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妍
(哈爾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作品成績斐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創作及傳播體系,作為一種主要的大眾傳播媒介,主旋律電影的新時代擔當日益凸顯。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來展現先進文化和反映客觀現實世界,主旋律電影也日益成為先進思想的發聲器,同時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作為一種文化的技術邏輯和力量,無情地塑造著大眾的文化習性,人們通過媒介接受文化已成為社會教育的普遍方式”。[1]可以說,大眾傳媒在深度和廣度上影響和支配著大眾的生產生活,隱性支配著大眾認知,影響大眾的文化觀念的形成。主旋律電影在兼具思想引導與商業創作的前提下,在新時代迎來創作的黃金時期和發展新機遇。
“十七年”電影特指1949年至1966年(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這一段時期的電影。在這一時期,新中國電影從服務對象、敘事構架、歷史視角和美學范式方面確立了“人民電影”的方向,大量優秀作品的誕生,使中國電影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的堅實基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真實、樸素、充滿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當時的影片創作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大膽創造,影片結構比較自由,不很戲劇化。1958年起電影創作開始反映歷史真實,將時代精神融入革命歷史題材之中,主要包括《中華兒女》《趙一曼》《鐵道游擊隊》《上甘嶺》《霓虹燈下的哨兵》等1213部電影,這些電影作品創作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引世人矚目。這一時期的電影雖然沒有提出主旋律電影這一說法,但“十七年”電影所形成的至今在主旋律電影中仍清晰可見的類型模式和敘事結構,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和電影觀念,電影中政治話語生產的內容與方式,都為后來主旋律電影的制作和拍攝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這一時期的電影是新中國電影的雛形,也是主旋律電影的萌芽。
1987年2月,當時的電影局局長的騰進賢正式提出了“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方向,1989年拍攝的《開國大典》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標志性作品。主旋律文化一直是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軟實力。內容健康向上特別是謳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有藝術魅力的主旋律電影,是主旋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西方自由思想涌入的危害性及嚴重后果,使主旋律電影擔當起了它的政治任務,首先是對革命歷史的再書寫。1991年開始,主旋律電影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勝利,《焦裕祿》《大決戰》《周恩來》《開天辟地》等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以恢宏的場面設計,歷史感與藝術性兼具的敘事結構等特點引發觀者的關注與認同。
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是與中國的改革同步進行的,在如火如荼的改革背景下,官方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表述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主旋律電影也不再憑借內容的教化和宣傳來展示它的獨占性和強制性,而是變換戰略戰術,使用一種更富有活力的方式來完成主導文化的使命,應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寓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土壤之中,這無疑大大拓展了主旋律文化的內涵,使社會主義文化更具傳承性[2],更加迎合大眾文化的審美需要,借鑒和挪用商業電影的表述方式,并以更為商業化的宣傳姿態面向觀眾。這一體現最突出地表現在一些獻禮片和重大節日的慶祝上面,如《離開雷鋒的日子》《國歌》《我的1919》等影片,一線明星的加入,豪華的場景展示,蜿蜒曲折的戲劇沖突,歷史感與時代性并存,全力配合著愛國主義精神的營造和渲染,以較少的投資實現了較高的票房,實現了政治導向與市場效應雙贏效果。
受全球一體化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融合能力越來越強,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軟實力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在不斷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還應向世界各國展現出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和獨特性,彰顯和展示民族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文化面向世界的主要交往手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謙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成為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唐山大地震》《秋之白華》等影片是這一時期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影片代表。可以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主旋律文化的兩大命題,這也使這一時期主旋律電影的邊界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2012年起,“中國夢”成為主旋律文化中的新內容。“中國夢”不僅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夢想,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個體夢想,“強盛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成為“中國夢”的代名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3]只有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成為“中國夢”的參與者,“中國夢”才能真正地被托起和實現。因此,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在題材呈現、敘事形式、人物塑造上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當代人的所思所想,體現了對生命個體的凸顯和尊重。“中國夢”是一個彰顯與散發著文明古國魅力與開放現代化國家的文明標志。
