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魯 孫金輝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2014年10月15日,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其內涵就是要“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將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擴展到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文藝創作要立足人民,深入生活,長期扎根在人民中間,這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文藝作品。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電影工作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工作者必須明確中國電影在新時代的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要求。[1]電影創作更應該深入現實生活,關注底層民眾的喜怒哀樂,反映出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創作出中國氣派、中國人物、中國精神的文藝作品是中國電影的歷史使命,作為獻禮影片的《十八洞村》正是一部弘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體現社會主義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影片以“人民”作為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十八洞村村民在“精準扶貧”政策下的脫貧故事進行放大,關照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民精神世界的變化,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電影創作導向。
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抒寫具有時代精神高度和深度的中國故事,是當前影視作品的一貫追求。作品題材創作以大時代的社會背景為經,以小人物的生存狀態為緯,將鏡頭對焦于時代變遷下的人民,這樣才能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2]電影《十八洞村》是在國家提出“精準扶貧”的政策下,用電影視聽化的手法闡釋湘西農村村民在脫貧道路上遇見的難題以及解決方法,為其他地區的脫貧致富提供寶貴經驗。影片展現了十八洞村在教育、醫療、交通方面落后的現狀,同時影片的后半段也在積極探索脫貧之路,例如扶貧先扶志、致富先修路、填土造田等措施。這部主旋律現實題材電影沒有采用以往說教和大英雄主義的形式來宣傳國家政策,而是立足小人物楊家兄弟在脫貧道路上自省自救的故事視角,刻意把人物的真實性和政策的落實性回歸到現實,拉近楊家兄弟與其他地區脫貧者的距離,引起不同群體的共鳴。作為獻禮影片,對于國家的精準扶貧這個命題,影片選取現實題材,立足鄉村生活,回答了農村貧困的根源、扶貧的現狀以及具體措施,從而為社會交上了滿意答卷。在現實題材中加大對人民的全方位關注,引導觀眾作為故事主人公去自發地思考脫貧致富之路,實現了中國主流價值觀與主流人物的對接,這或許就是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最大的社會價值。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要用生動的人物形象代替過去矯揉造作的故事情節,讓現實題材的銀幕人物震撼人心。影片《十八洞村》的人民性還體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每類人物都代表著中國農村每個個體的群像。影片展現了十八洞村楊英俊家族的三代農民形象,真實還原了中國農村最為普遍的現狀。楊英俊和麻妹作為老一輩農民的代表,他們這一輩人是留守鄉村基數最大的群體,同時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還在苦苦支撐著鄉村的農耕生產。影片為我們塑造了勤勞、淳樸的典型老一輩農民形象,也讓我們看到老一輩農民缺乏遠見、安土重遷的保守性。小南瓜的爸爸和小薇薇夫妻作為農村的中年人代表,雖然具有農村人的踏實肯干的品質,但是缺乏文化水平和謀生的技能,只能去大城市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他們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萬千外來務工人員的縮影。農村出走的青壯年寧愿選擇擠在繁華的都市,也不愿重回自己的故土開墾新土地,這也造成農村生產力的斷代。小南瓜作為幼小一代的農村留守兒童代表,并且先天患有疾病,這無疑又增加了楊英俊的家庭負擔,使其重新返貧,從而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在設計小南瓜身患疾病這個人物形象上,用她生病去找鄉村醫生治療這個情節,并配合著極簡的鏡頭語言指出農村醫療落后的問題。面對農村中的社會問題,影片沒有過多陳述,而是在選取的特定人物形象上展現其群體的共同特征來探討“精準扶貧”政策。影片全方位描繪了以農村村民為主體的脫貧致富的生活畫卷,觀眾不僅記住了片中楊英俊和麻妹等人物形象,更為重要的是深化了觀眾心中成千上萬個吃苦耐勞、淳樸節儉的新時代中國農民形象。[3]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樣也是文化的生產者,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也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表現人民的藝術和人民的文化。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要體現在感國運之變化,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影片《十八洞村》被導演稱為“詩意化的現實主義”,這是因為片中的畫面猶如散文般靜謐,又猶如詩歌般浪漫,用傳統的習俗和文化,勾勒出一幅美麗動人的田園生活畫卷,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4]影片中的雄雞報曉代表著新的一天到來,村民按部就班地開始勞作,展現出田園里村民種植水稻的一片祥和景象,暗含著中國傳統美學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影片中出現的苗族服飾、山歌、鼓聲等傳統文化元素,在視聽語言上共同構建起了一個苗族人生活的典型環境,讓觀眾能夠時刻感受到苗族文化的豐富和深厚,也能感受到苗族人的淳樸和勤勞。影片中的“斷交酒”是片中敘事的關鍵情節轉折點,更是苗族傳統文化的有力彰顯,這個儀式成為村民內部解決矛盾的途徑。用民族的、傳統的方式來解決矛盾,而非其他現代方式,諸如約架、調解、公訴等形式,體現了當地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體現了苗族文化對人們行為習慣的重要影響,更體現了導演對這種習俗的信任和肯定。影片是對中國傳統美學、中國電影精神的一次成功回歸,堅信人民群眾創作出來的傳統文化,并經受住了口碑和市場的雙重考驗,這為以后的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了正確導向。
