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1483)
美國就業與培訓管理部門(ETA)與其他聯邦機構以及來自行業、勞動及教育領域的專家起草了在新興市場和經濟環境下的重要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為基礎的勝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tel)。此模型的目標是確保工人們能獲得足夠的知識與技能從而保證能他們獲得高薪的工作和不斷提升的機會。
勝任力是一種個人的特質,這種特質能導致工作的有效性和優秀的績效(Boyatzis,1982),它在許多情形下是通用的并具有一定的持續性(Delamare Le Deist&Winterton,2005)1。勝任力模型是一種描述性工具,它定義了在一個行業、一個組織、一個職業或一個具體的工作情境中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素質要求。勝任力模型的表現方式有多種多樣,但典型的勝任力模型一般由如下因素構成:
第一,勝任力名稱及其定義。比如說這項工作需要具備“團隊合作”這個能力,其定義為“能夠與他們合作完成工作”。
第二,與每種能力相關的活動或行為的描述。比如上述“團隊合作”這個能力的具體行為描述為:“遵守和支持小組的決定;促進團隊互動及聚焦團隊目標;和不同的人合作時能采用不同的工作風格;充分利用團隊成員的優勢促進目標實現;預測潛在的沖突,并直接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能激勵他人貢獻意見和建議;展現個人對組織的承諾。”
第三,以圖表方式呈現模型。典型的模型通常呈現出一種直觀的圖形以方便使用者快速獲取其主要內容與特征。為了更好地描述,競爭力模型往往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結構。另外,一些勝任力模型還就工作領域中各個級別的員工應具備的知識、技能等其他信息作描述。
第一步:研究:收集和分析背景資料。模型的開發是基于對現有國家及各州對行業某些部門的技能標準、技術課程、職業資格證書的分析與整合,這個步驟的實施主要是由對某個行業或領域的流程、技術標準等非常熟悉的專家主導。主要的環節包括:定義行業→定義此行業關鍵職業崗位→利用O*NET數據庫(注:O*NET是美國勞工部組織開發的職業分析系統,http://www.onetonline.org/)進行關鍵職業崗位所需知識、技能、能力(KSAs)的分析→所有現有資源的查明與分類→將資源根據KSAs進行分類整合。
第二步:開發行業勝任力模型的草案。勝任力模型的草案包括了勝任力名稱以及具體的描述。ETA承擔了統一各語境下描述的職能,并確保這個模型能夠涵蓋這個行業從業所需要的所有關鍵能力。
第三步:收集行業代表的反饋。根據對行業的熟悉度、地域及部門差異和不同觀點都要包含的原則選取代表組成焦點小組,并請他們就如下內容進行反饋:目標、模型框架、能力界定、能力的增刪等。反饋的方式因人而異,有面談,電話或是電子郵件。
第四步:改進勝任力模型。由第一步中的行業及領域專家分析經步驟三中焦點小組人員反饋匯總后的信息,修訂勝任力名稱、定義與具體的行為,增刪勝任力維度。
第五步:檢驗勝任力模型的有效性。為了確保模型最終使用者的有效使用,ETA將此模型深入各行業、各使用人群進行廣泛試點,檢驗。
第六步:完成勝任力模型。在前五步的不斷修正之后,ETA將完成的各行業勝任力模型公布在相關網站上,并以圖表的方式呈現。圖1所示的勝任力模型是針對酒店業的示例,網站上點擊相關的內容還有關于某一具體能力的詳細描述。
ETA的勝任力模型將能力分解成了三組,共9層。第一組代表的是廣泛的能應用于許多行業或職業的核心基礎能力,這些能力被稱為軟技能,它由模型里1-3三個層級的指標構成。第二組由4-5兩個層級構成,代表的是與行業相關的勝任力。第三組由6-9層級構成,代表與具體職業相關的能力。這個金字塔式的勝任力模型揭示了一個人在一個具體崗位、一個團隊以及一個組織中的成功素質要求,當然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所有的這些素質要求都必須和個人所在的企業文化及組織目標相適應。隨著金字塔層級的不斷提高,競爭力具體指標變得越來越專業,指向具體的行業和職業。詳細說明如下:
第1層為個人效能,它位于金字塔結構的最下層,影響了其他所有的能力。這個層級的能力涵蓋了動機與特質、人際交往與自我管理,通常被稱為在職場中成功必備的軟技能。具體包括:人際交往技能、誠信、專業素養、進取心、可靠性、適應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2層為學術技能,主要是在學術領域中學習到的關鍵技能以及認知方式與思維方式。這種能力同樣也適用于各行各業,具體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計算能力、科學與技術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