主旋律電影雖然在發展的各個時期表達的程度不盡相同,但主旋律電影不再是說教、刻板的代名詞,它正不斷以民族化、大眾化的形式去展現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面貌。
以《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為代表的軍事題材電影成為主旋律電影的主干力量,這類軍事題材電影緊緊圍繞愛國情感進行敘事,譜寫了新時代的英雄贊歌,更加強調軍人的品格、信念和精神素質,對頑強堅定、英勇無畏、捍衛正義、忠誠使命的特性進行完美演繹。在突出刻畫主人公心路歷程的過程中,讓觀眾投入其中,情感被主人公的內心波動所牽動,產生共鳴。并以極強的視覺沖擊,滿足大眾的審美趣味。在敘事方式和敘事內容上,滿足大眾文化的參與性,用中國故事訴說中國精神。《戰狼2》等影片的成功,是對大眾熱血愛國精神需求的充分滿足,具有明顯的國族指向,體現了軍事電影的意識形態性的藝術形態,明顯區別于好萊塢超級英雄形象。
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今日中國的繁榮富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其中的曲折和艱辛是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重要素材和表現角度。有國才有家,革命歷史題材類型的主旋律電影,更多體現的是家國情懷,他們以更多明星的參與,更加宏大的場面,更加細膩的人物刻畫將歷史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做到了崇高信仰的價值表達,拉近了革命與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距離。以《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主流電影為代表,塑造了一批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將博大的情懷落在實處,用“數星星”模式形成了主旋律電影宣傳和運營的新模式。
聚焦社會現實,貼近觀眾日常生活也是主旋律電影的表現趨勢。歷史人物、英雄人物相比之下似乎離人民大眾生活相對較遠,雖然能滿足大眾的家國情懷和英雄崇拜需要,但大眾更加關注身邊人物的現實問題,因此,諸多反映中國當代社會變遷、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展現中國人新面貌的主旋律電影也成為受眾追求的題材。這類影片傾向于“小人物”表現“大情懷”,以平凡工作的點滴故事,以小見大,以鮮活生動的日常敘述,突出榜樣的力量,融入觀眾的真實情感。這類影片的代表有接地氣的《李保國》、平凡英雄《李學生》、堅強守護的《烈火英雄》,這些都是當代最可愛的人,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面貌。用一段段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染觀眾,避免了刻板的說教,讓觀眾自己去思索體味。因此,這類影片使艱苦奮斗、誠實守信、不忘初心、愛崗敬業等時代精神得到有效傳播,用貼近生活的電影語言和藝術表達,感動觀眾并被大眾所接受,彰顯正能量、弘揚新風尚。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國家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西方的宗教、倫理和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念嚴重滲透進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意識形態方面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話語權爭奪日益嚴峻。“意識形態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根本,文化話語權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國家文化主權的重要指標,在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時代價值日益凸顯”。[4]好萊塢大片以震撼的視覺效果、高超的科技手段吸引著國內觀眾,潛移默化將西方意識形態滲入。西方價值觀在隱蔽、間接、持久地影響著觀眾。如何應對這一現象成為棘手問題。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恰恰是對這一問題的有力回應。新時代的主旋律電影,人物更加鮮活,情節更加復雜,視覺效果更加震撼,摒棄傳統的說教模式,更加讓大眾容易接受并引起共鳴。可以說,主旋律電影在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方面展現著時代價值。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我國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形式需要多種表達方式,主旋律電影作為一種有效的渠道,彰顯著重要作用。這些謳歌國家、黨、英雄、楷模的主旋律電影,體現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正能量,使觀眾在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得到了升華,對觀影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折射出了不屈不撓、奮勇前進的中國精神,召喚我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充分詮釋了中國人的責任擔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宏偉藍圖,賦予了作品新的時代內涵,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為靈魂,展現了國家的良好形象,在堅持改革創新和堅定文化自信中增強了民族向心力。
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主要是通過其通俗化、具象化、生活化形式進行的。尊重中華民族的話語表述方式和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因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也就是說,只有符合人的本質需求,才能將大眾化真正實現。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6]主旋律電影作為文藝的一種表現形式,人民性是其根本屬性。主旋律電影在新時代的發展,要更加貼近人民,符合人民意愿,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電影創作時,切實立足于發展現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通過電影作品來反映生活。可以說,主旋律電影作為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