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江蘇時花電器集團公司幼兒園
思考是一種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持久性、計劃性的知覺,包含著一定程度的積極思維活動,所以,人們也將其稱為思維的知覺。在幼師這一正處在發展關鍵階段的行業中,課程游戲化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加快,“自主、自由、愉悅、創新”是課程游戲化倡導的游戲精神,而老師的指導和思考是決定幼兒能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將這種精神進行有效體現的關鍵。怎樣思考、怎樣有效思考,不僅僅是傳統的用眼睛看,而是有目的、以思考為基礎的看,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知識儲備和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在思考的基礎上實施對游戲的指導策略。
從幼兒園的層面來說,思考設問能幫助教師對幼兒目前的認知水平、能力發展狀況、情緒、性格等進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從教師層面來說,思考設問則能幫助教師完成對設問必要性、設問密度和頻率以及問題開放程度等的反思,
例如,在語言活動《我的朋友好好吃》中,小動物們都害怕的躲起來了,妞妞和朋友做了什么動作,是什么意思,是老師預先設計的兩個設問,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封閉式和開放式代表。而在整個學習場景中,老師需要思考的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是封閉式的,具有較明顯的答案,因此一大部分幼兒可以回答出,而我們也能夠推理出這對孩子們來說比較容易作答,在其現有、可接受的知識水平之內。第二個問題是具有不同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只有少部分幼兒舉手作答,不僅說明其對孩子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更說明其是需要孩子們進行思考、綜合分析的,對某些孩子而言,其不在自己目前已知的范圍之內,是一個新的知識點。
從孩子們的反應和表現可以看出,封閉式的設問能推動、引導幼兒從點向四周發散進行全面思考,開放式的設問卻能很好地幫助幼兒拓展邏輯推理和想象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設問,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對于活動效果的思考,可以被理解為結合思維活動實現對教學活動的反思。教學目標的適宜程度、具體程度、全面性,教學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生活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律等是否匹配,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可被借鑒應用等都是需要思考的東西。
例如,在語言活動《我的朋友好好吃》中,某繪畫故事特別長,為契合教學實際,老師對教材進行了一定的處理,在忽略背景的基礎上增加推理圖,改編語言,同時對戲劇性的情節進行有效凸顯。在活動中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能得出增加的推理思維符合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活動趣味性的提高;采用相對固定的句式,方便幼兒的創作和學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思考法需要被多次使用,同樣的思考畫面,從第一次到第四次分別采用依次、自由、推理、整體思考的方式。通過思考可以發現,孩子們最喜歡的思考方式是推理思考,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和使用推理思考,所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思考方式。
與材料之間的互動、合作、分享、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可以歸結為行為互動。在幼兒進行行為互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思考其在材料使用上是常規的還是具有創造性的、與材料的互動是否自由自在,目前材料的數量和品種能否滿足幼兒的需求,幼兒是獨自進行還是平行游戲,是否有他人幫忙或與他人合作,在發現問題到解決,是獨立完成還是尋求幫助,解決的方式是什么等等。
比如,在藝術區游戲中,某個幼兒將水接在水桶中又倒掉,重復這樣的方式玩著水,老師問他為什么不去畫畫,他回答說正在洗水桶。之后拎起水桶拿起毛筆蘸好顏料在別人已經畫好的傘面上揮灑,邊灑邊說在下顏料雨。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些幼兒喜歡對原料進行創造性的使用,按照自己的喜好干事;而有些幼兒只是被動完成任務,在發生矛盾時也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行為。
通過上述的思考我們可以對實際中多需要的材料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增強游戲方法和方式的滲透,有意識、有目的的促進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師生共同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能讓孩子有更充分的自覺執行意識,而且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老師能對孩子們執行規則的自覺性、堅持程度進行有效判斷。
比如在戶外運動區,一幼兒對云梯特別感興趣,但三次攀爬失敗后立即轉頭去玩別的游戲。從中我們可以思考和看出,幼兒雖對某項事物感興趣、有最初的規則意識,且能堅持多次,但終究敵不過失敗多次后不想再繼續下去的信心和遵守規則的意識。
思考可以讓老師對不同孩子的心理特點及發展狀況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們在設置游戲和設計游戲玩法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從有利于幼兒實踐游戲精神的方向進行考慮,并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和改進,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