相信在中國文化中塑造的人民形象,創作出非好萊塢式的銀幕英雄形象。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大片往往把電影的主題聚焦在一個英雄人物身上,通過其一人來解決矛盾,揭示影片主題,其他人物就變成了襯托性人物,而故事的套路也往往陳舊和膚淺。英雄人物配合著敘事節奏的緊張感,憑借主角光環,看似無所不能,然而這類好萊塢式英雄人物離人們生活較遠。在影片《十八洞村》中故事的主角是楊英俊,若按照演員表來劃分,其他演員均是配角,但是其角色的重要性與主角不相上下。在脫貧致富的過程中,不止楊英俊一個英雄,還有許多貢獻自己力量的幕后英雄。如:小龍作為基層干部,富有熱血,走進群眾的內心深處,與村民們一起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影片從未有意識地突出劇中某一人物的英雄形象,而是在舒緩的敘事當中,展現了十八洞村各個群體積極探索脫貧之路的生活圖景,塑造出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年齡段的人物形象,豐富了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多維度地展示了影片同一個主題。影片塑造了不同層次的人物形象,看似略顯分散,不如好萊塢影片中英雄形象的集中展現,但這就是我們當今中國地地道道的農民形象,也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生活經驗,從而能夠達到故事人物的真實可信。影片未模仿好萊塢式的刻意煽情,塑造出單面的英雄形象,體現出導演或編劇對自己所塑造的中國式農民形象的絕對自信,也彰顯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
人民作為文藝的主體則體現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要虛心向人民學習,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2014年10月15日,中國影協主席李雪健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提到:“演員就是一種職業,我們這個職業就是創作人物,而且是鮮活的人物,通過人物讓觀眾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5]影片《十八洞村》塑造了楊英俊這個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通過其個體形象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善美,尤其是楊英俊在自我覺醒和自我救贖中,散發出小人物的人性光芒。軍人出身的楊英俊骨子里自然帶有自尊和自強的品質,他拒絕接受貧困戶的“帽子”,而是反問自己:“自己種了這么多年的水稻,竟然種出來了貧困戶。”經過反復自省后,他開始帶領楊家兄弟們填土造田并種上老稻,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影片不像以往主旋律電影把扶貧干部作為表現的主體,而是利用高級的戲劇沖突表現主人公楊英俊與他自己內心的較勁,通過人物精神世界的變化切入“扶貧重在扶志”的主題。影片為我們營造了湘西人民的靜謐田園生活,這里雖然貧困,面臨交通、醫療、教育落后等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當我們看到雄雞報曉,村民在小溪邊洗衣服以及孩子們天真的笑容時,這幅畫面沒有讓人感受到失望。而是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讓人感受到湘西人的喜怒哀樂和田園間心靈的觸動,對十八洞村人民的生命尊嚴肅然起敬,展現出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6]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則將文藝作品的評判權交給了人民,既是對人民群眾欣賞能力的肯定與相信,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表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國文化的創造者,藝術作品理應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藝術工作者更有理由相信為藝術創作提供精神食糧的廣大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的審美水平甚至文化價值觀。劇組為了能最大化地還原湘西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貧困現狀,不辭勞苦,走訪了多個湘西村寨,力圖從當地人民的口中了解真實的貧困現狀和他們的文化價值觀。無論“延安講話”中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還是新時期以后“二為”方針中提出的“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與人民的關系似乎主要還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也就是說人民是藝術作品的消費者,文藝作品的評判權理應要交由人民。[7]而人民在以往藝術創作和文藝評論中話語權不足,同時文藝作品很少考慮到人民的感受,人民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和欣賞。影片在湖南首映時,觀影過程中無一人離開,當地觀眾談到:“這部電影拍得挺好的,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十八洞村。”影片從湘西當地文化中尋找創作素材,并把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融入影片創作,改變了以往人民被動地接受藝術作品的局面,使人民在藝術評判中的獲得感和價值感劇增。
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電影創作導向,就是堅持人民是藝術的主體,具體表現為:人民創造了歷史和文化,從而是影視作品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來源。人民始終是影視作品中的第一主角,理應刻畫出新時代人民的典型形象。人民是影視作品的鑒賞者,并能主動地把對作品的批判信息反饋給藝術創作者。影片《十八洞村》在精準扶貧的國家政策背景下,把鏡頭聚焦于湘西的貧困村民,關照新時代農民精神世界的變化,切實做到了向人民學習,反映人民心聲。影片《十八洞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兼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中國今后的政治宣教片提供創作經驗。同時它也是新時代下中國主旋律電影在講好中國故事這個命題里,積極探索一種新的表達方式的成果和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