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飄過三十年,每一代人都有屬于他們的情感音樂記憶。這些歌曲已經滲透到聽者的生活,成為他們成長的烙印。而且每個創作者都面臨獲得市場價值和自我價值彰顯之間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讓很多歌曲被埋沒,甚至被遺忘。
綜藝節目《金曲撈》將這些“蒙塵的金曲“重現世人眼前,設置主持人、叨叨團、喚醒師、大眾評審和原創諸角色,由節目組提供要喚醒的音樂,喚醒師在重新編曲的情況下演唱將被喚醒的歌曲。假如獲得三分之二大眾評審團的認可,則視為喚醒成功,歌曲將由喚醒者和原唱共同演繹。整個過程充滿故事性,也增加了觀眾的黏度,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
作為一檔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節目理念,需要與過往音樂節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與之呼應。《金曲撈》整個節目流程可分為引導部分、喚醒部分和交流部分三個環節,各環節節目形式探索,也都誠意十足,充滿看點。
語言風趣,點評專業的“叨叨團”與主持人之間的交流金句頻出,節目現場的互動性和娛樂性都大為增強,節目的設定相當于一個特別的游戲環節。為了活躍節目整體氛圍,這一環節引導部分的“猜歌曲”和“猜歌手”兩大環節設置可以說是整個節目環節的靈魂。
根據掛屏提供的歌曲每一條提示,觀眾的胃口被高高吊起,突出了節目的懸念設置和可看性。比如“四大天王”這條提示,就使在場的每一位觀眾興奮不已,猜測究竟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中的哪一位來到了節目現場。
這樣,不光是現場的觀眾,電視機前觀眾隔著屏幕,心也被緊緊牽動著。與懸念共存的,還有節目組精心準備的驚喜。這里的“驚喜”含義有兩層:一是提示下,“四大天王”中無論哪一位來了都值得驚喜;另一層含義是,觀眾能打撈出這樣一首金曲感覺由衷的欣慰與欣喜。
節目的引導部分,在懸念與驚喜并存的《金曲撈》中,觀眾很容易被節目流程的節奏帶走。該單元設計,不但強化了綜藝節目的娛樂性,也讓節目看點增加。尤其關鍵的是,成功將觀眾帶入后續的喚醒和交流單元。
作為喚醒類音樂首創綜藝節目的內容核心部分,在喚醒環節中,喚醒師的改編和演繹,就顯得異常重要。別出心裁的是待喚醒的歌曲,在喚醒師重新編曲演繹后,能否喚醒成功,由現場500位觀眾評審團的投票決定。
精彩看點在于,并不是每首金曲都能喚醒成功。雖然為了增加節目的觀賞性,后來又加入由原唱二次喚醒的節目規則,但喚醒失敗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種充滿變數的現場機制使每首歌的命運都前途未卜,也給喚醒師帶來巨大壓力。雖然也有不符合觀眾欣賞口味的金曲被淘汰再次成為遺珠,但節目的質量卻因此得到保證。
喚醒環節最大看點就是改編與原曲,喚醒師與原唱之間的靈魂對撞。節目首先對原曲精心改編之后,再由喚醒師演唱,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避免與原唱的演繹撞車,一模一樣的歌曲即便再好聽,連著聽兩遍,也難免令人厭煩。二是賦予原曲嶄新生命力。蒙塵的金曲屬于過去的時光,也存在著時間跨度和記憶鴻溝。同一首歌穿越兩個時代的演繹,往往能夠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應:新編版迎合當下,原唱版引發情懷。
這樣的靈魂碰撞,往往異彩紛呈。除此之外,喚醒師與原唱之間的搭配也備受期待。由于年代原因,原唱多為前輩歌者,而喚醒師迎合當下受眾欣賞口味,出場歌手以中、青一代歌手居多。
這樣就看到舞臺上出現晚輩與前輩的精誠合作,老而彌堅的前輩歌者和茁壯成長的后起之秀們的同臺表演,這也是《金曲撈》想要傳遞的對于音樂精神的傳承。
歌曲一旦被喚醒成功,接下來的環節就是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歌手的內心世界了。歌曲之所為能被稱為金曲,不僅需要優美的旋律,更要有深層次的內涵,傳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還有歲月深處的故事。
歌曲背后,總隱藏著一些動人的故事,但在那些通訊并不發達的年代,湮沒無聞,《金曲撈》對原唱的背景挖掘與歌曲背后的故事,成為節目一大看點,觀眾的情懷,更多的也在這個環節得到體現。
假如只是簡單的音樂欣賞節目,很難在眾多的音樂節目中脫穎而出給觀眾留下印象,而幕后故事的呈現,以及故事化的節目表現形式則能有效地凝固記憶,使引導單元中展現的驚喜與懸念,在這一單元升級為收獲和感動,增強了《金曲撈》的大眾傳播。
譬如周蕙的《不愛了也是一種愛》被節目成功喚醒后,不僅感染了眾多觀眾,也讓這首歌在節目之后爆紅。通過喚醒前后變化,大眾對周蕙從不了解到慢慢熟知。不但了解周蕙是一員華語樂壇不可多得的實力唱將,也了解到她被埋沒的那些“音樂遺珠”。《金曲撈》節目的最大貢獻與魅力,并不在于喚醒的最終結果,而是觀眾由不知到一知半解再到熟知的喚醒過程。蒙塵的金曲也在這個過程拂去塵埃,光芒四射。
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神仙打架的今天,能夠避免同質化問題,大膽突破。從內容生產、節目形式、類型化等方面大膽創新。《金曲撈》不愧是時下音樂節目的一股清流。它秉承“重拾音樂遺珠,打撈蒙塵金曲”的節目創作理念,開創音樂節目類型的新浪潮。加之欄目各環節匠心設置,誠意滿滿,以及獨具匠心的編曲和背景音樂投放,讓它成為內地音樂節目的新標桿。對其進行研究,對研究我國音樂綜藝節目的發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