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蓉/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在職業教育教學中融合時代精神教學越來越迫切。高職學校為社會國家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人才的任務越來越艱巨。
時代精神體現著民族特質,并將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融合在一起,是一種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集體意識。它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的進步潮流,是社會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時代精神具有廣泛的內涵,包括以下內容:(1)人民至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誠信友愛。(2)廉潔奉公、愛崗敬業、淡泊名利、甘于奉獻。(3)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積極探索、勇于創新。(4)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敢于勝利。改革創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部實踐,體現在時代精神的各個方面。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梁,是時代的弄潮兒。在大學教育中貫徹弘揚時代精神,是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們國家的中國制造雄霸全球,深刻的影響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家庭。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國家的產品是中低端產品的代名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換代,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制造成為民眾的期盼和國家發展的必然方向。中國需要大量高技術高技能型人才,需要改革創新的后備力量。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開放包容,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兼容并蓄,一直走的都是獨立自主的道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從不讓步。但是,隨著美國貿易戰的全面鋪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讓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中國要想獨立發展,就要在各個領域擁有自己的獨立知識產權和核心科技,使別的國家無法遏制和無法取代,引領世界潮流。這就需要大學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人才。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率極快,大學生在校學習知識不僅要進行專業學習還要廣泛學習,更要樹立創新學習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大學生要勇于打破常規,大膽探索,求實創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主動性、脫穎而出。
青年人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知識涉及面廣泛,但是深度不夠,自主創新和突破常規意識較弱。
現在有些青年被稱之為佛性青年,他們的處事原則是諸如有也行,沒有也行,凡事大抵是這樣的,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可以看出,這種貌似看淡一切的生活狀態其實是對生活的不走心,是沒有上進心的一種表現。佛性折射出的是青年人面對工作生活壓力的消極、怠慢、逃避的心理。這種思想在大學生中有一定的影響。
部分高職大學生意志力較薄弱。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對一些知識和學科淺嘗即止,不進行深入研究和舉一反三,因此缺乏改革創新所需的精神韌勁。
一部分大學生強調自我,漠視社會重任,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表現得急功近利,重視物質生活,忽視精神信仰。面對“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新時代的青年只有把自己的發展與祖國的發展融為一體,才能取得更好更長遠的發展,要深刻的意識到國家、民族、社會賦予當代青年的偉大使命,才能自覺承擔起這個歷史重任。
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在一些省份,仍然以傳統教育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激情。進入大學,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缺乏調查研究或套用其他學校的現有模式,導致一些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可持續發展能力差,不利于弘揚時代精神。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職業院校不斷擴招,國家政策有利于讓更多的人學好技能,提升自我,回報社會。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的精神。
高等職業教育能否達到弘揚時代精神的目的,教育者自身的水平具有直接影響。現階段,多數教育人員對時代精神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運用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向學生傳輸知識,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同時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勇于學習,認真思考和敢于創新的精神,難以在教學中滲透時代精神和引導學生進行改革創新。
教師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分為理論培訓、實踐環節、自主探索三階段。老師通過培訓學習了解創新的相關要素和方法。通過假期去工廠、企業進行學習實踐或調研,開闊視野,積極開拓思維,了解行業專業發展最前沿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自己在深耕專業、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究和創新,從而將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第一、開展創新教學。創新教學的原則是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教師可以運用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對分課堂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引用新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思考,積極參與,提高動手能力,啟發思維,提升素質。第二、加強教學設計。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將時代精神融入其中,并在此過程中注意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中各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社會需要設置和調整專業,尋求校企、科研、就業合作和聯合辦學,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和勞務技能培訓共同發展,從而培育出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能適應社會需求、自主創業多元化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在我國制造業要從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實踐,多動手,發揚對產品對工藝精益求精,變革創新的工匠精神至關重要。學校為弘揚時代精神,要多宣揚“工匠精神”,積極舉辦講座、技能比賽、創新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進行改革創新的興趣和能力。
好的追求激發好的行為。當一個人擁有強大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深刻的責任擔當意識和使命感,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創造熱情。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引導學生思學并用,知行合一,真正把愛國、勵志、求真、力行融匯到學習生活實踐過程,夯實思想,錘煉本領,爭做愛國奮斗精神的踐行者。
時代精神是青年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實現人生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而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應以頑強的毅力,精湛的技藝、良好的職業素質向社會和用人單位展示自己。高職教育也要充分發揮時代精神,將大學生培養成具有與時俱進品格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