、主演等進行數次溝通,針對具體的人物形象要求、針對劇情的特定走向、針對導演和演員的個人風格和個性化需求方面的差別,在燈光色彩的調配和變化、燈光視角的切換時機、角度選取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的有益探索和試驗。從最終的實際呈現上,我們的創作成果也基本獲得了業內外專家和廣大觀眾的贊譽和認可。
與父輩的戲曲舞臺燈光從業者相比,我們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當前的工作機會、我們也沒有理由不熱愛所從事著的戲曲舞臺工作。科學技術發展所結出的累累碩果更是猶如一份份上等的食材原料,作為新時代的戲曲舞臺燈光師,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恰如其分地用好這些食材,烹飪出美味可口的舞臺燈光大餐,在嚴格遵循傳統戲曲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從劇情出發、從演員出發、從特定場景中的具體矛盾實際出發,讓舞臺燈光所應起到的作用得到“到位而不越位、補臺而不拆臺”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