第3層為職場技能,它是個體在具體的工作環境中所必備的技能與能力。就像前兩層能力一樣,它也是所有行業所通用的能力。具體包括:團隊合作,顧客導向、計劃與組織、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與決策能力、能使用相應的工具與技術、安排與協調、檢查實施與記錄、商業基礎等。
第4層為全行業通用技能,它描述的是在此大行業背景下工作的員工所交叉通用的知識、技能、能力,依據行業背景不同而不同。第5層為本行業技能,它描述的是某個行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與其他特質。比如說酒店業作為旅游業中的具體行業,其在這層所需的能力描述為:住宿管理、旅行安排、目的地營銷與管理等。
隨著金字塔層級的升高,所需的能力越來越有針對性。第6層到第8層為某職業(工作崗位)所需技能,分別由第6層的工作所需專門知識、7層的工作所需專門技能以及第8層的工作所需要求構成。以酒店管理行業的禮賓這個崗位來說,第6層所需知識為酒店知識、顧客與個人服務知識、酒店產品銷售知識等;第7層所需技能為電話溝通、電子郵件確認、處理外部客戶等;第8層為所需的執業證書、學歷要求等。
第9層為管理能力,是指某具體行業中督導與管理崗位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它描述的是除了在第5層到第8層中所提及的能力以外,為勝任督導與管理崗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等。一般包括監測與控制資源、明確目標與角色、監督工作、教導、授權、搭建人際關系網、企業家精神等。
截止2015年7月,ETA已經完成的勝任務覆蓋26個行業,包括有先進制造業、航天航空業、金融服務業、酒店旅游與活動業等。目前,勝任力模型可以適用于以下八個領域,如表1所示。

表1 ETA勝任力模型適用領域及其簡要說明
由國家層面牽頭,成立由行政部門、行業、人力資源相關機構以及教育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團隊盡快設立符合新興市場和新經濟環境下的重要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綜合勝任力標準,并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目前國內,在許多行業尚未有公信力強的統一標準,這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學業評價、校企合作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與無的放矢。國內的現狀也曾是美國曾經碰到的困境,ETA的開發過程與思路給我們相關領域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ETA勝任力模型是從整個行業中所需各層級、各崗位人員的知識、技能、能力等要求出發,構建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勝任力模型與具體標準,并經過時間檢驗的被證明是適用的標準。在我國的模型及體系完成以前,借鑒這個框架體系,中職與高職的老師可聯合行業等專家確定中職與高職學生培養目標與定位,具體來說,劃分在這樣的模型中各個模塊的選擇以及各個所選擇內容的深度。
將勝任力模型能力分組,最下一組為個人核心能力,它往往是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間一組為行業通用能力,它為個體在這個行業中的崗位交叉與小跨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這種職業生涯的發展路徑才符合如今瞬息變化的行業實際情況,尤其對于剛剛畢業不久的學生來說,各崗位的輪換以及不斷探索非常常見。鑒于此,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來說,建議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源于崗位并高于崗位(尤其對于文科類相關專業),并增強個人核心能力及大行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增設相關行業通用課程。
現代學徒制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新方向,尤其適用于學徒制方式來培養的能力為模型中6-8層,也即具體到某一崗位的工作知識、技能及相關要求。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某一業務崗位的具體工作通常比較單一,流程繁瑣,細節頗多,而且因酒店不同有著比較大的差異,這樣的細節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往往很難開展,而在頂崗實習中借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學習無疑是效率最高的途徑。